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外卖” 何以飘香
“我不能去看书,那就等书来看我”。当前,很多城市的图书馆推出“图书外卖”网借邮寄服务,读者线上下单借阅图书,并支付相应运费,即可享受送书上门服务。这一创新服务模式,让书籍的墨香跨越数字与实体的界限,温暖了无数求知者的心田。
在数字化阅读盛行的今天,人们阅读习惯的改变及技术的更迭给传统图书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传统图书馆在提供书籍资源方面存在着时空限制,许多宝贵的文献资源可能因为地理位置或开放时间等因素而无法得到充分利用。图书馆作为公共文化场所,想要更好发挥公共服务功能,扩大社会覆盖面,促进全民阅读,势必要对服务方式作出相应改变。
“图书外卖”的出现,正是基于这样的现实考量。无论是身处城市的繁华街区,还是偏远的乡村地区,读者都有机会通过“外卖”服务获取到自己想要阅读的书籍,这不仅提高了书籍的利用率,也更好满足了不同人群的阅读需求。同时,“外卖”服务不仅能将图书馆的书籍资源充分盘活,还能依托平台的借阅记录和偏好,为读者推荐个性化的阅读书单,优化读者的阅读体验,也更契合读者在互联网时代的借阅习惯。
为了吸引更多读者“点菜”,不少图书馆都尽可能多地拿出诚意,想办法减轻借阅者负担,满足他们的需求。比如,河北省图书馆和石家庄市图书馆推出“冀图邮书”微信小程序,提供两种借还方式,如果借阅者到邮政网点取送,则免费;如果要送上门或上门取件,只收取4元费用。在北京,首都图书馆的读者如果选择“还书到分馆”,无需支付快递费,预约分馆提书,同样免除费用。将图书“外卖”到家,不仅是对新时代图书馆服务模式的创新探索,也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提供了新的思路。
然而,纸质书籍始终承载着人们对阅读的期待。不少图书馆都在拼颜值、拼创新,通过提升空间美感,吸引读者打卡。但更为关键的是,提升服务水平,厚植文化底蕴。让知识触手可及,让阅读无死角,才是吸引读者的法宝。如何利用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数字技术推动知识流动、构建共享阅读生态,无疑是当下进一步打造更便利的阅读环境的重要突破口。
最是书香能致远。“图书外卖”打破了阅读空间的“次元壁”,彰显了共享经济的理念,也折射出公共服务的方向。不仅仅是图书馆的“图书外卖”,博物馆的延时闭馆、文化馆的市民夜校等都是公共服务单位从公众需求出发,创新思路,丰富供给方式的主动作为。在时时刻刻注重“效率”的今天,人们对于文化服务的需求和要求越来越高,公共服务也需要多一些逆向思维、主动姿态,方能让书香与墨香如同春日里的芬芳,不仅持续弥漫,更添几分醇厚与深远。(韩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