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用汉文化IP为“非遗”赋能,文旅融合“扮靓”假日经济
山水相映中的汉文化景区,高大的刘邦塑像目向远方,富有汉文化特色的建筑与现代高楼交相辉映……当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航拍中国》的镜头飞越江苏徐州,画面中的徐州令人心醉。
江苏徐州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全国重要的综合交通枢纽、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推动转型发展过程中,徐州始终把文化旅游业发展摆在突出位置,大力招引龙头企业,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精心打造旅游线路,持续优化服务环境,用汉文化IP为“非遗”赋能,文旅品牌魅力不断彰显,文化旅游业呈现出蓬勃发展态势,着力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
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国潮汉风·快哉徐州”2021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节在徐州乐园开幕。本届徐州汉文化旅游节由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徐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通过文艺演出、文旅发布、线上互动等形式,精彩呈现“国潮汉风、快哉徐州、缤纷文旅共享生活”三大主题内容,全力打造一场别开生面的文旅盛宴。
为充分体现淮海经济区文旅协同发展成果,共建共享“大美淮海 缤纷文旅”品牌,本届汉文化旅游节期间,徐州市联合淮海经济区“四省六市”共同推出“2021淮海经济区文旅惠民消费季活动”,千家企业参与,通过各类打折促销活动实现区域联动消费惠民,做到“天天有优惠,周周有红包”。聚焦“夜学、夜赏、夜娱、夜游、夜食、夜购、夜体、夜宿”八大业态主题,突出“汉文化、徐州味、烟火气、时尚潮”元素,打造国潮汉风·夜彭城月光文旅品牌。启动仪式当晚,徐州即推出了首期“锦鲤红包”。
留住了千年“城市记忆”
开启“快哉徐州”美好旅程
在灯光璀璨的徐州乐园大舞台,汉服秀演员广袖翩跹,古风悠长,徐州南北历史文化轴线宣传片详细介绍了从故黄河至云龙山、贯穿徐州主城区的一个个文化地标和节点,通过一幕幕多彩的视频画面,展现了徐州南北历史文化轴的风采。
一条南北中轴线,留住了千年彭城的“城市记忆”,彭城路步行街、大同街步行街、开明街商业步行街、云龙山禅修文化街这“四带”街区也将成为轴线上的商业休闲流动线。列入徐州市“十四五”文化旅游发展规划的这一布局,将通过节点提升、贯通交通、打造慢游体系等工程,让游客在徐州体验古今交融的城市魅力。
伸手一摸是两汉文化,两脚一踩是秦砖汉瓦,短片《徐州的十二个时辰》让观众从古今交融中感受古老徐州的魅力和当代城市的活力,歌舞小品展示了城市靓、乡村美的人文风光。由新疆奎屯的舞者们带来的《丝路汉风》载歌载舞,由徐州牵头的汉文化旅游同盟,正通过多城联动,共同打造“丝路汉风”品牌,各美其美、美美与共。
汉朝流行佳节“上灯”的风俗,2021中国(徐州)汉文化旅游的启动也从上灯开始。舞台上方,300架无人机通过模拟动态仿生设计编程,在夜空变幻出8组巨幅造型图案:我爱你中国、爱我徐州、大兴五风、强势开局、汉舞俑、徐工logo、车马出行图、快哉徐州,以一场3D光影大秀扮靓了夜空。观众们纷纷举起手机,记录下高光时刻,为家乡点赞、为徐州喝彩。
汉文化IP“非遗”
文旅产品亮相运博会
将非遗产品、非遗项目在活态传承中有效保护、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接轨市场,当下已有不少成功的案例。
9月22日至25日,第三届大运河文化旅游博览会在苏州国际博览中心举行。徐州各县(市)区相关部门在运博会上展示了最具经典的文旅产品和非遗项目、书画佳作等,推介了徐州丰富的文旅资源和文产精品,受到各地游人、客商的关注和好评。本届运博会的徐州展馆以“国潮汉风 快哉徐州”为设计主题,外墙镶嵌的一面巨大屏幕滚动播放着徐州文旅推介宣传片,雄浑深沉的《大风歌》MV展示了徐州的厚重历史与现代风貌,门楣上的徐州新旅游品牌“快哉徐州”四字醒目活泼,为徐州新的旅游推介语“品两汉文化,赏山水美景;游快乐徐州,享惬意生活”作了注解。
据悉,徐州拥有“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1个(徐州剪纸)、国家级非遗项目10个、省级68个、市级159个,拥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8人、省级53人、市级117人。为活态保护和传承非遗,近年来,徐州共命名了42家市级非遗传承基地,先后举办中国·淮海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高层论坛、中国剪纸邀请展等,组织非遗传承人出访20多个国家和地区,知名度、影响力显著提升。以徐州最富特色的汉文化为IP,打造具有地域辨识度和市场知名度的文创产品矩阵,“十四五”开局之年的这一目标,为徐州非遗人带来了新课题和新挑战。
运博会开幕当天,由徐州汉服推广者张晓初和王弈翔一老一少共同演绎的汉舞节目《我从汉朝来》向观众展示了汉服之美和传统文化之雅。徐州展馆古筝悠扬,展馆前台丰富多样的文旅宣传资料、精美的手绘地图被一一领走。于9月25日在运博会会场举行的徐州文旅推介会上,主持人详细介绍了徐州的汉代遗存、生态转型、非遗文创等,运河古镇窑湾景区代表做了专题推介。在互动环节,观众们积极参与,踊跃举手答题,获得了徐州香包等文创产品。除了运河特色旅游产品展之外,徐州香包非遗传承人王秀英参加了运河非遗展,徐州书画家马亚等作品参加了运河城市文旅精品展,徐州“羊方藏鱼”等介绍登上了运河美食展。
“很高兴能够带着大运河流经苏北的涓涓浪花,借大风起兮起航夜泊枫桥,汇聚人间天堂姑苏城,我的家乡窑湾古镇是个好地方。”徐州专场推介会后,窑湾景区推介人孙玮告诉记者,窑湾景区近年进行了一系列开发保护,风景堪比江南。历时4天的运博会让徐州的参展单位收获多多。徐州市泉山区的“汉服徐州”机构赵佳介绍,他们带来的几十个汉服绒花头饰样品被多家参展商看中,仅泰州文旅就订购了十几种,会展期间还结识了全国各地的汉服同袍,增进了友谊。
徐州淮海国际港务区带来的柳新草编非遗文创吸引了诸多江南顾客。港务区社会事务部马会介绍,柳新草编展现了大运河畔的民俗文化,也是环保惠民产业,我们在会上收获了十余笔订单,既宣传了徐州‘非遗’,又拓展了市场。“在这场运河文化的盛宴中,我们不但了解了运河文化,而且感受到了徐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气势,并与其它运河城市的同行进行了业务交流,宣传和拓展了旅游资源。”徐州经济开发区圣人窝旅游发展有限公司总经理赵玉雪说。
传统文化进校园
全方位展示“汉文旅”特色
作为徐州地区重点打造的省级研学游实践基地,近年来,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充分利用文化资源优势,开辟历史教育园地,挖掘两汉文化特色资源,量身打造未成年人活动课程,深入开展优秀文化进校园活动,打造廉政文化课堂,同时针对青少年开展参观历史遗存、学习两汉文化、培训小导游宣传推广家乡等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带领广大青少年深入认识和实地感受徐州所承载的汉文化记忆。
“今年以来,汉文化景区结合汉代文化资源,不断丰富旅游产品。”徐州市汉文化风景园林管理处公共服务部部长刘妍表示,徐州汉文化景区在今年通过策划举办 “花开徐州 华裳绽放”——2021中国徐州春季汉服嘉年华启动仪式等多种活动,全方位展示徐州汉文化旅游的特色,进一步激发了群众在旅游中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
“‘十四五’时期是文化和旅游发展的重要机遇期,但同时也面临诸多挑战,必须要做到准确识变、科学应变、主动求变。” 刘妍说,徐州汉文化景区将以文塑旅、以旅彰文,以文化提升旅游的内涵品质,以旅游促进文化的传播发展,实现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双向融合、相互促进、协同发展。
徐州有着厚重的历史底蕴,文化产业发展资源丰富,这些为徐州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和更加光明的前景。目标引领方向,实干成就未来,今后五年,徐州以高起点谋划、高标准定位,扎实推进文化惠民,持续建设“书香徐州”,深入实施“舞动汉风”工程,加快文旅融合发展,打造世界级汉文化传承和旅游目的地,打响“快哉徐州”文旅品牌,力争文化产业增加值占比提升到5%。
共享“舌尖上的文化”
扬传统食俗创“汉餐”品牌
对一个地方的印象,味道是最绵长的记忆。在徐州,能够代表徐州味道、富有历史内涵的,当属彭祖留下的“文化大菜”。
徐州的别称“彭城”来源于彭祖。传说帝尧时篯铿因制羹献尧而受封大彭氏国,因年寿八百而有彭祖之称,“雉羹”是我国最早见于典籍的肴馔,陶文台《中国烹饪史略》中称彭祖是“我国第一位著名的职业厨师”。
今年6月公布的第五批国家级非遗项目名录中,徐州伏羊食俗成功入选。徐州技师学院正高级讲师、徐州市饮食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钱峰介绍,汉字的“鲜”相传来源于彭祖炮制的“羊方藏鱼”,鱼与羊肉共同烹煮后味道鲜美,遂成佳肴流传下来。徐州人食羊的风俗,从汉代的典籍和汉画中也可窥一斑。
“打造两汉饮食文化品牌”是徐州今年出台的弘扬汉文化三年计划中的重要一项。在今后三年,徐州将进一步挖掘徐州两汉饮食文化的特色和内涵,放大“中国彭祖伏羊节”的节庆活动效应,加强汉代传统饮食文化与彭祖养生文化、当代饮食发展相融合,以弘扬汉文化和满足市场需求为开发方向,大力倡导绿色健康饮食文化新理念,推出一批汉文化特色鲜明的宴席、餐饮名店,持续创建世界美食之都,彰显徐州“汉餐”的独特优势。
如何将汉餐打造成可听可看可品的盛宴?徐州今年5月试推一场“汉风雅宴”。是晚,华灯初上,汉式风格建筑环绕下的水榭中央,20台古色古香的案几围场而设,案上摆着香炉、杯盘、碟碗,身着汉服的服务生依次传菜,舞台上,汉舞、汉乐、汉字(书法)等表演轮番上场,围席而座的嘉宾们悠然地享用着精致菜点。整场汉宴历时两个小时,有鼋汁御膳、鲍鱼淮山、麻鸭石斛等7道主菜。主办方负责人表示,希望通过这种全新的方式,探索徐州汉餐的市场推广。
老味道也需新包装。“非遗”项目万生园食品酥糖是徐州人喜爱的“老八样”糕点之一。徐州万生园食品有限公司于去年推出了印有汉代人物卡通形象的礼盒套装,“请”刘邦、项羽、萧何、张良、陈平、樊哙、韩信、王陵八位汉初名人为徐州的蜜三刀、江米条、麻片、蜂糕代言。非遗传承人王猛说,每次带这个礼盒参加非遗、文旅展销会都大受欢迎。
夜经济是文旅发展的重要组成。户部山——回龙窝月光经济街区被列入第一批江苏省夜间文化和旅游消费集聚区。未来五年,徐州还将再创建至少两个省级集聚区。“在夜经济的带动下,徐州餐饮、文创将有更大的市场和发展空间。”江苏师范大学文产研究专家朱锦程博士说。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