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长学制应基于提高“学质”考量
近日,多所高校宣布延长研究生学制引发广泛关注。
2年改3年,研究生学制延长,是否真的有必要?客观而言,长期以来的两年学制确实存在一些颇为普遍的问题,两年时间里,第一年用于集中授课,学生需要掌握必要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第二年通常要完成不少于半年的实习时间,同时还面临着毕业论文和求职就业两大任务,加之学位论文要求愈发严格,可以说是时间紧、任务重,因此调整学制的确有有一定的合理性,既能够给学生提供相对充足的时间来学习专业知识、强化实践技能,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多重压力,具有探索实施的现实意义。
延长学制的合理性固然有之,但这样的调整也不可避免地让一些学生“忧心忡忡”。从专业硕士的特点和培养定位来看,本就是以培养面向实务领域的应用型人才为主要目标,正是因其学制短、就业针对性强吸引考生报考。倘若延长了学制,意味着要多读一年,晚一年步入社会,由此带来的时间成本和经济压力、年龄压力都需要学生自己承担,因此,学制延长带来的不利影响同样不能忽视。
其实,研究生学制延长与否,应当考虑的不是时间长短,而是能否通过改革培养模式与机制进而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概而言之,研究生调整学制更要提高“学质”。高校在为学生提供更多学习时间和研究空间的同时,也需要关注学生的实际需求和就业市场的变化,确保教育质量的提升与学生发展的需要相匹配。每个学生的自身条件和学力水平各不相同,不妨探索弹性学制应用,在确保培养质量的前提下,允许一部分有能力、有意愿的学生“提前毕业”,真正让学制调整服务于研究生培养质量提升。
延长学制只是改革的一部分,多维度、综合性的改革才是提高教育培养质量的根本之道。在就业市场千变万化的当下,无论是“慢就业”还是“提前毕业”,学制延长都不能“一刀切”,更不应该成为应对就业压力的权宜之计。高校调整学制,应当着眼于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综合考量师资力量、课程建设和培养目标,需要延长则延长,可以压缩便压缩,让高校人才培养更多元、更合理。(夏宇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