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大兴改革创新之风 蹚出破题制胜新路——江苏师范大学科学技术研究院、交叉应用研究院院长刘莹

2021-09-08  来源:  编辑:
2021-09-08  

记者:您如何理解改革创新之风的内涵?

刘莹:近几年,徐州飞速发展,整体实力快速提升,产业布局也发生了巨大改变,这和徐州长期坚持创新发展驱动是分不开的。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路径。站在新的历史起点,面对新形势、新要求,领导干部的思维绝不能原地踏步,不能被各种框架束缚,要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善于用新的视角发现问题、用新的办法解决问题、用新的思路推动工作。领导干部要增强改革创新本领,切实提高战略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辩证思维能力,把书本知识、别人的经验、成功的做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做到学以致用、学用相长、知行合一,从而有效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为群众服务。

记者:您认为弘扬改革创新之风对于徐州的发展具有哪些现实意义?

刘莹:一是有助于机制体制的创新。以工程机械行业为例,大家都在讲智能制造、高端制造,如何实现制造业的高端和智能?如何把我们的创新资源聚集到产业的快速发展中?需要我们有一个更高的眼界和更大的格局。2019年,我们与徐工集团达成合作,将多名学校引进的优秀年轻博士送到徐工去参与技术开发与服务,去当攻关关键核心技术的学徒,他们的理论性虽然很强,但是却不懂如何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的产业发展上,通过合作,反过来也能更好地促进自身科研能力。这是师大推动高端人才主动融入产业发展的一大创新举措,更是徐工这一龙头企业参与培养核心共性技术的大格局和大担当。

二是有助于理念创新。从传统的思维方式来看,往往是有了某项创新之后,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这使我们错失很多机遇。我认为领导干部应具有反向思维、前瞻思维,要思考我们需要什么样的创新?创新点到底在哪里?比如说高质量发展,只有把高质量指标弄清楚,我们才能知道如何去引导别人实现高质量。以激光技术为例,徐州拥有激光技术最前沿的研究团队和创新资源,需要有效激活路径,将这些创新载体和团队尽快融入到我们的主导产业里面去,这需要政府层面做整体性、前瞻性布局。

三是有助于政策举措的创新。资源、体量、政策、环境等对实现科技创新是非常重要的条件。还是以徐州的工程机械为例,我们已经有了很大的体量,如果创新的质量有了更大程度的释放,发展空间会更大。弘扬改革创新之风,需要各级政府、部门、行业,从上到下集中智慧,通过政策举措来激发创新的热情与激情。

记者:您认为应如何推动改革创新之风形成一种风尚?

刘莹:第一,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强化创新型城市制度建设。创新是引领城市发展的龙头,是核心力量。当前,徐州结构调整阵痛正在显现,转型升级仍任重道远,创新体制机制存在的矛盾尚未得到解决。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跟上发展步伐,看到发展方向,引领发展路径。我们应进一步完善激励创新的市场化机制,健全市场导向机制,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路线选择、要素配置的基础作用。

第二,聚集科技创新资源要素,完善创新生态体系。政府层面要加强引导,实现创新平台、高端人才、实验平台、检测平台、认证平台等全链条聚集。提供一批懂科技和产业发展规律的管理梯队,在产业发展中提供专业化程度高的管理服务,让“看得见的人”有本事提供决策建议给“管得了的人”。无论是徐州重大科研创新平台的筹建、政府引导高校企业共用共享高端人才,还是引导测试服务、高水平科学研究和产业发展“三位一体”的开放协作,都是通过汇集创新资源要素实现发展潜能的激发,让市场主体和人民群众从改革创新中得到实惠。

第三,提升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企业是创新发展的主体,只有产业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创新对企业发展的帮助才能显现。要进一步引领企业创新意识,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集群,全力推进产业发展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变,催生新的经济增长点,建立健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渠道。同时,强化原始创新供给,加强基础研究,激活服务路径,推进产业化深度交叉融合。

第四,深入推进创新国际化,提升集聚全球创新资源的能力。创新全球化在带来一系列挑战的同时,也为徐州发展带来了一次跨越式发展的机会。要抓住时机,建立国际化创新载体,高水平国际成果转化基地,以对接“一带一路”建设为主题,依托主导产业,创新理念和运作机制,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的国际交流与合作区域。

第五,营造宽容失误的环境,着力营造创新创业良好氛围。通过有“强度”的激励和有“底线”的包容,充分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积极营造崇尚科学、无私奉献的社会氛围,倡导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弘扬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创新文化。加大媒体报道及社会舆论对创新创业文化的关注力度,帮助大众科学理性地看待失败,给予创新失败者应有的包容和尊重。

徐报融媒记者:臧秀君 李悦悦
编辑:陈伟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