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兴勇争一流之风 营造比学赶超氛围——江苏师范大学党委教师工作部部长、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刘礼明
记者:您如何理解勇争一流之风的内涵?
刘礼明:勇争一流之风,在我看来就是要有不甘人后的志气,要有争先进位的勇气,要有勇夺第一的豪气。全市各级领导干部要高站位、高目标、高追求,以“四个一流”即一流的政治品格、一流的职业素养、一流的工作作风、一流的岗位业绩来引领勇争一流之风。勇争一流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召唤,是建设“强富美高”新徐州的具体要求,也是党员干部应有的品格,是党员干部事业心、责任感的集中体现, 必将激发每一名党员干部走在前、干在先的工作激情,营造超越自我、敢为人先的良好风气。
记者:您认为弘扬勇争一流之风会给经济社会发展带来哪些积极影响?
刘礼明:弘扬勇争一流之风,能够提振干部的精神气象。现实工作中难免有一些干部存在懒于干事、怕吃苦受累、缺乏斗志、不敢担当的心态,工作平庸甚至懈怠,习惯于完成基本工作任务,满足于按部就班应付工作,甚至出现“躺平”思想,不求有功、但求无过。在全市弘扬勇争一流之风,可以促使广大干部摒弃亦步亦趋的思想观念,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在工作目标上拉高标杆,在工作标准上严格要求,在工作要求上自我加压,真正把工作当成事业去追求,以一流的作风和业绩体现责任担当,实现自身价值。
弘扬勇争一流之风,能够提高干部的创新能力。工作能不能干好,能不能干出一流成绩,关键在于干部干事创业的能力尤其是创新能力。现在的干部尤其是年轻干部学历普遍较高,具有知识化、专业化等优势,但面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改革发展的艰巨工作,精准识变、主动应变、创新求变的能力还比较缺乏。弘扬勇争一流之风,能够有效激励干部自觉贯彻新发展理念,提高新政策的理解能力、新要求的把控能力、新任务的创新能力,在对标谋划中树立高目标,在扬长补短中作出新贡献,在推动落实中实现好开局,努力成为跨越式发展的突破者、高质量发展的先行者。
弘扬勇争一流之风,能够创造高质量的发展成果。弘扬敢为人先、奋勇争先的进取精神,能够促使广大干部立大志、干大事、创大业,见先进就学,有第一就争;能够树立一流的工作目标和要求,纵看成绩、横比差距,精益求精、永不满足,做到发展不止步、超越不停歇;能够锚定对标航向,始终保持“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的战略定力,始终保持“功成不必在我,建功必定有我”的使命担当,用一流的思路、一流的作风、一流的效率去抓落实,最终创造出成效一流的发展成果。
弘扬勇争一流之风,能够更加凸显徐州区域发展首位度。近年来,首位度被广泛应用于城市实力的差距化评估,称为城市首位度,一般用一个地区最大城市与第二大城市的经济规模之比来表示这个最大城市的首位度,以此将该城市与其他城市的差距水平进行数字化呈现,来反映该区域序列中的首位优势性。2017年,徐州被国务院正式批复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充分说明了徐州区域发展首位度地位。面对其他城市的猛追快赶,我们唯有保持勇争一流的精神和行动,才能保持首位度优势,并使其日益凸显,这对于推进我市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教育进步、民生改善等必将产生不可估量的深远影响。
记者:您认为全市上下应如何塑造勇争一流的风气?
刘礼明:一是要营造勇争一流的浓厚氛围。通过动员部署、宣传教育,在广大干部中形成“不争先必然落后,不进位就是退步”的思想观念,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在招项目、抢人才、引资本、强产业等方面展开竞赛,用当下的拼搏程度换取今后的发展高度,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群众的幸福指数。要善于发现和树立勇争一流的先进典型和经验,让大家有榜样可学,在对比中感到压力,让压力变成动力,形成比学赶超的良好风气。
二是要对标找差确立发展目标。各县(市)区要看清各项指标在全省40个县(市)中的位次,各城区要找准在全省55个城区中的排名,各部门要认清自身工作在全国全省的位置,弄清所承担的高质量考核指标在全省的排名,各行业要认清自身发展到底处在什么水平、存在哪些差距,从而增强加快发展的危机感、紧迫感, 高点定位明确追赶目标,发愤图强奋力追赶标杆。
三是要建立真抓实干长效机制。勇争一流不能只是口号,也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行为,而是必须持之以恒、长期坚守才能形成的工作作风。这不仅需要教育引导,更需要建立相应的制度、机制才能保证。用考核制度鞭策那些想“躺平”、不求作为的部门和干部,用容错纠错机制保护敢想敢闯敢干的人,用激励机制奖励那些取得一流成绩的单位和个人,这样才能变“催着干、推着干”为“争着干、比着干”。
四是强化高质量发展绩效考核。一流成绩是抢抓机遇拼出来的,是脚踏实地干出来的,也是运用科学的考评机制激发出来的,所以我认为考评是形成一流作风、做出一流成绩的有效方法。科学有效的考评机制不仅能够发现经验和典型,产生示范和带动效用,也能够找到问题和差距,形成发展的压力和动力。需要强调的是,不能为考核而考核,使考核流于形式,或成为基层的额外负担,而是要探索形成一个良好适度的科学考评机制,促进勇争一流之风的蔚然形成、蓬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