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建设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 再造枢纽经济新优势

2023-05-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5-0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市交通运输局党委书记、局长 卫道光

徐州历史上就是交通要道、水运重埠。上世纪初,津浦铁路、陇海铁路在徐州交会,奠定了徐州近代综合交通枢纽地位。多年来,徐州交通和产业发展互为依托,良好的“公铁水”联运通道,每年调入调出的大宗物资都在亿吨以上,有力支撑了徐州传统支柱产业发展。徐州是枢纽经济1.0时代的典型样本。

一、为什么 ——发展枢纽经济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近年来,随着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加快建设,更多的城市成为交通走廊交汇点,枢纽数量的增加意味着传统交通枢纽地位的相对弱化。通过选取一些枢纽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就2020年前10年的一些重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进行对比分析,徐州的位次并不理想。

从地理区位、交通设施、枢纽功能发挥等角度进一步分析,枢纽功能的发挥,是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枢纽经济的核心要义。发展枢纽经济是枢纽城市最应把握的先天优势。世界上35个国际大都市中,有31个是依托交通枢纽发展起来的,全球财富的一半集中在交通发达的城市。发展枢纽经济是枢纽城市避免“虹吸效应”的内在需要。徐州南临长三角,北接京津冀,西连中原城市群,处于三大城市群包夹的边缘地带,既有接受三大城市群辐射的优势,也有被“掏空”的风险。发展枢纽经济是建设区域性中心城市的有效路径。郑州、西安、重庆等中心城市,都较好地发挥了枢纽经济优势,在较短时间内实现了城市实力的显著提升。对于一般地级市,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枢纽经济,应该成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选和首选之路。

二、是什么

——如何认识枢纽经济

枢纽经济作为一种经济现象自古就有。随着支撑作用的彰显,枢纽经济成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但至今还没有形成一个经典的定义。一般认为,枢纽经济是依托交通等枢纽载体,通过功能组织服务平台,吸引人才、物资、信息、资金、技术等各种生产要素的集聚,重塑产业空间分工,全面提升地区经济能级的经济发展模式。

从空间形态看:枢纽经济呈现出鲜明的圈层布局特征。由内而外分别是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从演进规律看:一般分为交通枢纽、物流枢纽、产业枢纽、枢纽城市四个阶段。推进徐州枢纽经济发展要巩固完善第一阶段,加速跨越第二阶段,并行推进第三阶段,系统谋划第四阶段,实现由加速赶超向示范引领的华丽转身。

从徐州现状看:具备发展枢纽经济的优良条件,但对标枢纽经济发展先进城市,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体现在认知、设施、能级、服务、产业等五个方面的短板。

三、干什么

——徐州如何发展枢纽经济

总体思路:以打造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统领,明确“三个定位”、把握“五个关系”、构建“六大体系”。

“三个定位”: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长三角北翼枢纽经济创新示范区,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标杆示范。

“五个关系”:一是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更加注重发挥政府组织引导作用,解决靠市场机制本身难以克服的制约和障碍。二是局部与整体的关系。物流基础设施占地规模大,对所在片区的直接贡献不显著,其价值在于对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带动作用。三是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在航空网络、国际班列、多式联运体系构建等方面,保持政府必要的投入力度,不宜过多地计较短期收益。四是培育与招引的关系。既要培育本土企业,更要加快引入优秀头部企业,特别是要构建以资本为纽带的深层次战略合作。五是实体与虚拟的关系。高度重视虚拟枢纽建设,发挥枢纽组织功能,推动实体枢纽数字化转型。

“六大体系”:一、强枢纽——构建承载能力更强的物流枢纽设施体系。三大核心物流枢纽。国家在我市只布局了1个陆港型枢纽,但聚焦“343”产业发展和商贸物流需求,有必要再建设1个生产服务兼商贸服务型枢纽、1个空港型枢纽。关于陆港型物流枢纽,已有了规划,正在有序推进。关于生产服务兼商贸服务型物流枢纽,万寨片区可以作为选择。关于空港型物流枢纽,空港开发区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发展势头良好。8个多式联运物流枢纽。双楼物流园、顺堤河物流园、沛县东原港物流园,都有铁路专用线通达,已在当地经济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徐州综保区、邳州新港、新沂港等物流枢纽,正在有序推进中。丰县、新沂正在规划建设公铁联运型物流枢纽。N个专业物流设施和配送中心。加快构建城乡物流配送体系,形成覆盖城乡的物流网络,打通物流商贸“最后一公里”。

二、建机制——构建保障能力更强的枢纽建设运营体系。一要完善管理体制,加强协同联动。成都、郑州等地都在市级层面成立了物流口岸办或枢纽经济发展局,具体抓好枢纽建设、运营、招商等工作。我市枢纽经济发展要建立高位推动机制,部门间加强统筹,条块间加强协调。二要打造高水平的投资运营主体。各地比较成熟的物流枢纽运作模式和做法有两点值得我们借鉴:一是组建国企公司具体负责枢纽投资、建设和运营。二是给予必要的资源投入,保障枢纽运营主体的投资能力和可持续发展。三要发挥企业在枢纽运营中的主体作用。让企业唱主角,坚持市场化运作、国际化布局、网络化经营。

三、优服务——构建竞争能力更强的现代物流服务体系。一要招引优秀头部物流企业。美国孟菲斯的跨越发展得益于当地政府的远见卓识,以开放的姿态成功引进联邦快递落户,成就了城市的腾飞和蜕变。太仓港的成功也印证了引进头部企业的重要性。实现徐州港与头部港航企业的实质性合作,是做大做强徐州港的必要举措。二要提升开放平台服务功能。当前徐州开放平台体系已初步建成,但还需要提升功能,拓展业务内容,实现效能最大化。三要改善营商环境。近年来徐州营商环境大幅提升和优化,但在枢纽经济和物流服务方面,仍有持续优化空间。

四、降成本——构建辐射能力更强的多式联运体系。一要充分认识多式联运的重要意义。相比发达国家平均6%-8%的物流成本水平,我市物流业还有较大的降本增效空间。根据欧美国家经验,通过多式联运总体上可以降低物流成本20%以上,提高物流效率30%以上。二要加快打造多式联运体系。近年来,已初步构建了铁水联运、海铁联运、“河江海”联运、公铁联运通道。下一步,将重点实施“六大行动”,着力打造“四大品牌”,构建辐射淮海经济区,联通“一带一路”与长江经济带的“铁河江海”多式联运体系,推动运输结构调整和物流业降本增效。三要优化提升徐州与上海、连云港间的物流通道。连云港是距离徐州最近的枢纽海港,但港口能级较弱,航线数量少,与上海港、青岛港差距巨大。目前我市的近洋贸易主要走连云港,远洋贸易主要走上海港和青岛港。在省政府推动下,连云港与上海港之间开行了“连申快航”,对接上海港远洋航线,为徐州出口货物提供一个新的选择,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另外,青岛港也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

五、兴产业——构建带动能力更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体系。一要谋划枢纽经济空间布局。建议重点考虑三个片区:淮海国际港务区,依托陆港枢纽,联动泉山经济开发区,集聚产业;高铁商务区,依托高铁综合客运枢纽和开发区经济腹地,打造城市新的增长极;空港开发区,加快空港经济开发区建设,推动港产城融合。二要研究枢纽偏好型产业形态。南京2015年就出台了国内首个枢纽经济政策意见,郑州、成都、重庆、商丘等地还编制了枢纽经济发展规划。空港型枢纽经济,郑州、成都做出了样板。陆港型枢纽经济,重庆在全国首创开行中欧班列。港口型枢纽经济,各地发展意识非常强烈。徐州还具备发展高铁枢纽型经济的良好条件。同时,我们要放眼未来,高度重视互联网+交通枢纽型经济发展新趋势。三要加大产业招引力度。国家《“十四五”现代物流发展规划》提出,“十四五”期间建设20个左右国家物流枢纽经济示范区。徐州要把握新机遇,深入研究枢纽经济发展路径和关键举措,编制适合本地区的枢纽偏好型产业目录,精准招商引资,推进产业落地,积极创建枢纽经济示范区。

六、促融合——构建耦合能力更强的产业联动发展体系。一要推进物流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大力推进供应链创新,鼓励物流企业与制造企业共建信息平台,对接业务流程,提供高品质、定制化、个性化物流服务。二要推进物流枢纽与商贸物流的融合发展。市区散乱分布的物流设施、专业批发市场的搬迁整合,可以考虑以陆港型、生产服务型两大枢纽作为市场搬迁承接载体,在整合空间资源的同时,推动市场功能形态迭代升级,推进物流与商贸融合联动,释放市场活力。三要推进实体枢纽与虚拟枢纽融合发展。未来平台经济和供应链要素集聚的虚拟枢纽,很可能取代传统实体物流枢纽。要把握枢纽经济发展新趋势,高度重视平台经济新业态,充分利用信息流要素资源,以线上联动线下,实现对多种生产要素的集聚辐射,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