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环境优势 | 以营商环境之『优』 谋高质量发展之『进』

2023-10-14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磊
2023-10-14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郑微 季芳 胡明慧

营商环境是一座城市的“软实力”,也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在招商引资和产业建设背后,良好的营商环境是竞争力、驱动力,更是企业和项目快速成长的“阳光雨露”与“肥沃土壤”。

近年来,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发展战略,在优化营商环境上狠下功夫,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以赴抓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各项工作,打造企业创业创新的宽广舞台,为稳经济、扩投入、促发展夯实基础。

服务企业

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

徐州经开区凤凰湾电子信息产业园内,2020年投产的江苏中科智芯集成科技有限公司已有两期项目实现投产,今年上半年,企业产值增长了近3倍。

“徐州经开区对项目建设及企业发展不遗余力的服务保障,加快了企业扩投资扩产能的步伐。”该公司董事长姚大平告诉记者,在徐州的几年间,徐州经开区秉承“有求必应 无事不扰”的营商理念,对产业集群的培育孵化,坚定了企业家扎根本土,不断做强做大的信心。

徐州苏物再生资源有限公司用地总规模约45亩,因部分土地不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前期土地成本投入过高、资金压力大,遂求助于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局铜山分局。该局先后三次走进企业,现场调研分析问题,为企业量身定制了供地建议和规划设计,实施弹性出让,企业得以松绑减负、轻装起跑。

近年来,围绕打造全国一流营商环境目标,徐州创新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聚焦企业办事的堵点、痛点、难点,瞄准困扰企业的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

“以‘敢为善为’的责任感、‘务实落实’的执行力,真心实意服务企业,真招实招解决困难,决不做表面文章,真正以付出赢得尊重、以实效赢得信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说。

招引项目

有诺必践 言出必行

“预计年内就可实现投(试)产,真正实现‘当年开工,当年投产’。”日前,在位于徐州经开区的威拉里新材料及3D打印项目现场,各项施工正忙,项目负责人王耀祥介绍说,项目4月拿地,是徐州首个带资产挂牌出让地块项目,交地即实现了拿证和开工。

威拉里新材料及3D打印项目由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江苏威拉里新材料科技公司(简称“威拉里”)投资建设。今年4月,徐州经开区对辖区一低效厂房提前收储,创新采取带资产挂牌土地出让模式,让威拉里新材料及3D打印项目拿到了徐州首例带资产挂牌出让地块的不动产权证,保障了项目“第一时间”开工建设,加快了“小巨人”企业跨越发展的步伐。

在徐州高新区,正高速奔跑的众多企业中,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是其中一家。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是由江苏中润光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投资建设的一家太阳能光伏企业,落户徐州高新区仅仅6个月就建成投产,当年就盈利,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入规、当年销售收入过亿元的目标。

今年上半年,企业实现产值31.7亿元、销售收入28.3亿元。随着今年7月底全部产线的建设完成,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的发展进一步提速,正在向新目标大跨步迈进。

“得益于徐州高新区‘保姆式’的优质服务,抓项目、强产业、优服务、提效能,助力项目建设跑出‘加速度’。”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说。

为帮助企业尽快迈上发展快车道,徐州高新区对落地项目推行班子成员包挂和重大办专业服务“双轮驱动”,建立健全全生命周期管理服务机制,各职能部门通力配合,及时协调解决项目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各类问题,通过资源要素提前谋划、关键节点提前介入,为项目加速建设提供全方位、全天候、全过程优质服务,切实保障项目及时投产、达产、满产。“项目落地徐州,就是对徐州最大的信任。”市商务局相关负责人诚意满满地说。

亲商富商

亲而有度 清而有为

在徐州高新区,徐州天成自控汽车系统有限公司的一期厂房内,一条高规格的聚氨酯发泡生产线已进入最终的调试和试生产阶段。

2021年,天成自控一期项目正式投产,当年的销售额实现了1.02亿元。经过两年发展,今年,项目建设的“红利”持续放大,上半年已完成销售收入8400万元,比去年同期净增37%。项目的顺利推进,得益于徐州高新区的细致服务。

“以前,我们生产座椅所用的塑料件需要从总部浙江运过来,一车的物流成本大概在12000元左右,一车原材料能够配套300台座椅产品。如果能找到本地的配套厂家,按照我们现在的生产能力,一天仅这一项就能节省开支12000元。”徐州天成自控汽车系统有限公司总经理陈石其说。

在现场调研时得知企业的迫切需求后,徐州高新区领导主动揽下了帮企业寻找合适配套生产厂家的工作,“没过多久就帮我们牵线搭桥园区内的徐州光鼎塑业有限公司,目前双方形成了良性合作,本土化生产使得企业的营利能力有了明显提升。”陈石其告诉记者,同类的新项目建设周期一般在3年左右,但高新区对于项目的包挂制,推着企业在项目建设上一直朝前赶。一期项目的建设速度,也打动了集团总部,把周边地区的一些项目陆续转移到徐州,使得徐州工厂日益成为区域性的生产基地,总装流水线从原先的3条扩建至了5条,同时扩建发泡等先进的生产线,不断强链补链延链。

把企业家当自己人,把企业事当自己事,真正做到为企业排忧解难,帮企业尽快走上发展的快车道——在徐州,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

全市上下秉承“亲商、安商、富商”理念,亲而有度、清而有为,全心全意当好“店小二”、做好“勤务员”,坚定地和企业站在一起,为项目落地建设保驾护航。1—8月,全市20个牵头实施省级重大项目实现有效投资169.9亿元;194个年度实施市级重大产业项目累计实现有效投资683.34亿元,123个计划新开工项目已开工122个、开工率99.2%,展现出生动的发展活力和强大韧性。

风物长宜放眼量。今天的徐州,战略地位更加凸显、比较优势更加突出、发展环境更加优越。透过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徐州正高站位大格局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将跃向发展坐标的更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