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打开产业新天地
本报记者 唐婧
从新晋“全球第一吊”2600吨起重机以创新“孪生”模式惊艳行业,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不懈追寻,从“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到“工程机械集群”成功入选中国先进制造业集群第一梯队,由沉寂至重生,徐州经历了自我革新;从单一产业到多点开花,徐州实现了产业再造。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徐州,就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为新时代徐州经济社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五年快速发展,五年沧桑变革。厚植实体经济优势,吹响老工业基地转型“冲锋号”,徐州交出了什么样的答卷?
传统产业转型发展
破发展之困
深冬的潘安湖天高水阔,波光潋滟。谁能想到,这里曾是徐州最大的、采煤塌陷最严重的区域。徐州市贾汪区有着长达130年的煤炭开采历史,留下13.23万亩采煤塌陷地。
徐州,因煤而兴,也曾因煤而困。徐州是华东地区重要的煤炭生产基地,过去很多产业都与煤炭有关。采煤延伸到煤发电、煤焦化,继而发展钢铁、水泥、建材、玻璃等产业,铸就了徐州的产业底色。煤炭源源不断地输送到全国各地,变成了热能、电能,点亮了万家灯火,挺起了中国工业的脊梁。
在徐州煤炭史上,除了这些塌陷坑伤疤,还有隐痛。
随着煤炭资源即将消耗殆尽,采煤留下的塌陷、产业结构偏重单一……一系列问题不断显现,传统产业结构难以为继,面临着转型发展的巨大压力。
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徐州锚定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
徐州市始终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鲜明导向,全市工业经济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呈现出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平稳发展的良好态势。
为了推动传统产业根本性重构,全市深入开展五大传统行业整治。整合后的3家钢铁企业和3家焦化企业主要在徐州东、西两个方向布局,焦化企业、水泥企业全部进园入区并完成循环化改造。四大行业企业由115家压减至36家,化工行业企业由365家压减至71家。水泥行业新型干法生产线达到世界领先水平,燃煤电力机组规模全部达到30万千瓦以上。
在徐工基础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基地厂房外,一台崭新的开沟机正在路面来回开沟、排渣、回填,运用智能化自动施工技术,通过开沟扭矩反馈、感应地层硬度、自动匹配行走速度,实现高效施工。
徐工坚定不移地实现“高质量、高效率、高效益、可持续”的发展目标,代表中国工程机械向全球产业“珠峰”不断发起冲击。
在英国KHL集团发布的2021年全球工程机械制造商50强排行榜上,徐工从2017年的全球第七,跃升至第三名,“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不断巩固。
智能化、数字化也为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插上腾飞的翅膀。
1970年,沛县微山湖畔,中煤大屯公司唱响了创业之歌。50年过去了,中煤大屯公司创造了50年不亏损的“大屯奇迹”,在全国煤炭行业仅此一家。
“我们不断提升煤、电、铝加工和能源综合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向煤与非煤产业兼顾发展转型升级,向安全、高效、优质、低成本、绿色可持续发展转型升级,向高端、科技、智能的高质量发展转型升级。”大屯煤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包正明说。
以研发为动能,澎湃传统工业产业的“存量”。智能化开采,让“坐在地面采煤”的梦想成为现实。中煤大屯公司首个智能工作面实现了工作面设备一键启停、液压支架自动跟机、采煤机记忆截割、智能终端和手机APP视频监控等功能。只要轻轻一点手机软件,就可以随时随地查看采煤机位置、支架压力、工作面实时视频等。7263智能工作面只需要四五个人,一个班要比以前少10人左右,如果保证系统不受限制的话,能采6000多吨煤。
培育“343”产业集群
提产业潜力
7月9日,在徐州市新型能源项目云签约活动中,8个科技含量高、投资体量大、产业带动性强的新能源项目将落户徐州,签约金额共计208亿元,涵盖光伏设备、新能源汽车、固体氧化物燃料电池等领域。
11月25日至27日,为期三天的2022中国安全及应急技术装备博览会上,24个具有代表性的带动力强、关联度高的项目现场签约。近年来,徐州重点发展安全防护、监测预警、应急救援、安全服务四大领域,推动安全应急装备全产业链发展,目前集聚安全应急产业企业616家,其中规上企业139家,全年将实现规上产值240亿元。
在近期召开的“二十五洽会”上,一共43个签约项目,其中涉及“343”创新产业集群的产业项目就有39个、占比超90%,包括优势创新产业20个、新兴创新产业15个和特色创新产业4个,展现出崭新活力和强大韧性。
今年以来,全市集中力量培育壮大“343”创新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提升到47.1%。
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从大到优”,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企业入选首批66个国家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名单,徐州成为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授予的全国唯一“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国家装备制造(工程机械)示范基地(五星级)、机械工业引领高质量创新发展产业集聚区。
绿色低碳能源“从弱到强”,已形成以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三大主链为主导的产业集群,涵盖晶硅光伏、风电装备、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智能电力、煤炭电力等多个细分赛道,规上企业317家。今年1-8月,全市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产值约910亿元、同比增长40.6%。
数字经济“从小到大”,以“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数字化治理、数据价值化”为主线,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到2025年,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达到1000亿元。重点发展领域——聚焦产业、城市、内容三大数字化赛道,重点实施产业数字化“汉云”、城市数字化“汉风”、内容数字化“汉韵”三大工程。
发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有着自己的逻辑。作为老工业基地,徐州正处于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发展动能转换关键期,唯有打造新增长极、拓展经济发展空间,才能集中优势力量,“链”就产业筋骨,推动产业做大做强。
打造后备支撑
增经济活力
风起千湾浪,如今的徐州,经济活力与日俱增。
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商贸、文化旅游、居民服务等生活性服务业,成功获批国家现代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
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建成国家级优势特色产业集群2个、现代农业产业园1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1个,农林牧渔业增加值783.7亿元、居全省第一。
全面落实国企改革三年行动,11家市属国企调整至9家,企业战略定位更加明晰,运营质效不断提升。
推动产业结构变革的要素也是多方面的,有体制机制方面也有思想层面。这些都将成为徐州向新而生的底气。
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成省级以上科创平台236家,高新技术企业1172家、实现五年翻两番,成功获评国家创新型城市、“科创中国”试点城市和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接续实施营商环境建设年、提升年、深化年等系列创建活动,先后荣膺“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中国金融生态城市”等荣誉称号。
颁布“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等一系列人才引培政策,引进一批创新人才,大力培育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为高质量发展赋能增效。
淮海国际陆港、综合保税区、一类航空口岸……开放平台支撑力日益增强;淮海科技城、智能终端产业园、氢能产业园、华企云谷、徐州正实环境科技研究院……一个个园区和科研载体为企业合作共赢、“扎堆”发展提供了原始动力。
时代是出卷人,这份卷子并非一蹴而就。前进的道路并不平坦,危机与挑战并存。
在依赖要素投入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具有边际递减效应。在“低垂的果子”被摘完以后,经济增速将有所放缓甚至衰退。如何在第二次转型中,实现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如何迈向中高端市场,挺进产业链价值高地?如何做好这份时代答卷,写下让答卷人满意的答案?
回眸,功到秋华实。启航,大风歌嘹亮。践行总书记谆谆嘱托,紧盯“强富美高”总目标,徐州将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统筹推进产业、城市、生态转型,高质量发展迈入新阶段。
●评说
产业转型升级
推动高质量发展
徐州曾有“百里煤海”之称,随着煤炭资源枯竭,徐州肩负着资源型城市转型和老工业城市振兴的双重任务。
5年来,徐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之路。地区生产总值连跨3个千亿元台阶,迈上8000亿元新量级,高新技术企业数量翻两番。
从“重视数量”转向“提升质量”、从“规模扩张”转向“结构升级”、从“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可以说,徐州的转型逻辑为资源枯竭城市提供了发展实体经济的路标指向。
但这对徐州来说,并不是终点,而是一个新的起点。
当前,我国正处于从制造业大国向制造业强国转变的第二次转型。实体经济发展面临一系列严峻挑战,亟需推动实体经济转型升级。
面对新的挑战,徐州唯有拼搏,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将人民的信任化作前进的动力,通过结构转型,激发徐州的奔涌活力,推动经济乘风破浪,完成高质量发展的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