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
|
本报记者 张雷
立夏后,天气并没有立即热起来,反而让人们感受到了湿凉。然而,在地下十多米深的盾构隧道内,依然让人感到闷热,盾构机附近的平均温度达到40℃。5月13日,记者实地探访市区奎河综合治理工程(苏堤路—袁桥闸)施工3标段盾构隧道掘进现场,走进这群被称为“地下工作者”的隧道工人。
习惯了在地下工作的常态
上午9时40分,记者来到位于袁桥闸南侧的施工3标段盾构隧道口。“这里的温度不高啊,和地面差不多。”这是记者刚下到地下时的第一感受。“你再往里面走走就知道了。”该项目施工负责人王潺笑着说。
就在这时,一辆闪烁着警示灯的锂电池直交工矿变频电机车从隧道里开了出来。随后便见一名驾驶工人蜷缩成一团从驾驶舱内缓慢下来。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驾驶员名叫黄兴海,湖北省襄阳市人,今年50岁。“每天要在只有60厘米高的驾驶舱内工作12小时,来回行驶七八趟,确保物料运输及时送达。”这是黄兴海在盾构隧道里工作的常态。
9时45分,记者进到盾构隧道内,耳边是嘈杂震耳的机器轰鸣声,眼前是深不可见的隧道尽头,周围弥漫着越来越重的材料气味。
“在隧道里空气无法自然流通,为保证施工,直径2米的狭小隧道内,既要装压入式送气管道,将地面的新鲜空气‘接力’输送到空气几乎处于静止状态的长隧道内;又要设置多个高压电输送接力变电站和泥浆循环接力泵站;还要留出空间运送隧道钢筋、混凝土、管片等建筑材料,施工难度不言而喻。”王潺说,“施工3标段由中煤第三建设(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承建,施工范围从建国东路到袁桥闸,全长约1400米,其中截污主干管工程全长约1600米。目前,这个盾构区间已经掘进1340环、1200多米长,完成工程量的75%。”
在隧道里,虽说是直径2米,但除去铁轨,能行走的高度也就170厘米左右。而且,在徒步前行的过程中可以感受到,每往深处走一点,温度就升一点。“一天要在里面工作12个小时,盾构机一开,铺设轨道、注浆、拼装管片等等,每个环节都不能出现丝毫问题,还要时刻关注隧道外的情况,所以守在隧道里才放心。”隧道里的工人高国生告诉记者,他从早上6时30分起就一直在这条隧道里忙碌,午饭也要在下面吃,对于这些他也早就习惯了,因为这是所有建设者的工作常态。
时刻确保盾构机安全行驶
10时10分左右,记者来到了盾构机附近,立刻就感受到一股热气袭来。“我们现在所在的位置就是盾构机的控制室了,这里控制着刀盘的转动。”“这边是搅拌器,在出渣口的地方有搅拌器,对刀盘切削下来的大块泥渣进行搅拌。”谈起这台“迷你”盾构机,盾构机的驾驶员周伟亮如数家珍。
“这个‘小家伙’叫‘奎河一号’,是国内首台2米小直径泥水平衡盾构机,整机长7.26米,重65吨,盾构机掘进时刀盘转动,里面各种电器设备产生的热量很大,在盾构机周边的温度能达到40℃,尤其是靠近刀盘处,最高能达到50℃。”周伟亮说,“由于转弯半径较小,管片采用500毫米宽复合型钢管片,对每环管片的设计和排环要求精度较高,在高精度自动测量系统指导推进的基础上,每推进2环就要进行人工测量来复核管片姿态和盾构机姿态。在盾构推进的过程中对盾构推力、扭矩、速度等推进参数都有很高的要求和控制。”
掘进没多久,盾构机突然停了下来。“刀盘起不来了,可能是黄油没有了。”周伟亮说,只见他熟练地查看油脂桶、更换用料。盾构过程中,经常会有不同的问题出现,看似缺少油脂的小事,也有可能造成设备的故障。所以即便休息时,周伟亮也担负着及时排查故障、检修设备的责任。
“盾构机的电机、液压泵这些部位的温度都很高,相当于一个个‘烤箱’。”周伟亮说,盾构机在掘进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混有土石颗粒的泥浆,如果不进行妥善处理,不仅会造成排浆管道堵塞,影响掘进速度,还会造成水环境的污染。
为此,该工程采用“泥水分离”技术,将排浆管道携带出来的固体渣土和浆液进行技术处理,浆液变成清水和固体泥渣。固体渣土外运,清水盾构掘进循环使用,由泥水分离系统、泥浆调整系统和废浆处理系统组成。其中,泥水分离系统由一台两级除砂单元和除泥单元组成;泥浆调整系统由一台中速离心机和配浆泵组成;废浆处理系统由一台压滤单元和一台高速离心机组成;泥浆处理系统的处理量为300立方米/时。泥水分离设备的投入使用可极大地节省施工用水。
■记者手记
原来,地下的隧道是这样建成的:盾构机每一米的掘进,背后都有这样一群为市区奎河综合整治工程默默奋斗的人,他们在汗水与泥水齐飞的环境里,只为了让这条在徐州流淌了400多年的家乡河彻底根治水污染,打造成一条岸绿景美、水清河净的景观廊道。
记者在采访过程中也深刻地感受到,在地下一线的工作环境复杂,建设者在方寸之间,弯腰弓背忍受着12小时里每分每秒的闷热、轰鸣。他们工作时一般很少回地面去,每天的中餐和晚餐会由电瓶车送到隧道内。洞口虽然设有通风机,但作用主要是置换新鲜空气,而且隧道越来越长,闷热的空气就会充斥着整个作业区,身上总是被汗水浸湿。
然而面对这些,工人们向记者说得最多的话是:“都习惯了,每份工作都有辛苦的地方,我们只是在尽自己的职责。大家心里想的就是能早一天实现贯通,我们快马加鞭工作,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