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华:生为革命鼓与呼

2021-03-03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1-03-03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抗战时期,沛县先烈朱华用手中的笔、肩上的枪为革命事业鞠躬尽瘁。他的英雄故事在徐海大地代代相传。

朱华,1908年出生于沛县张庄乡夏楼村,从马坡小学毕业后升入省立徐州中学就读。1927年北伐军到达徐州后,朱华辍学返乡自修。他追求真理,求知心切,翌年考入河南中山大学预科学习。一年后转入北平中国大学文学系。在此期间,朱华接受进步教师的教育和熏陶,逐步走上革命道路。他与同学们组织“绿洲文艺社”,用文艺的形式揭露旧社会的黑暗。1932年春,他与在北平读书的一群沛籍学生加入了党的外围组织反帝大同盟,在中共北平西城区区委领导下开展工作。

大学毕业后,朱华先后在丰县师范学校、砀山养正中学、河南睢县中学、徐州实验小学任教。1935年,他写了《梦后》《无题》等文艺作品,发表在《西京出路》上,揭露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1937年3月,朱华与郝中士、张基隆同赴睢宁任教。他与共产党人郭影秋、邹玉方、王清惠结交,于当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根据苏鲁豫皖特委的指示,朱华迅速回到家乡,动员群众,组织群众,积极开展抗日救亡工作,组织起了“农民救国会”。

次年春,战局更加恶化,台儿庄的枪炮声已震动了徐海大地。朱华积极组织农民武装起来保卫家乡,先后在卓洼、敬安、王楼桥等地与日伪军作战,打击了日伪军的嚣张气焰。这支队伍后来与沛南武装合并,于1939年春被编入人民抗日义勇队第二总队第二十三大队。

由于枪支不够,朱华又请来军械工人在夏楼村修造枪支。常用的枪械他们都能修理,简单的步枪也能制造。一年内制造步枪约50支,基本满足了当地作战和训练需要。

1938年初,朱华根据党的指示,在发动群众、建立武装的同时,先后介绍朱秀实、朱景瑶、杜庆昌等人加入中国共产党,建立了夏楼村党支部。8月,根据统战工作的需要,沛北龙固举办了抗日军政干部训练班,朱华任政治教员。朱华后来又被党组织派往铜山建立整顿地方组织。他不顾生命危险,日夜奔波,不久建立了铜山县委,并组织起三区、四区、五区政治委员会。1939年5月,中共山东分局将苏鲁豫特委扩建为苏鲁豫区党委,朱华任区党委宣传部教育科长。

然而,正当朱华奋力征战的时候,一场灾难悄悄降临。在湖西“肃托”事件中,朱华惨遭杀害,时年31岁。

(资料来自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