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流水线” 开启水稻育秧加速度
|
||
|
本报记者 杨波
农时催人,当下正是水稻育秧的关键期,刚收到“2021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荣誉证书的温文玲干劲十足。5月10日,她早早来到位于贾汪区紫庄镇穗穗金家庭农场内的育秧工厂,安排布置当天的育秧工作。自从2013年开始尝试机械化育苗播种,经过近10年的摸索,温文玲在农业部门的帮助下,运用现代化育秧工厂进行集约化育秧,有效提高秧苗质量,让现代科技助力水稻生产跑出“加速度”,为今年的粮食丰收打下坚实基础。
铲底土、递秧盘、加稻种、运秧盘……在育秧工厂的大棚里,七八名工人各司其职,围着正在运转的全自动水稻育秧播种流水线,有条不紊地忙碌着,现场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一张张空秧盘随着机器的运转,实现从铺土、播种、洒水、覆土全程自动化。做好的育秧盘接着就被小车运送至一侧有序摆放。
“今年育秧品种以南粳5718、苏秀867等优质水稻为主,正常情况下,每小时可以播种800盘。每亩水稻大田栽秧不少于25盘秧苗,一小时就能为30亩水稻大田育秧。一天工作8小时计算,每天可以为240多亩水稻大田育秧。农场今年计划满足1500亩大田育秧。”温文玲跟记者算了笔账。
记者在育秧工厂的智能主控器上看到,一个名为“智慧农场”系统的屏幕上显示有“手动控制、环境参数、定时参数、自动规则”等菜单。温文玲告诉记者:“2020年3月在区农业农村局的技术指导下,我们投资80多万元建成育秧工厂。大棚占地8亩,配备智能主控器、水肥一体化喷灌设施、自动化通风系统以及物联网平台等,通过电脑和机器操控,能够精准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照。”
“今天下午,1500亩的大田育秧工作就能全部完成。”5月13日,温文玲告诉记者。在大棚里,秧苗将被精心呵护着度过25天左右的培育期。“经过三四天,就能破土发芽。等到25天左右,秧苗长至十七八厘米,就可以送往农田用插秧机栽种了。传统散户育秧需要40天左右,机械化育秧只需要25天左右,整整节省15天时间,此外,相比传统的育秧方式,每亩能减少生产成本约200元。”
记者在江苏省农业农村厅官微看到,2021年12月,我省有5位家庭农场主被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个人(粮食生产者)”称号,其中徐州获此称号的为温文玲。对此,温文玲并不愿意多说,“太忙了。”“我也没想到。”但一聊到生产,温文玲却情怀满满,“过两天你来看自动洒水的场景,青青的稻苗,在水雾缭绕中,很美。”采访最后,温文玲还透露,他们正在尝试做稻米加工,准备打出自己的品牌。
除了运用现代科技进行水稻育秧,穗穗金家庭农场还是江苏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贾汪(稻麦)推广示范基地,记者在基地的简介上看到,建设规模500亩,包括中麦578、徐麦35等新品种示范和小麦精确管理技术等新技术示范。贾汪(稻麦)基地主任刘超介绍:“目前,在3位省农业专家的指导下,正在进行10个新品种示范和3项新技术示范的工作,主要是开展增产增效减肥减药技术实验,技术成熟后就会大面积推广。”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在巩固提升粮食产能的同时,努力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穗穗金家庭农场既是这个背景下努力发展的一个微小个体,又同时引来从国家农业农村部到省市区三级主管部门的关注和帮扶。据了解,贾汪全区今年计划水稻种植总面积约90000亩,“现在农业生产方式在改变,只有科学种田,才能绿色生产、丰产增效。”刘超的一句话,透露出了贾汪农业的发力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