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
|
||
|
本报记者 王春莹
对于徐州来说,过去的五年是极不平凡的五年。外在,国际宏观经济环境异常复杂;内在,传统模式加速变革,城市能级亟待提升。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就来到徐州,对徐州转型发展实践给予充分肯定。
2022年党的二十大后,徐州市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建设正式启动。“我们将更高质量打造中心城市,拓展可持续发展广阔空间。”徐州市委书记宋乐伟在启动大会致辞时说。
挑战是大挑战,机遇也是大机遇。咬定实体经济不放松,徐州如何执笔答卷?
回溯过往,GDP刻画出一座城市的成长标度,经济总量五年跨越三个千亿元台阶。2017年、2019年徐州市地区生产总值分别突破6000亿元、7000亿元,2021年突破8000亿元大关,达到8117.44亿元,同比增长8.7%。
掀开GDP的“表”,其“里”同样可堪检验。GDP增速走势图不仅仅是一条曲线,它的背后描绘出一座城市加压奋进的成长轨迹。
◆看速度:产业结构加快调优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由2017年的9.1:43.6:47.3优化调整为2021年的9.2:41.6:49.3。二产占比下降2%并不意味着产值降低,相反徐州正蓄势待发。
谋长远之策,行固本之举。先进制造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引擎,徐州立足自身基础谋求高质量发展。
完成世界之“最”。2022年11月14日,在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柳疃50兆瓦风电项目现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徐工2600吨起重机首次完成陆上最大风力发电机组的安装,再次刷新了全地面起重机最高最大吊重世界纪录;
登上制造业“塔尖”。赛摩电气股份有限公司制造的电子皮带秤成为工信部第二批制造业单项冠军产品,将大数据、边缘计算技术与传统皮带秤深度融合,解决了皮带秤计量精度改变不易及时发现的世界性难题,同时将皮带秤长期计量精度提高至0.1%;
填补国内空白。鑫华半导体电子级晶硅实现量产,公司控制中心的巨大屏幕上,各条生产线的运行情况一目了然,值班人员正密切关注着各自动生产线的运行情况……
从徐工到赛摩再到鑫华,在高质量发展的赛道上,惟创新者进,惟创新者强,惟创新者胜。他们是徐州坚持“工业立市、产业强市”不动摇,聚力做大做强做优实体经济的缩影之一。
2018年以来,徐州将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新能源、集成电路与ICT、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分别制订出台四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实施方案,明确每个产业的发展重点、推进措施和支持政策。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构建“6+4”先进制造业体系和“6+3”现代服务业体系。
2021年,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9.9%,跃升至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9.7%,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7.3%、提高4.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增长18.2%,占规上工业总产值47.1%、提高0.5个百分点。
一路走来,徐州制造业稳扎稳打。与此同时,农业经济基础不断夯实,服务业经济的支撑和引领作用持续提升。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1297.36亿元、粮食总产量501.79万吨;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达到9家、83家和249家。服务业增加值由2017年的3121.41亿元增加至2021年的3998.08亿元,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增长19.3%,对全市规上服务业增长贡献率达18.0%,打开了徐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当前,我市在“6+4”现代化产业体系结构方面进一步做出优化,全力构建“343”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建设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力争2025年跨入万亿元城市行列,推进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再上新台阶。
◆拼力度:“三驾马车”动力十足
2021年,徐州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多项量化指标共同为城市画像,一场跨越时间的对话就此展开。
消费活力涌动——
“现在出门就是商场,还有‘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别提多方便了。”家住云龙华府的张瑜刚刚毕业回到徐州一年,在她眼里徐州消费能力已不可同日而语。
以彭城苏宁广场、徐州金鹰、云龙万达等为代表的高端商场,以宜家家居、奥特莱斯等为代表的特色商场,以彭城壹号、户部山、回龙窝特色街区等为代表的时尚街区,进一步提升了徐州对周边城市的消费辐射力。
今年6月1日,《2022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发布。在纳入榜单评估的中国内地337座地级及以上城市中,徐州以25.54分的综合实力排名全国第39位,省内排名第5位。
从城市商业魅力排行榜五大一级维度指标中可以窥见徐州市城市能级情况,这五大指标分别是商业资源集聚度、城市枢纽性、城市人活跃度、生活方式多样性、未来可塑性,徐州在这五大一级指标的全国排名分别为第34、35、45、53与40名。
成绩的背后,是政府部门思路清晰、措施得力、持续加码,大力促进消费所作出的种种努力。今年以来,徐州出台一系列支持促进消费的政策,以更加开阔的思路“解题”,释放市民消费热情,促进消费扩量升级。
据了解,徐州商业辐射半径由2015年的100公里扩展至150公里,力争到2025年,徐州区域商贸中心首位度从1.36提高到1.8,商业辐射半径达到200公里以上。
投资热情不减——
今天的投资,就是明天的产出。在各建设现场,工程机械车来回穿梭,建设工人忙碌不停,一个个项目在茁壮成长。
2018年4月27日,招商局旗下招商蛇口成功竞得徐州市金融聚集区一期地块,这也是招商蛇口在徐州第一次正式亮相。招商蛇口在入驻大龙湖畔后,以共创共建的姿态拥抱新城区的发展,打造了淮海经济区的金融明珠——招商·徐州中心。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中国人保、太平洋保险均已签约计划进驻。
近年来,一批国家部委、中央企业先后落户或者进驻徐州,越来越多的中央企业积极参与我市经济社会建设,建成了一批重大项目,成为拉动徐州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中国中车、中国节能、中国建筑、中国中铁、中国建材等央企先后扎根徐州,围绕产业转型、城市更新、基础设施完善等方面拓展业务、加强合作,打造了中车交通(徐州)超级工厂、轨道交通一期工程等一批投资体量大、涵盖范围广、示范带动效果好的央地合作项目,实现了优质资本和优质平台的高效对接、合作共赢。
把好钢用在刀刃上,把更多的资金投向科技创新。今年3月6日,中煤集团大屯煤电公司的轻量化氢电智能运输车项目在沛县揭牌,标志着公司氢能产业发展拉开序幕。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投资提质增效和产业转型升级同向共进。技术导向越来越明显,创新赛道越来越清晰。
出口规模扩大——
千年之前,络绎不绝的驼铃商队撑起一路繁华;千年之后,呼啸穿梭的中欧班列货运繁忙,“新丝路”焕发勃勃生机。
徐州中欧班列目前已形成经六大口岸出入境至欧亚各国的五个主要方向的国际通道,可通达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
10月18日,徐州重点机械制造企业徐工集团又有一批工程机械设备搭乘中欧班列“出海”,这也是徐州中欧班列当月保障发运的第三列徐工专列。据悉,该班列经满洲里口岸出境发往俄罗斯的巴扎伊哈,全程比海运节约一半运输时间。
2021年,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总额194.17亿美元(人民币1254.23亿元),经济外向型程度显著提高。
徐州经开区、徐州高新区、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获批江苏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发展区。对外合作提质扩面,“双向开放”程度持续深化。
徐州淮海国际陆港、中国(徐州)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国家跨境电商零售进口试点城市、国际邮件互换中心……
五年来,一个个开放平台的搭建不仅是徐州经济实力跃升的体现,更展现出徐州深度融入世界、参与全球经济发展的态度和决心,勾勒出一幅全方位的开放蓝图。
◆拓广度:中心城市加速崛起
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上,徐州被委以重任。2017年,国务院明确了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定位。
如何变“定位”为“地位”?交通,在城市互通互联、区域协同合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徐州着眼于“大通道、大枢纽、大网络”的综合优势转化为产业发展优势。近年来,先后建成郑徐客专、连徐客专等,高铁运营里程390公里,位居全省前列。
徐宿淮盐高铁2019年开通后,徐州至淮安的时间由2小时33分钟缩短至1小时2分钟;至盐城的时间由4小时16分钟缩短到1小时38分钟;至宿迁也只需32分钟就可直达。
连徐高铁2021年开通后,徐州至连云港的时间由过去的3小时4分钟减少到1小时8分钟,沿线经过徐州经开区、铜山区、邳州市、新沂市、连云港市东海县和海州区,极大便利沿线群众出行,进一步发挥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
未来,向西北方向的徐菏高铁,向东北方向的徐枣城际已经纳入“十四五”规划,最终将完全实现徐州“米”字形高铁网络总目标。
如今,周边城市间时空距离被拉近的同时,徐州打造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的图景也愈发清晰。
徐州与宿州签署《全面深化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提出,持续拓展产业协同发展深度,到2025年,两市产业链与创新链深度融合;与淮北签订《结对合作帮扶协议》,按照《沪苏浙城市结对合作帮扶皖北城市实施方案》,两市将在深入推进干部互派挂职、共建省际产业合作园区、搭建资本与项目对接平台等八大领域深入交流、拓展合作。
2020年,淮海经济区已实现公积金十城互认互贷,打破公积金不能跨市贷款的障碍。2021年,徐州市公积金中心累计为淮海经济区来徐购房职工发放公积金异地贷款694笔2.47亿元,占异地公积金贷款“半壁江山”,充分展现了聚金惠民、圆梦安居的积极影响。
医疗资源共享,服务及辐射总人口达1.2亿人。在三甲医院建设上,徐州先后新增4家三级医院和4家三甲医院,三级医院总量及服务水平高居淮海经济区首位,总占比33%,居淮海经济区其他城市之首,首位度优势明显。
五年来,淮海经济区十城在基础设施联通、产业融合互补、生态环境共治、民生服务共享持续突破行政壁垒,为区域协同发展夯实基础。
数说
全市三次产业结构
由2017年的9.1:43.6:47.3
优化调整为2021年的9.2:41.6:49.3
2021年,我市制造业增加值占比达到29.9%
跃升至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
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
同比增长19.7%
占规上工业总产值57.3%
提高4.3个百分点
2021年,全市农林牧渔业
总产值1297.36亿元
粮食总产量501.79万吨
全市国家级、省级、市级农业龙头企业分别为9家、83家和249家。
服务业增加值
由2017年的3121.41亿元
增加至2021年的3998.08亿元规上高技术服务业营业收入
增长19.3%
对全市规上服务业
增长贡献率达18.0%
打开了徐州现代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新窗口”
2021年,徐州社会消费品
零售总额突破4000亿元
出口总额突破1000亿元
2021年,全市实现货物进出口
总额194.17亿美元(人民币1254.23亿元)
经济外向型程度显著提高
评说
徐州向着『万亿俱乐部』进发
翻开徐州近五年成绩单,6000亿元、7000亿元、8000亿元,一步一个脚印,数字见证了我市经济发展实现速度和质量效益的同步跃升。在此基础上,徐州高标准规划“十四五”主要目标:到2025年,实现GDP过万亿元、规模工业产值超万亿元。
全市经济发展“稳”的基础更加牢固,“进”的态势更加凸显。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等机遇开创了徐州高速度、高质量、高标准发展的新局面。实体经济作为城市的“生命线”,应该发展好,也必须发展好。今年,徐州市工程机械集群进入全国第一批15个先进制造业集群之一,有望代表中国冲击“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巩固良好局面,需要乘势而上、奋发作为。只有把经济蛋糕越做越大,才能在当前形势下守住经济稳定运行的底线和社会稳定的大局。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量的扩张,而是要更有效率、更高水平的量的增长,徐州正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定力,向着既定目标勇毅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