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土山汉墓里,竟藏着这么多的宝物……

2021-03-16  来源: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编辑:杨磊
2021-03-16  中国徐州网-都市晨报

很多考古发现基本上都是源于意外,土山一号墓的发现源于1969年附近居民的取土,土山三号墓的发现源于2002年底的工地施工,每一次发现都让世人震惊,成为百姓热门话题、学术界的关注焦点。

汉代的墓葬规模与墓主人的经济实力、身份背景密切相关。从土山一号墓、三号墓的规模和出土文物来看,东汉时期以徐州为中心的彭城国,实力远不如西汉时期都城徐州的楚国,诸侯王陵的墓葬规模和陪葬品也不及西汉,但依旧远非平民百姓或一般富有人家可比。

这两座汉代墓葬的故事,此前曾有过详细报道,这里简要回顾一下此前发掘的土山一、三号墓,毕竟,作为土山汉墓群的重要组成,即便暂时还无法确认墓主人,但三座墓葬之间的关系确定是密不可分的,合为整体,却又各自精彩。

土山三号墓发掘现场

土山三号墓

发掘时间:2002年

土山三号墓在一号墓西北方向,2002年由徐州博物馆发掘。这座墓葬结构与一号墓相似,也是十字形,但墓道朝南开。由于古代被盗严重,规模比土山一号墓还要大的土山三号墓,却几乎没有出土什么有价值的器物,墓室里几乎是空的。一块“彭城丞印”封泥、一枚精致的陶质红釉马头、一个陶纺轮就算是土山三号墓的收获了。

清理墓道时,遇到件有意思的事。考古队员在墓道口发现过一只灰陶熊足奁,奁是一种直腹、平底、三足的器物,有时也会用来装食物,虽然陶奁被压破碎,但奁里装有一些狗骨头。汉墓考古发掘中也发现有狗,都是作为墓主喜欢的宠物狗存在,而不是食用狗肉。这次发现的狗骨头是出现在餐具里的,很可能当初装在里面的就是狗肉。虽然史书中曾有记载,说秦末徐州人有食用狗肉的习惯,但一直未见实物,这次发现部分证明了徐州人较早食用狗肉的习惯。至于盛狗肉的陶奁为什么在墓门前,考古人员推测,也许是墓主人对狗肉情有独钟,用来陪葬,也许是当时的官吏犒赏修墓者的奖品。

土山三号墓发掘清理后,修建了保护措施,但一直没有对外开放。

银缕玉衣  土山一号墓出土

土山一号墓

发掘时间:1970年

土山一号墓1970年由南京博物院主持发掘,这是因为当时的徐州还不具备考古发掘资质。一号墓和二号墓同在土山封土之下,二号墓在封土中心,一号墓在它的西北角,且水平位置较二号墓略高,规模小很多,这意味着一号墓较二号墓的时间略晚,二号墓为土山汉墓群主墓。在当时的特殊时代,发掘清理工作据说只用了3天时间,为防止意外,还派了军队进行保护。

土山一号墓的平面呈十字形,包括甬道、前室、后室三部分,墓道朝向大致向北,甬道前有堵条石堆砌的封门石墙。发掘清理时,墓主人早已化为泥土,但银缕玉衣、鸟兽饰铜壶、鎏金兽形铜砚、雁足铜灯、绿松石雕刻件等珍贵出土器物,轰动一时。第一套完整的银缕玉衣现为南京博物院的镇院之宝,曾多次到欧美国家展出;鎏金兽形铜砚匠心独具、制作华美,通体鎏金,镶嵌红珊瑚、绿松石和青金石,1973年就出现在文物题材的邮票上;鸟兽饰铜壶器形别致、构思巧妙,这件铜壶被发现之前,从未出土过类似造型的铜壶;不到一厘米见方的绿松石上,圆雕一对子母鸽……

根据墓葬规模、位置、出土器物,一号墓墓主长期以来被推测认为是彭城王的王后。一号墓原址经过修复后,对外开放展示。

鸟兽饰铜壶

●鸟兽饰铜壶  土山一号墓出土

这件鸟兽饰铜壶器形别致、构思巧妙,这件铜壶被发现之前,从未出土过类似造型的铜壶。铜壶侈口、束颈、鼓腹、圈足,腹颈处与弦纹,口部和圈足略微外侈。壶身一侧有以虎状瑞兽,前足攀在壶口,后足站在铜壶下腹,前后足之间形成的空间,方便手握。瑞兽抬头、卷尾,身上刻有线条,形象生动。壶身另一侧用六棱管作流,流口高于壶口,有瑞鸟立于流上,与另一侧瑞兽同向,瑞鸟尖嘴、长尾,刻画出翅膀,精致可人。

鎏金兽形铜砚

●鎏金兽形铜砚 土山一号墓出土

铜盒砚长25厘米、宽14.8厘米、通高10.2厘米,砚盒为铜制,通体鎏金,盒盖与盒身以子母口相合,浑然一体为伏地神兽。铜盒砚的整体形状貌似蟾蜍,双目呈三角形,凸起的眉上长有龙角,身有双翼,后有卷尾,张牙瞪眸,四足蹲伏。身上饰有卷云纹,并镶嵌红珊瑚、青金石、绿松石等。神兽背部中心有一个桥形纽结,可以提这里打开砚盒,盒内盛一石砚,内附研磨石,并有贮水凹槽。出土时,砚堂上尚有墨痕,证明其为墓主生前实用砚,而非陈设品或明器。

绿松石子母鸽

●绿松石子母鸽 土山一号墓出土

这件绿松石子母鸽是在一小块长1.2厘米、高0.87厘米的绿松石料上,雕琢一只母鸽,背上立一子鸽,母鸽作回首状,正在给子鸽喂食,首、尾、翅都刻出羽毛,造型生动,形象逼真。

徐报融媒记者 李琳 林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