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大勋:“两栖英雄”的辉煌人生
◎徐报融媒记者 吴云 通讯员 胡军英
在云龙湖畔的徐州好人园,在卧龙泉边的运河支队抗日纪念馆,我们都会看到“胡大勋”这个响亮的名字。这位功勋卓著、令人敬仰的“两栖英雄”,不仅是运河支队历史上一位贯穿始终的灵魂人物,更是廉洁奉公、艰苦奋斗的共产党员楷模。
胡大勋于1898年出生在铜山区柳泉镇西堡村一个地主家庭。他是家中老大,六弟胡大毅是铜山一带早期的共产党员,也是他参加革命的引路人。1916年,胡大勋考入南大附中,3年后弃学从军,后又改考苏州第二农业专科学校,然而军事救国、农业救国的道路相继梦碎。赋闲在家后,因状告国民党铜山县北部当权者欺压百姓和横征暴敛胜诉,胡大勋在铜山赢得了为人正直、不惧邪恶的威望。
国民党第五战区游击总指挥李明扬得知胡大勋在社会上的声望,1938年初给他配发20支步枪、5万发子弹,要求他组织地方民众守土抗战。徐州沦陷后,胡大勋在其胞弟胡大毅和陈诚一、张启曙等共产党员的协助下,组织抗日武装,成立“苏鲁边区抗日游击队”,数月之间发展到千余人。他们先后破袭茅村到利国的铁路,遏制了地区的伪化,安定了社会秩序,得到了苏鲁边区人民的拥护。
1939年春,铜山北乡地方爱国人士请求胡大勋回到家乡领导人民抗日,苏皖边特委和陇海南进支队领导委任胡大勋为陇海南进支队驻铜滕峄邳四县边联办事处主任,组建抗日武装运河大队,委任胡大毅为运河大队队长,陈诚一为运河大队政委。1940年,运河大队与3支抗日武装共同组建运河支队。
在运河支队遭日伪扫荡遭受重创的困难时刻,胡大勋临危受命,继任运河支队第三任支队长。他勇挑重担,稳定队伍情绪,团结上下官兵,搞好军民关系,致力统战工作,使运河支队度过了最艰难的两年,为运河支队日后的发展与胜利奠定了基础。有一次,胡大勋在援救李明扬的战斗中负伤。李明扬深受感动,更加坚定了合作共同抗日的决心。新四军副军长张云逸为此赞扬他为“孤胆英雄”。
1944年,淮北区党委批准了胡大勋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的请求。次年8月16日,运河支队完成抗日使命改编成为山东军区警备九旅十八团,他是首任团长。
1949年2月,时任鲁南三分区副司令员的胡大勋转业回到了家乡,担任徐州市建设局第一任局长。他带领徐州干部职工率先在云龙山上植树造林,后又在黄河故道的盐碱沙滩上试种果树,改善环境,变废为宝。1953年初,胡大勋主动请辞建设局长一职,任徐州果园主任。从此,黄河故道的七里沟荒滩上,一间窝棚就是他的家,他所有的心血都投入到果树的种植、培育和研究上。1958年,胡大勋被国家林业部命名为“全国劳动英雄”。
1964年10月24日,时任徐州市政协副主席、66岁的胡大勋因积劳成疾,不幸去世,徐州人民为他举行了隆重的公祭大会。在他的挽联上写着:“求解放抗战杀敌,疆场指挥一心为革命;改自然造林防沙,河滩建园绿化利人民。”这是人们对这位“两栖英雄”一生奋斗的高度总结与评价。
(资料来自徐州市史志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