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引擎输出澎湃动力
|
本报记者 李悦悦
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工集团考察时指出,创新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源泉,很多核心技术是求不到、买不来的。
5年来,徐州牢记殷切嘱托,砥砺奋进,执创新之笔,绘就GDP从6000多亿元突破8000亿元的进步台阶、绘出新兴动能持续壮大向上曲线。
在这条“新”路上,徐州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勇当探路先锋,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的新篇章。
●百炼成钢,『老产业』焕发『新活力』
在徐钢集团高速线材生产车间,新产品源源不断下线,一片红红火火的生产场景映入眼帘。“这系列产品是徐钢今年的提档升级产品,目前一条生产线已投产并且满负荷运转,一天的产能可达到2000吨,将成为徐钢集团强劲的新经济增长点。”项目负责人介绍,该项目连铸连轧特钢生产线全线采用热装热送技术、连续无扭轧制,生产工艺和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作为老工业基地,这些传统“老产业”不仅颠覆了人们以往对于传统制造业的“刻板想法”,也扭转了人们对于徐州“一城煤灰半城土”的刻板印象。徐州为何能从高污染、高能耗到智能集约?其中求变求新的“秘诀”值得我们深思。
推动钢铁、焦化、水泥、热电、化工五大传统产业布局优化和转型升级;让龙头企业成为创新发展的“领头羊”,徐州积极培育龙头骨干企业,深入实施培大育强、挂大靠强、招大引强、扶大助强“四大四强”战略。
2021年,徐州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25.3%,其中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8.3%、12.2%、33.5%和14.4%。
让创新成为产业转型的“密码”,徐州除了在“老产业”“新花样”上下功夫,也在“新产业”“新面孔”上两手抓,让创新刻入城市高质量发展的一砖一瓦。我市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高质量发展。徐州鑫晶半导体、江苏中能硅业、鲁汶仪器……一个个新产业在徐州“落地生金”,为创新徐州塑造了更多姿态。
过去5年来,我市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2021年,徐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72家,产值同比增长18.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1%;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3%,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了以卡特彼勒、徐工集团为代表的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产值达到1618亿元。
●画龙点睛,『创新矩阵』抢抓机遇强突围
“氢能产业的发展说到底还是要落到上下游产业的紧密配合中,才能跟上发展的需求,这也能形成更强的‘鱼聚效应’,吸引更多‘氢朋友’一起聚合发展。”作为前不久刚在徐州落地的氢能企业,徐州海卓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路韶松对于未来新能源产业融合集群发展充满信心。
对于企业来说,创新集群可以说是催生产业创新的生态系统,贯通“链”、形成“群”也是诸多产业与企业的“众望所归”。
今年9月,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聚力打造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优势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新兴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精品钢材、高端纺织、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特色创新产业集群。
立足于创新、着眼于集群,徐州充分发挥产业规模优势、龙头企业技术优势、重点高校院所研发优势,抢抓机遇强突围,产业集群的“同心圆”“朋友圈”加速形成——
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是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江苏省重点打造的国际先进制造业集群。2021年,工程机械产业规上产值1618亿元,除了拥有千亿企业徐工以外,还拥有百亿企业1家、10亿至100亿企业8家、亿元以上企业33家,规上企业299家;
绿色低碳能源产业依托徐州“国家级新能源特色产业基地”和“国家新能源示范城市”基础,形成了以新能源、煤电能源、绿色环保三大主链为主导,以中能硅业、协鑫集团、新春兴等龙头企业为引领的产业集群;
安全应急产业拥有矿山、工贸安全防护装备制造业集群,先后获批国家安全产业示范园区、国家应急产业示范基地、国家火炬安全技术与装备特色产业基地,形成了国内安全应急装备门类最齐全的产业集聚区;
精品钢材产业依托资源禀赋优势,集聚了以徐钢集团、中新钢铁、金虹钢铁为代表的一批龙头企业,形成了精品钢材产业集群;
……
一个个产业集群促进专业化分工和创新资源汇聚,带动企业创新积极性及创新成果转化效率,为徐州在新一轮产业变革大潮中抢占发展制高点奠定了坚实基础。
●蓄势崛起,『创新潮头』浪花翻腾
若将产业集群的一个个企业看作“浪花”,创新平台则是让浪花翻涌的“潮头”。
塑造产业集群优势,徐州提出构建高效协同发展机制,按照“一个混合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一套要素支撑体系”模式,全力以赴支持产业创新发展。“一批创新平台支撑”为创新发展架起了“四梁八柱”。
步入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这座建在“洞”里的实验室内,还有着诸多或大或小的“洞穴”,这些就是一个个实验平台。
“由于地下空间具有恒温恒湿、抗自然灾害、洁净等优势,在储能、医学研究和疗养等都将有很好的应用。”云龙湖实验室党总支书记、副主任赵超说,作为科技创新平台,云龙湖实验室建设了深地空间设施和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等4个综合科研平台,依托中国矿业大学和在徐大型企业等优势创新资源,围绕深部资源与地下空间综合开发利用方向,设立重点攻关研究项目及培育项目。
在徐州,诸多像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这样的创新平台彰显着城市的创新发展活力。
截至2021年,我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4个、省级以上孵化器6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1个。除了有深地科学与工程实验室、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恩华药物研究院这些科技创新平台,还有江苏师范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企智云谷·睢谷众创空间、阔然医学检验实验室等不同形式的创新载体聚焦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聚拢创新资源。
此外,我市将平台建设与产业发展紧密结合,建成全国行业唯一的省级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5个。
如今的徐州,云龙湖实验室被列入省重大项目,获批省重大科研设施预研;江苏省安全应急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江苏省温室气体排放核算与监测技术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应用数学(中国矿业大学)中心获批省级科研平台;江苏省中枢神经药物研究重点实验室通过验收、获评优秀等次……
一个个创新平台开启科技创新“新实践”,让“创新浪花”在潮头翻腾。
●谋篇布局,『创新细雨』润泽沃土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5年来,徐州综合实力跃上新台阶、工业生产持续发展、新兴动能持续壮大,一个活力四射、动力十足的徐州身影越来越清晰。
徐州创新的决心更为坚定——
助城市“弯道超车”,徐州印发《关于支持徐州市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若干政策》《徐州市建设国家创新型城市实施方案》,创新“基因”加速融入城市“血脉”,推动高质量发展;
让产业长成“参天大树”,徐州出台《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技术转移体系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实施意见》《徐州市高新技术企业培育和招引实施方案》《徐州市数字经济发展三年行动计划(2022-2024年)》等政策,整合创新要素,助力企业加强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实现绿色、智能化发展;
为平台“夯基垒土”,徐州制定《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全市科创平台建设工程2022年工作要点》等政策,大力构建“1+3+N”科技创新平台体系,打造高质量发展先行区、科产城融合示范区、重大科技创新平台集聚地。
促人才“万马奔腾”,徐州创新“人才高地28条”“彭城英才计划”“555”引才工程等高标准人才政策;实施“人才安居工程”,着力解决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为人才引育用留育沃土。
人才用脚步检验创新生态环境。2021年,全市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11人、新引进专门人才526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5人、科技类双创团队5个,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29个。
如今的彭城大地掀起创新之风,人才创新的热情澎湃在各个行业的不同岗位。
徐州江煤科技有限公司售后技术员黄旭贤根据安全监测监控工作的实际需要,研究创新了“矿井监控系统意外故障快速处理方法”和《浅析甲烷传感器在工作中出现的误报警状况》等方式方法;徐州恒辉编织机械有限公司车间主任韩年乾研发的1000型、1600型、1800型智能高速全自动鞋带轧头机,产量高达5600条/小时,是普通轧头机产量的五倍,为客户节省了空间创造了利润;江苏华兴激光科技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刘兆杭是从无到有,自主设计、采购、 搭建出一套全国为数不多的可以量产的全息曝光系统,更大地拓宽了公司的业务范围……2021年,全市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22.81件,技术合同成交额达到105.67亿元。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5年来,徐州迈出创新步伐,蹚出了一条人才强、产业强、经济强的自主创新发展之路,实现建设区域科创中心、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的目标,徐州有信心、有底气,必将交出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精彩答卷。
数 说
2021年,徐州四大传统优势产业产值增长25.3%,其中钢铁冶金、建筑建材、绿色化工、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产值分别增长48.3%、12.2%、33.5%和14.4%
过去5年来,我市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五年分别提高21.5和10.4个百分点。2021年,徐州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72家,产值同比增长18.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47.1%;战新产业产值同比增长19.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57.3%,其中,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制造产业,集聚了以卡特彼勒、徐工集团为代表的1800余家工程机械上下游企业,产值达到1618亿元
2021年,工程机械产业规上产值1618亿,除了拥有千亿企业徐工以外,还拥有百亿企业1家、10亿至100亿企业8家、亿元以上企业33家,规上企业299家
截至2021年,我市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4个、省级以上孵化器60个,省级以上众创空间81个。建成全国行业唯一的省级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工业设计中心、高端工程机械智能制造国家重点实验室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65个
评 说
答好创新发展题
释放创新驱动原动力
李悦悦
回首过去5年徐州的发展历程,让记者深切感受到: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从6000多亿元突破8000亿元,每2年跃进一个新的千亿级,其背后都离不开创新的驱动,我们看到,一个经济实力更强、现代化特色更加彰显的新徐州正阔步走来。
让创新融入城市、产业发展“血脉”,作为传统的老工业基地和资源型城市,徐州的创新发展曾有不少桎梏,但徐州从容不迫,锚定创新驱动,破解并写下了发展的“高分答案”:以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为统领,徐州用好“金字招牌”,全面强化科技创新影响力;聚焦“343”创新产业发展方向,徐州充分发挥优势,打造特色创新高地;大力发展工业经济,徐州突出扩面增量,增强创新发展的产业支撑;做好统筹协调“大文章”,徐州突出开放协同,融入长三角,拓展创新发展新路径。
踏上新征程,面对新的时代答卷,徐州仍在苦练内功,瞄准建设区域科创中心目标,继续攀登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