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优势 | 千年文韵 弦歌浩荡
本报记者 张瑾
这里是九州之一,是彭祖故国、项羽故都、刘邦故里。悠久的历史孕育了彭祖文化、两汉文化、苏轼文化、运河文化、红色文化等特色文化。
擦亮江苏省文化特征“吴韵汉风”之“汉风”名片,建设文化强市,“舞动汉风”工程在徐州大力实施,赓续中华文脉,展现徐州担当。
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建设,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着力发展城市文化景观……千年文脉在徐州薪火相传。
从历史深处走来的徐州,激昂吟唱新时代的“大风歌”,阔步迎向世界,拥抱未来。
守正创新,文脉悠长
文脉是保留城市记忆、延续城市生命、塑造城市文化的财富宝藏。
徐州作为汉代楚国的政治、经济与文化中心,先后有20余位诸侯王分封于此。徐州的两汉文化遗产,不仅是徐州历史文化的代表,也与江苏南部的吴文化共同成为江苏历史文化“吴韵汉风”的符号。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徐州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今后5年,徐州将“加强城市文脉保护,打造纵贯主城区南北的文化轴,彰显特色文化风貌”。
徐州老城区的一条全长约3.5公里的历史文化轴,依次串联起黄楼、文庙、云龙山等多个重要历史文化节点,分布着2片历史文化街区、12个历史地段、45处53个文物保护单位、8处历史建筑,涵盖楚汉文化、苏轼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等,是徐州历史文脉延续和文化内涵彰显的集中展示区。
在近年的城市更新中,徐州以城市生态环境优化为前提,注重历史文化保护,保持城市特色风貌,延续历史文化传承,彰显历史文化名城魅力。
高起点高标准抓好城市规划建设,徐州城下城遗址博物馆的遗址保护和场馆建设,在城市的心脏为世人认识徐州的历史与现代创造了“一眼望千年”的生动场景。
南北历史文化轴上的中段回龙窝街区,老城墙、城门等重要历史遗迹被串联起来,让历史遗存融入当代徐州的城市空间,持续焕发其独特的文化魅力与现代活力。
在户部山戏马台,在徐州博物馆,在汉画像石艺术馆……“汉”元素有机融入公共文化服务、文创产业发展和城乡建设。
依托城市历史文脉,徐州,“俯拾有文化、移步皆历史”。
项目引领,文旅名扬
“两汉文化看徐州,隋唐文化看西安,明清文化看北京”。
作为汉文化发祥地,徐州既有大气磅礴的两汉风韵,又有青山绿水的锦绣风光。
今年的中秋国庆8天长假,徐州共接待游客675万人次,同比增长194.2%;实现旅游总收入91.26亿元,同比增长229.82%。
徐州文旅市场的当下火热,离不开此前的大手笔布局。
旅游是载体,文化是灵魂。以文化强市建设为目标,徐州大力实施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双轮驱动”战略,以文化自信引领文化建设,激活文旅经济。
自2019年以来,徐州根据季节特点,持续推出“缤纷文旅·共享生活”“春明、夏韵、秋实、冬趣”四季主题文旅活动,做大做强汉文化旅游节、汉文化论坛、伏羊节等重大文旅活动,不断激发城市生机和活力。
从去岁金秋至今年盛夏,徐州欧乐堡海洋极地世界、徐州九顶山野生动物园、徐州园博园、徐州方特乐园接连建成运营,徐州乐园完成新一轮的提升改造。徐州以“五园”为带动,以大文化、大旅游、大事业、大产业、大市场为发展理念,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
今年3月,由徐州文旅集团推出的大型湖岛实景演出《彭城风华》,以一场“东方美学盛宴”,倾倒一城“苏粉”。
重大文化产业项目体量规模大、区域辐射广,对文化市场繁荣发展的强劲带动作用日益彰显,“大美淮海”的区域文旅市场不断被培厚。在中秋国庆双节的全市重点旅游景区,共接待游客262.35万人次,其中外地游客占比为51.6%。
跨界融合,文产兴旺
承接南北,徐州向南加快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向北积极呼应京津冀协同发展。
连接东西,徐州打造多层次多元化的开放平台,为城市高质量发展提供充足底气。
坚持高点定位,聚集精英智慧,2020年、2023年,徐州高规格成功举办了两届汉文化论坛,推动汉文化论坛上升为与江南文脉论坛南北呼应的省级文化盛会,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上发出徐州声音,贡献徐州力量。
汉文化与新潮时尚碰撞而出的“国潮汉风”,推动了汉服、汉舞、汉乐、汉方、汉宴的产业发展。一幕幕古今交融,经过文化溯源、内容深耕和创意创新,让大汉气象穿越历史,烁古耀今。
抓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重点推进窑湾核心展示园、荆山桥邑文化生态公园等工程,突出历史文化元素和山水空间特质,加快建设传承弘扬徐州运河文化的集中展示带,赋彩“一城青山半城湖”。
秉持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与担当,徐州演艺人深耕本土文化。原创歌舞剧《攀登·攀登》,唯美展示大国重器“徐工”人的工匠精神。柳琴剧《窑湾往事》、梆子剧《大运河畔·户部山》,以地方戏的形式浪漫讲好徐州故事。盘活资源,吸纳就业、培养人才、提升创新……蕴含古老民间智慧的非遗,正在成为徐州城乡的独特风景和文产新秀,一项项非遗产业在融合创新中带动当地群众就近就业,助力乡村振兴。
积极发挥区位优势和资源禀赋,徐州推动文化传承与创新互动并进,推动文化软实力与经济硬实力同步提升,让“大风歌”发出嘹亮新旋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