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
市商务局党委书记、局长 梁伟
开放型经济是通过开放传递、承接、放大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一个经济体经济增长的动力是通过开放、贸易、投资传递到另一个经济体的。上规模的企业都必须在全球配置资源和开拓市场。去年,中国经济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超过30%,相当一部分是开放带来的。
一、我市开放发展中的得与失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徐州的开放型经济不断发展壮大,外贸、外资、外经等主要指标位居苏北首位、淮海经济区前列;建设了多种多样的开放平台载体;集聚了一批外资企业。回望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脉络,探寻得失,对客观理性认识建设双向开放高地的现实基础大有裨益。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对外开放以沿海地区为起点,徐州是全省最后两个实行对外开放的城市之一,那时我市发展的重点是保障苏南和华东地区煤炭、电力等能源供应,走的是工业资源型城市发展路子。
加入WTO后,我市开放型经济也进入了比较明显的上升期,但产业结构依然偏重,除工程机械外,没有形成开放型经济产业新龙头,也没完成传统优势产业向中高端转型,和发达地区已经形成了对外开放的断代差距。彼时的出口四大支柱产业是工程机械、钢铁制品、板材和农产品,占比超过75%。与此同时徐州的煤炭资源也接近枯竭,这时我们遇到了既没有开放优势,又缺乏资源优势的双重困境,落得个“一城煤灰半城土”。
2008年金融危机之后,我市工作重点放在生态修复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上,造就了“一城青山半城湖”,但产业转型慢于城市转型,未能实现开放型经济的提质升级,与苏锡常相比,对外开放差距进一步扩大。
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先后提出了“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部署,党的二十大报告又进一步明确了“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具体要求。我市充分认识到在开放发展上的短板与弱项,开始着手系统谋划,加速追赶。从战新产业布局,到十大开放平台建设,创建综保区、保税物流中心,组建淮海国际陆港,开行中欧班列,建设国际邮件互换局,开通国际互联网专用通道……一系列举措为开放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去年市委市政府把双向开放高地建设纳入“三中心一枢纽一高地”顶层战略谋划,徐州的开放翻开了新的一页。
二、我市开放发展机遇与挑战并存
2022年,我市对美国进出口额为158.2亿元,同比下降28%。同时,境外客商投资意愿不强,在谈外资项目少,已有项目利润再投资到账一推再推。逆全球化给徐州带来的最直接的影响就是出口订单减少、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更困难、吸引外资难度更大、走出去层层受阻。
虽然当前逆全球化给我市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一定的困难,但我国主导推进的“一带一路”建设、RCEP等区域经贸合作协定正在发挥积极作用,全球经贸一体化发展仍是大势所趋。我市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开放型经济转型发展依然有很大空间和增长点。
2022年,我市对“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额528.8亿元,对东盟国家进出口额269.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21.4%和13.1%,东盟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已成为我市最大的贸易伙伴;对拉丁美洲等新兴市场进出口额也有近30%的增长。目前,我市经贸合作在日韩、德国、东盟、中东和香港等方向还大有可为。今年,我市重点在德国、沙特、新加坡和香港等地开展经贸活动,相信一定会有收获。
三、“双中心”下徐州开放发展的短板与弱项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市开放型经济经历了高低起伏的发展阶段,形成了曲折向上的发展态势,但从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看,距离打造双向开放高地的战略目标还有较大差距。在省内,我市开放型经济规模偏小,外经贸经营主体偏少;在淮海经济区,首位度也不高。去年进出口和实际使用外资两项主要指标规模仅占全省的2.4%和4%,占淮海经济区的18.4%和15.4%。主要原因在于我市开放发展未作为主战略之一;开放产业基础薄弱、工程机械一业独大;开放平台支撑力弱、园区载体综合实力不强;开放通道物流成本和便捷度没有竞争力;开放促进创新不足,新产业、新模式发展较慢。
四、高水平下我市开放发展的思路与举措
打造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的总体目标定位,由三个关键词构成:高水平,双向开放,高地。
关键词一:高水平。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强调“高水平”对外开放,是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更有主动权的开放,同时要把安全贯穿于发展全过程。具体到徐州,可以概括为“五个再升级”。一是向制度型开放转变,形成区域内体制先进、承载力强、层级更高的开放,实现平台载体再升级;二是融入国家战略,形成面向东西、承接南北融入全球,实现开放范围再升级;三是夯实制造业开放基础,拓展电信、教育、医疗等行业开放,实现开放领域再升级;四是高度融合协作,变参与者为引领者,实现区域地位再升级;五是统筹发展和稳定,有效应对各种局面,实现开放安全再升级。
关键词二:双向开放。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开放的明确要求,徐州的双向开放,应该是以徐州为淮海经济区核心支点,依托“三中心一枢纽”的优势,向东强化徐连一体打通出海口,向西依托中欧班列联通“一带一路”,向南通过河海联运融入粤港澳直通东南亚,向北深化口岸协作拓展俄罗斯市场。
关键词三:高地。主要体现在“五个领先”上:开放产业规模领先,开放主体实力领先,开放平台水平领先,开放通道体系领先,开放生态环境领先。
五、谋划六大开放体系,初步提出22项举措建议
一是完善升级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第一,提升“343”创新产业国际化水平。把创新产业集群放在全球产业链中去考量,让产业集群追随技术进步,参与国际分工,在产业链关键环节上卡好位。第二,培育新兴高端产业。抓住科技创新带来的产业迭代机遇,积极培育自身有基础、有优势的高端产业,早埋种子、早布局。第三,大力发展服务外包。以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为引领,推动制造服务一体化发展,加快推动服务外包成为稳外贸重要力量。第四,招引跨国公司区域总部和功能性机构。加强重点产业和重点企业研究,按照引进和培育两大方向增加目标总部企业储备。第五,引进来走出去并重。不断提高“引进来”的吸引力和“走出去”的竞争力,主动融入全球产业体系。
二是完善支撑有力的开放平台体系。要做好开放平台,就要在“懂得、舍得、等得”上做好平衡。要懂得平台是为产业服务的,重在功能作用发挥,所以要依托产业建平台。要舍得投入算大账,投入和补贴在一定阶段是必要的。要等得起,平台功能效应的释放需要有一个相对较长的过程,一旦做起来,就会进一步强化平台功能,稳固高地地位。开放平台体系建设主要从做强开发区开放实力、全力争取加入江苏自贸片区、优化功能平台定位三个方面推进。
三是优化融通高效的开放通道体系。向西,抓住国家对中欧班列运行由“点对点”向“枢纽对枢纽”的改革机遇,立足我市完善的场站基础设施及班列开行质量,巩固淮海国际陆港枢纽地位,打造西向中欧班列集结中心。在此基础上依托我市工业基础优势,建设区域工业品集散中心,推进运贸产融合,借力集散中心打造特色产业中心。向东,发力海铁水联运,推动“港口内移”,把连云港、上海港、宁波港、青岛港搬到家门口;向南,以海运为主,开通不定期班列为补充。向全球,提升空港口岸运营水平,做大高货值、高运效产品进出口,招引通关、仓储、物流等专业服务商入驻,打造区域航空枢纽中心。
四是完善兼容并蓄的开放创新体系。第一,深化科技招商。积极引进拥有关键技术的科技型企业和人才。第二,引导境外并购再创新。提升科技创新竞争力,鼓励企业开展境外高科技并购以获得技术、专利、知识产权等,提高自身持续创新能力。第三,推动设立研发和创新中心。鼓励企业设立境内外研发机构,扩大现有研发机构的服务能级。给予内资外资市场研发主体同等待遇,调动外资企业开展研发活动的积极性。第四,发展新业态、新模式。要重视创新要素的集聚,推进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服务贸易和内外贸一体化等创新业态发展。
五是完善多元联动的区域协同体系。第一,深度融入国家战略。推动区域内大型企业与央企合作承接“一带一路”重大项目,积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和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型产业转移。第二,强化区域内部协作。在园区建设、产业培育、开放创新、市场采购、跨境电商等方面建立合作体系,共建徐宿、徐淮等产业园区。第三,加强徐连开放协同一体化。徐州加强区域集货能力,提供稳定货源,成为连云港货物集散的腹地;连云港提供更多航线、更优质服务和更优惠的政策,成为徐州进出口的门户前沿。
六是完善共赢共兴的开放生态体系。第一,进一步提高城市国际化水平。重点打造消费地标、做强品牌和产业,多维度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聚焦徐州味道、徐州文旅、徐州质量、徐州潮流、徐州服务、徐州畅行六大领域,实施六大行动计划等。第二,进一步优化营商环璄。全面落实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进一步简化审批程序,推行“一件事一次办”,推广容缺审批、告知承诺等制度,为企业公平竞争提供保障。第三,加快国际化人才智力招引。突出专业人才的招引和培养,做好子女入学、医疗保障等配套服务。第四,搭建好经贸交流桥梁。办好中新合作论坛、世界生命科技云龙湖峰会、徐台金龙湖峰会等一批高端会议,扮靓徐州展示开放形象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