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老百姓感到“乡村振兴就在身边”
乡村振兴为农民而兴,乡村建设为农民而建。近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做好2022年全面推进乡村振兴重点工作的意见》发布,不仅吹响了乡村振兴向深水区挺进的“冲锋号”,也标绘出了如何深入推进“三农”工作的“路线图”。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作为乡村振兴的“主心骨”,都需要进一步地认清定位、立足岗位、找准站位,为乡村振兴出谋划策,施展慧能,贡献力量。
搭好“戏台子”,让百姓的就业更便利。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基本问题,也是最大的民生问题,不仅老百姓普遍关注,也是百姓最能直接体会到的乡村振兴福音。然而,就业是个综合性的课题,提升百姓的就业率,就要善打“组合拳”。要引导百姓“愿”就业,通过健全完善政策、服务保障等机制,加大宣传教育力度等工作,积极鼓励和引导百姓“量体裁衣”地就业、日益强能地再就业;要帮助百姓“能”就业,紧跟市场和企业的“需求图”,结合企业用工的“信息库”,发挥职业学校、培训中心和农广校的“主阵地”,政府主导、有针对性地开办不同行业、不同工种的基本技能培训,让更多的百姓端到能就业的饭碗;要让百姓“好”就业,党委政府要注重大力发展本地域内的二三产业和民营经济,多渠道、多层次、多区域地开发就业岗位,为老百姓实现“家门口”就业搭建平台、提供便利。
谱好“共进曲”,让百姓的参与更活跃。实际工作中,一些地方的乡村振兴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靠党委政府的资金投入去落实、靠机关部门的统一规划去实施、靠组织选派的党员干部去干事等现象,使不少群众成了乡村振兴中袖手旁观的“看客”、等靠要盼的“坐客”。乡村振兴中,干部是“导演”而不是演员,百姓是主力“演员”而不是“观众”。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乡村振兴中都应积极地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真正与百姓想在一起、干在一起,风雨同舟、同甘共苦。党委政府在规划乡村振兴蓝图时,党员干部在推动了富民强农工作时,要多倾听群众的声音、多尊重群众的意愿、多顺应群众的祈盼、多解决群众的为难,让政府的思路和决策与群众的需要和期盼无缝对接、精准融合,从而唤醒群众的角色意识、自主意识、奋斗意识、拼搏意识,增强广大群众对乡村振兴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责任感,以更宽的路子、更多的智慧、更大的力量推动乡村振兴、实现富民兴村。
用好“土人才”,让百姓的自强更强劲。依靠人才推动乡村振兴,是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需要重抓的一项工作。乡村振兴固然离不开乡土人才,但更需要乡土人才“酵母”作用的发挥,“以才育才”地带动更多老百姓成为乡土良才。当下,用好乡土人才已经成为各级组织的思想共识和积极行动,但有些地方为什么没有形成良好效果?一条重要原因就是没能让乡土人才形成规模、凝成团队,依然唱着小舞台上的“独角戏”。用活这些精技术的“土专家”“田秀才”、善经营的“新农人”“农创客”、懂管理的“小诸葛”“小能人”等,他们是发展草根经济的“金种子”,不仅能够吸引更多的外出人才返乡创业,更能催生百姓大众积极地自我强能、自主创业。作为政府部门和党员干部要善于整合力量、整合资源,引导乡土人才既要把自身才能优势充分展现在乡村田野,也要注重树立“用农民培育农民”的思想,做好传授技术、帮规划、带发展的“动力机”,让更多的百姓学技能、钻技能、精技能,并通过领办或创办一些农业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实体,发展电子商务、农业特色产业等,吸纳更多的百姓成为“技能强、用得上、干得好、能帮带”的实用人才,合理绘制出聚民心、合民意、如民愿的“百姓富民风景图”。(秦继成)
编辑:崔东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