邳州务实担当2020 高质量发展实现历史性跨越
◎徐报融媒记者 张德鹤 颜子舒 整理 图/通讯员 韦超 刘慎超
2020年,是非常特殊、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新冠肺炎疫情、错综复杂的外部环境、叠加交织的困难挑战,邳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深入践行新发展理念,全力推动高质量发展,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团结一心战疫情、攻坚克难促发展、负重前行谱新篇,在大战大考中交出合格答卷,顺利实现高水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
直面大战 应对大考
合力实现双胜双赢
疫情防控果断有力。始终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强化联防联控、群防群治,有效控制疫情。
复工复产高效有序。始终坚持“两手抓、两手硬,两不误、两促进”,统筹推进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
经济运行稳中有进。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00亿元(预计,下同),同比增长3.7%;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3.9亿元,同比增长2.5%;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97.4亿元,同比增长6%;工业应税销售收入、工业税收分别达到496.2亿元、23.65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3%、17.9%;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778.42亿元和670.04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1.9%、22.7%;商品房销售面积208.73万平方米,位居徐州第一。跃居全国百强县第36位、全国工业百强县第30位。
坚守实业 振兴工业
发展质效稳步提升
工业经济跑出加速度。大力实施“1226”工业振兴行动,深入推进“链主”企业和“雁阵”集群两大培育计划,推动工业经济提质增效。3个省级重大产业项目序时推进,27个徐州市重大产业项目全部开工;“2040”重大产业项目开工56个,开工率93.3%; “765”计划、“招商引资1号工程”、工业用电量增幅等位居徐州第一。十大园区错位发展,开发区稳居省级开发区徐州第一,高新区位列省级高新区苏北第二,“三特四重一港”园区特色彰显、竞相发展;南北园区共建持续向纵深推进。
市场主体稳住基本盘。始终把保市场主体作为“六稳”“六保”工作的“牛鼻子”,新增市场主体3.4万户,新增“四上”企业189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65家,进入辅导期的上市后备企业2家。
创新驱动激发新动能。深入实施“才富邳州”计划,出台大学生、高技能人才、返乡创业人才招引优惠政策,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1人、省“双创团队”1个、省“双创人才”10人。
夯实基础 提升功能
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美丽城市更具品质。系统谋划“美丽邳州”,有序推动城市更新,科学绘制国土空间总体规划蓝图,着力构建“两带两轴六片区”功能布局,城市建设呈现组团开发、联动推进的良好态势。徐连高铁全线试运行,即将迎来“高铁时代”。瑞兴路、南京路涉铁立交建成通车,344省道道路工程全面竣工,内畅外联的交通网络日趋完善。全力以赴创建全国文明城市,以全省第一、全国第六的优异成绩,创成苏北首家县级全国文明城市。
美丽乡村更具魅力。全力保障“粮袋子”“菜篮子”,粮食生产实现“十七连丰”,新改建农村公路87.6公里、农桥29座,疏浚河道76.6千米,建成省市特色田园乡村10个、美丽宜居村庄35个,铁富镇姚庄村获批全国文明村。
美丽生态更具质量。扎实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PM2.5年均浓度降至40.4微克/立方米,空气质量优良率上升至80.5%,位居徐州前列;河长制成效显著, “无废城市”创建有序推进,有序推进生态修复、城市修补,被评为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市。
改善民生 增进福祉
幸福指数持续攀升
民生实事全面落地。持续排查解决突出民生问题,扎实推进50件年度为民办实事工程,民生支出占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3%,群众分享到更多发展成果,再次获评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
社会事业优先发展。稳步增加教育资源供给,持续激发教育发展活力,优质教育资源覆盖范围不断扩大。全面推进“健康邳州”行动,紧急医疗救援体系加快构建,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中心启动建设。关心关爱困难弱势群体,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大力发展老龄事业,率先设立退役军人帮扶关爱基金,转业安置数量全省第一。
社会大局平安稳定。强化“党建+”引领,创新实施“双建双协”工程,深入推进网格化治理,全面开展社区进小区、“三官一律”进网格,完善村级信访代办机制,完成基层“三整合”改革,实现社会治理重心下移、力量下沉。持续深化“平安邳州”建设,加快“雪亮工程”视频监控全覆盖,取得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压倒性胜利。
务实担当 真抓实干
政府效能大幅提高
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始终保持金融生态县综合评价徐州第一,获评全国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县市。
法治建设扎实推进。坚持把依法行政贯穿于政府工作全过程,干部知法用法成为行动自觉,群众懂法守法意识明显增强。
作风建设持续加强。大力倡导抓实抓细的工作作风,全面提升狠抓落实的能力水平,扎实推进减负提效。加强预算刚性约束,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切实从源头上预防腐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