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00多枚“封泥”,土山汉墓墓主究竟是谁?
4500多枚“封泥”从哪来?
考古发掘古代墓葬,带有文字的文物是最为珍贵的,那些文字很可能隐藏着墓葬谜团的答案。土山二号墓仅在发掘区域内就出土了4500多枚带文字的“封泥”,数量巨大,对于复原楚国政区沿革、揭示王国官制、比较汉廷与郡国官制异同等均具有重要意义,惊叹了考古业内,也给考古专家们带来了疑惑:它们从哪里来?又因何而来?
●封泥是干嘛用的
举个例子:汉代的甲部门要给乙部门写封公函,内容在简牍上写好后,担心途中被别人打开偷看,就把简牍捆扎结实,打结的地方用一种特制的泥团包裹起来,并在泥团上压盖甲的印章,用火把泥团烤硬。这样,途中如果有人要打开简牍偷看,就得破坏泥团再解开捆扎,或者剪断捆扎物,乙接到公函时就知道有人中途偷看了。那块泥疙瘩就是封泥,主要流行于秦汉时期,既可以防盗,也算是防伪,作用有点类似老式电表上封口的那个铅疙瘩。乙在正常收到信函后,封泥的使命就结束了,最终被作为“办公垃圾”弃之一边。说明一下,封泥除了公对公使用,私人之间也可以使用。封泥除了可以封装简牍,也可以封装其他物品。
●封泥的时代早于墓葬本身
土山汉墓的封土堆巨大。在发掘清理土山二号墓上的封土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土中淘泥”,已先后发现了4500多枚封泥,受建造时层层夯筑的原因,封泥多数残破,少数完好。细心的考古队员还注意到一个现象:数量巨大的封泥全部是从封土里发现的,清理墓室时没有遇到过。
在土山发现的封泥印文内容比较多样,有“楚内官丞”“楚中尉印”“楚太宰印”“楚卫士丞”“楚宫司丞”“彭城丞印”“彭城右尉”“新丰丞印”“相丞之印”“僮丞之印”“北平邑印”“养陵乡印”“北乡”“公孙青”等等。通常来说,墓葬封土中出土的东西是与墓葬是同一时期的,但从封泥印文看,它们中的一部分属于西汉楚国,比如:“楚内官丞”“楚中尉印”“楚宫司丞”等;有的属于西汉楚国以外的地区,比如:属汉内史的“新丰丞印”、属吴国的“东阳丞印”,而土山二号墓被确定为东汉时期,也就是说,夹杂在封土中的封泥,时代都早于墓葬本身。
虽然说后世墓葬出土零星前朝物品,也算正常,可土山二号墓这座东汉墓葬出土了大量西汉封泥,这究竟是什么情况呢?
●土山汉墓封土或从西汉废弃官署挖来
徐州博物馆原馆长李银德先生曾撰文《徐州土山东汉墓出土封泥考略》《徐州出土西汉印章及封泥概述》,江苏师范大学考古学博士吕健先生曾撰文《土山汉墓出土封泥原生堆积地点及性质探析》对封泥上的地名进行了考证,并将封泥性质分为王国群卿、县邑乡官、私印封泥、无字封泥四类进行研究。他们都认为,土山封泥的原生地点另有他处,建造土山二号墓时因取土而被带到这里。
吕健先生分析,汉代官文书收发有严谨的程序,启封后的封泥虽已完成使命,但出于保密、安全等考虑,也应被放置于官署的指定地点,并不是随意丢弃或掩埋。根据封泥印文内容和汉代官员的职责管辖范围,吕健认为,封泥最初埋藏的地点很可能是西汉楚国的最高行政长官——丞相(相)官署。
于是,我们可以浮想出这样一个画面:土山二号墓的墓室建好,宏大壮观,建造点云龙山北麓找不到足够的泥土覆盖墓室,更没有泥土堆砌巨大的封土。负责修建墓葬的大臣命令工匠们肩挑手提,从别处取土来用。于是,一处早已废弃多年的西汉楚国丞相官署被意外“激活”,工匠们在这里挖地三尺寻找泥土,挖出来的泥土也来不及筛选过滤,夹杂着碎瓦片等建筑垃圾统统撒在了土山汉墓上。原本在丞相府一角垃圾堆里的封泥,就这样被零散着“镶嵌”到了土山汉墓的封土里。
后室女墓主的骨骼保存状态
墓主是哪位彭城王?
●土山汉墓墓主是谁曾有三个观点
土山汉墓墓主是谁?千百年来,徐州人对这个神秘话题津津乐道,曾大致有三种观点:亚夫范增、楚王刘英、东汉某代彭城王。
1970年发掘土山一号墓后,亚父冢、范增墓的观点在考古科学面前不攻自破。土山下是东汉时期砖石混合墓,而亚夫范增死于楚汉相争时期的公元前204年,前后差着200多年。
楚王刘英是东汉光武帝刘秀的第六个儿子。据《后汉书·刘英传》载,建武十五年封为公,十七年进爵为楚王,二十八年就国。永平十四年,英至丹阳,自杀。立三十三年,国除。诏遣光录大夫持节吊祠,加赐列侯印绶,以诸侯礼葬于泾。元和三年,改葬彭城。这句话主要意思是,楚王刘英被告谋反,后来在丹阳自杀,再后来又迁葬彭城。这个观点是依据1977年王恺先生在试发掘时,曾在墓室内接触到类似“经幢”的东西,而史载刘英“更喜黄老,学为浮屠,斋戒祭祀”,两者之间似乎存在联系。不过,土山二号墓后室两位墓主分别享有银缕玉衣、鎏金铜缕玉衣这样诸侯王等级的待遇,和被告谋反自杀的刘英身份等级相悖。
某代彭城王的观点,依据是土山下的三座墓都是大型砖石混合墓,并且出土器物均为东汉中晚期风格,而刘英生活在东汉早期,所以土山汉墓均应为东汉中晚期的王室陵墓,这种观点在目前占多数。
●土山汉墓主人会是哪位彭城王?
通常,如果出土墓主印章或带有指向性铭文的遗物,往往是判断墓主的直接证据,这算是事半功倍的惊喜。然而,1970年发掘清理的土山一号墓没有线索,2002年发掘清理的土山三号墓也没有惊喜,直到2020年土山二号墓发掘清理结束,考古专家们苦苦寻找的答案依旧没有出现。尽管如此,考古专家们还是通过发掘清理过程中的蛛丝马迹,结合土山二号墓墓室内劫后余生出土器物的点滴信息,努力寻找答案。
东汉时期的彭城王先后有五位,分别是:在位30年的靖王刘恭、在位28年的考王刘道、在位4年的顷王刘定、在位64年的孝王刘和、在位7年被废为崇德侯的刘祗。结合墓室里“官十四年”铭刻和在位时间,靖王刘恭、考王刘道、孝王刘和都有可能。究竟是谁?现在还没有确切答案,不过,考古专家们更倾向于靖王刘恭。
●科技考古“复原”二号墓墓主体形
土山二号墓中,考古专家清理出三位墓主人的遗迹:后室中两具东西并列的重漆棺各葬一人,东徼道中一具镶璧漆棺中葬有一人,均为头朝北、脚向南。
古代墓葬中的后室通常就是棺室,那是墓主人长眠地下的居所。根据人骨鉴定结果结合遗迹,后室墓主为男女各一人,入葬时分别身着银缕玉衣、鎏金铜缕玉衣,两人属夫妻合葬。
“各地东汉诸侯王陵墓主骨骼保存下来的,据我所知还没有出现过,或者有残留的但资料没有发表过。”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科技中心副主任、研究员王明辉介绍,男墓主残留的是一段腿骨,虽不完整但比较粗壮,反映出男墓主是个强壮的人,骨密度很大,说明生前营养状况很好,从骨龄上看男墓主四五十岁左右。女墓主骨骼残留状态稍好一些,腿骨、盆骨相对完整,通过腿骨推断出女墓主的身高在158厘米左右,骨龄在四五十岁左右。
目前,土山二号墓墓主人究竟是谁还没定论,如果对男性墓主骨骼做碳14检测,可以测出墓主人大致的死亡年代,正负误差二十年,相对比较准确,能确定墓主死亡时间,对判断墓主归属也是很的判断。另外,根据墓主的骨骼情况,可以“复原”出墓主人的身高、体形。
至于东徼道里的那位使用玉席下葬的女墓主,尸骨早已腐烂化为泥土,无法检测获得更多信息。
发掘用了哪些新科技?
2020年12月4日举行的土山二号墓考古成果专家论证会上,土山二号墓考古发掘工作收获的评价中,首先就给予了“发掘理念先进、保护方法得当、工作开展精细,发掘工作在保护性设施下开展,具有前瞻性,是田野考古与实验室考古的有益结合。”的结论,这个结论得到来自国内的40多位秦汉考古专家的高度认可。
●前瞻性考古发掘理念
与常规的抢救性考古发掘不同,土山汉墓发掘之初就做好了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的长期详尽规划。比如,2004年土山二号墓清理封土到墓葬顶部的黄肠石范围时,就着手考虑这处规模宏大的东汉墓葬如何科学发掘、文物如何保护以及如何展示利用。当时的土山二号墓还处于露天的室外环境,2012年徐州博物馆四位一体工程完成后,土山上方安装了预应力防护罩,土山下的几座汉墓都被“搬”进了室内。
同样,2002年底发掘土山三号墓后,在土山上建成了一个东西跨度22米的保护性建筑。这些基础设施创造了更稳妥的考古发掘条件,也为最终的开放展示做好了基础工作,这些极具前瞻性的做法,在国内考古项目上非常少见,体现出徐州考古人的先进理念。
超景深显微镜200倍下观察玉席片编缀孔
●多种新技术应用文物检测
土山二号墓考古发掘清理过程中,一些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运用到实际工作,一些高校、科研单位成为合作机构,最终让数据“说话”,为考古发掘、文物保护提供了更有效的科学参考。
四层封石、坍塌的墓室券顶……土山二号墓逐层清理中使用了三维扫描技术,得到每一层精确的数据和图像资料。这是三维扫描技术第一次运用到徐州的墓葬考古中,所得数据对还原墓葬整体建造过程将发挥重要作用。
便携式X荧光仪、手持式拉曼光谱仪可以短时间内快速检测文物的元素比例、分子结构,这大大提升了考古发掘效率。在仪器提供数据支持下,考古队员分分钟就可以做出判断:玉衣的质地为透闪石(宝玉石学概念上的真玉),玉席、玉盘、玉耳杯的质地为方解石(碳酸钙类物质,如大理石);铜质围棋子的含铜比例为99%以上,蓝绿色琉璃围棋子的质地为铅钡玻璃;陶器上涂抹的鲜艳红色物质为朱砂(成分硫化汞)……
有些文物为尽可能提取更多信息,需要整取。此时,纯天然的薄荷醇就发挥上了作用:把常态为固体的薄荷醇加热到50摄氏度,就会转变为液态,喷涂在需整取的文物上,降温到20摄氏度左右,薄荷醇恢复成固态,将文物安全稳妥地“包裹”起来,在文保实验室里吹吹热风,出土文物便毫无伤害地呈现出来。土山二号墓盗洞中的玉衣片簇,就是用薄荷醇把它在原始状态下保护起来。
玉衣片四角的编缀孔,直径不足1毫米,小孔里面的编缀物质早已经腐朽,肉眼观察是无法辨识。此时,超景深显微镜就大展身手了,放大200倍后在电脑上可以看到肉眼无法看见的细微之处。扫描电子显微镜更可以在放大1000倍后清晰观察,配合能谱仪还可以检测出小孔内的星点状极微残留物。土山二号墓后室墓主的鎏金铜缕玉衣,就是这样检测出来的。
土山二号墓中,后室墓主人的双层漆棺、徼道墓主人的镶璧漆棺都是木胎,墓室内的地面和天花板也使用了很多木质材料。这些木材是什么木?徐州博物馆和南京林业大学、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合作,对墓室内的木材残留,取样做了检测:后室双层漆棺内层为梓木、外层为樟木,徼道漆棺为梓木,墓室地面用的是杉木。这个检测结果与《后汉书》中诸侯王葬制的记载,刚好是吻合的。
徐州博物馆文保中心主任赵小伟表示,三维扫描完整地保留下发掘过程中不同阶段现场的原始数据,为下一步深入研究和展示利用,提供了基础的数据保障和技术支持。各种检测设备的使用,对于判断文物材质起到了清晰明了的作用。
外表锈迹斑斑的铁镜
X光下铁镜露出错金银纹饰
●“胸透体检”,铁锈下显汉镜真容
医疗用的X光射线在文物检测上也发挥了重要作用。土山二号墓后室出土了多面铁镜,2000年岁月已经让这些铁镜披上一层厚厚的铁锈,无法辨识。在拍摄的X光片上,一面锈迹斑斑的铁镜仿佛被剥去“锈衣”,可以清晰地看到镜背华美的错金银纹饰,原来斑驳的铁锈下竟隐藏着如此精美的一幕。
作为日常生活用品的镜,汉镜铜多铁少,但在土山二号墓就出土了6枚铁镜,且各有特色,有的以尺寸巨大让人惊讶,有的因精美让专家都震惊。
后室西墙下清理出土的一面铁镜,直径约20厘米,乍一看,整个镜身几乎被黄褐色的铁锈完全包裹。细心的考古队员在清理中发现,这面铁镜厚厚的铁锈下,虽然看不到镜背图案,但锈浅的地方隐约露出几根金色发丝状图案。为了弄清镜背的内容,考古专家给这面铁镜做了一次“胸透体检”,通过X光拍摄的画面中,可以看出因为镜身材质不同而呈现出的镜背画面异常精美。“原来这是一面错金银的铁镜,只不过曾经的富丽堂皇全被铁锈给掩盖了。”考古队员不禁感叹,完全清理后的这面铁镜定是美轮美奂、富丽堂皇的相貌。
后室东侧墓主人的棺外,一面铁镜被压在棺板边,这面铁镜的直径达到35厘米,这个巨大的尺寸让考古专家们也不禁叹为观止。
将来,土山三座汉墓整体展示
随着土山二号墓考古发掘的结束,资料整理、文物保护、展示利用等内容业已展开。特别在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方面,徐州博物馆已经根据规划,与合作的专业机构对接。在不久的将来,土山下三座东汉大墓将作为独特的历史文化景观出现在观众面前,组成整体又各具特色,观众可以身临其境感受东汉诸侯王墓的宏伟,感受徐州汉代历史文化遗存的丰厚。
徐报融媒记者 李琳 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