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为群众办实事要有『三气』

2021-10-15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10-15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秦继成

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报告提出,要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推进全民参保计划,高度重视“一老一小”问题,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提高住房建设质量。所谓常态,就是固定的姿态,平常的、正常的状态。常态化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就是各级各部门要把这项活动固定下来经常做,像日常工作一样持之以恒、永不停歇,并形成党员干部的一种责任、一种追求、一种习惯,通过“聚民气”“冒热气”“增恒气”地为群众办实事,不断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为群众办实事要“聚民气”。党员干部为群众办实事,群众“买账”不“买账”,关键就看干部是不是胸装“民心”,办的实事有没有“民气”。现实工作中,有些部门和干部也用心办了一些实事,但群众的满意度仍是平淡如水,甚至还遭来了冷眼凉语。究其原因,就是不对群众“胃口”,“民气”成分不足。“民心”何来?“民气”咋聚?就是能够按照群众的意愿去办实事,不能趴在办公桌上“想当然”、坐在会议室里“盲议论”,只有亲身到基层一线、群众中间去,多听他们想什么,多问他们需什么,多看他们难什么,才能把准群众的“急难愁盼”之脉。要把“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党委政府的“硬工程”,作为党员干部的“必修课”,定期收集民情民意、民声民愿,以此为据而编排相关的项目计划,分清责任单位,标明时间节点,提出相关要求,分门别类、全程跟踪、有头有尾地推进实施,不可群众有反映才做、不反映就忘,不可部署了就算、动手了就行;要把群众的满意度作为干部办实事的主要标准,党员干部不仅要用心办事,还要请群众参与监督,以此审视自己的为民之作,推动每一个实事项目都能做得好、做得成、做得精;要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遗留问题放在心上、扛在肩上、抓在手上,坚决破除“与己关系不太大”“新官难以理旧事”等心态,通过成立攻坚领导小组、破难工作专班等,创造条件地攻坚难题、化解矛盾,让群众早获利、早受益。

为群众办实事要“冒热气”。为群众办实事就是一项暖心工程,唯有保持与日俱增的办事热度,群众心里才有温暖之感。如何让实事工程增温冒热?就是要带着感情办。丈量为民之情,关键在于见“心”。这颗心,就是把群众当“自家人”的真心、热心、痴心。为群众办实事就是一场以心换心的考验,干部身心投入、全神贯注了,实事就不愁办不实,群众就会竖指点赞、由衷敬佩;倘若朝三暮四、蜻蜓点水,表面应付、偷奸耍滑,不仅办不好实事,还会带来群众的不满;就是要充满激情办实事。激情是成就事业的“助力机”“添加剂”,也是克服困难的“手术刀”“良药剂”。有激情就敢担当,工作起来不会向困难低头,敢向“硬骨头”叫板,不至于畏首畏尾、软弱退却。有激情就善奋斗,能够自我加压、产生韧劲、获取动力,就有“躺着想事、坐着议事、站着干事”的热情和冲动,以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投入到“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中;就是要善聚群力办实事。群众之事有难有易,有时靠个别部门、少数干部是难以完成的。这就要求各级党组织要发挥统领作用,集中研判活动中遇到的矛盾和难题,挖掘多方资源,共同研究解决。党员干部既要与群众想在一起,也要与群众干在一起,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注重用好来自群众的智慧和力量,将“细线”拧成“粗绳”,形成攻坚克难的强大动力。只要党群同向、干群同心,再复杂的实事也能办好,再困难的问题也能破解。

为群众办实事要“增恒气”。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为群众办实事就是在为群众办好事,需要的就是一股子持之以恒的心劲和干劲,不能依着个人喜好干,高兴了就做、不高兴就不做;不能为了省心省事干,进展顺利了就做、遇到坎坷就不做。要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一个永恒课题,视为一项经常性工作,既要想在平时,更要做在平时,经常性地关心群众的疾苦、关注群众的需求,紧随其后去做群众普遍实惠的事、长期受益的事,不能是“三分钟热度”“一阵风”,不能毕其功于一役;要想法办成难度较大的实事项目。越是困难重重的事情,越能彰显党员干部的为民之心,越能考验党员干部的办事能力,要有“面临困难不弯腰、遇到矛盾不胆怯”的精神和勇气,持之以恒地逐项研究、逐点突破、逐步解决,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恒心、“做不成事不罢休”的决心,真正把实事办好、办实、办成。要建立为群众办实事的长效机制,把为群众办实事作为党政领导包挂街道、街道班子成员包挂社区、社区干部联系群众的一项重要工作、具体项目,实施跟踪督办、定期调度、量化考核等,让为群众办实事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日常习惯和自觉行动,以实实在在工作成效赢得人民群众的认可。

(作者系泉山区委组织部副部长、四级调研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