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有个“90后书记”
|
本报记者 刘作霖 通讯员 史文强 实习生 谢东婷
7月23日8时,室外气温近34摄氏度,在睢宁县双沟镇官路村农户吕华26亩鲜食玉米地种植田内,村党总支书记仝恩泽和党员志愿者一起帮助吕华抢收鲜食玉米。
“今年官路村种植了300余亩鲜食玉米,鲜食玉米成熟后要抓紧收获,不然就会腐烂。近期天气炎热,村里提前组织了党员志愿者助农服务队,帮助农户抢收玉米。” 在炽热的阳光下,汗水已浸湿了衣服,豆大的汗珠不断地从脸上滑落下来,仝恩泽一边收获着玉米一边向记者介绍。
1994年出生的仝恩泽,因为年龄小、做事认真,被村民们亲切地称为“小仝书记”。
“小仝书记上任只有半年多时间,没想到他会这么‘拼’,尤其是壮大富民产业,推动村集体经济收入、带动村民致富上……”谈起仝恩泽,官路村综治主任张安喜总有聊不完的话。
“当时小仝书记给大家的印象是太年轻了,都在怀疑他是否能吃得了村里工作的苦,能留得住多久。”38岁的村党总支副书记苗壮说,可如今半年过去了,干部群众对仝恩泽就一个字:服。
7月16日10时许,随着两辆箱式冷藏车从官路村苏翠一号梨园缓缓驶出,今年官路村60亩15万斤苏翠一号梨已销售完毕。
今年是官路村种植苏翠一号梨第六年,从7月4日起,苏翠一号梨开始陆续收获。
官路村苏翠一号梨水分足,脆甜可口,60亩梨园今年总产量达15万斤,如何让早熟梨卖得快、又卖上价,成为摆在仝恩泽面前的一道必答题。
“我带着村‘两委’成员从6月中旬就开始谋划卖梨的事,跑了很多大型农贸批发市场。经过多轮商定,与常州的一家水果批发市场合作,签订了协议,采用冷链运输的方式,第一时间将采摘下的新鲜苏翠一号梨运输过去。我们销售的梨每个都是4两至5两重,不仅外观好看,包装也结实,一箱装12只梨。”仝恩泽说。
“一天工作6个小时,工钱100元,主要工作是装梨,中午还管午饭。”正在打包苏翠一号梨的官路村村民闫梅说。一旁整理包装盒的果园管理员赵夫金表示,他在果园工作,每月能拿到3000元工资,离家近,还不耽误接送孙子。
“梨园平时固定用工在3人左右,在除草、疏果、套袋、采摘期间,用工需要30多人,尤其是采摘期,每天需要60余人,用的都是本村村民。”苗壮说。
“官路村有土地3000余亩,其中村集体土地近400亩,今年已经收获小麦、苏翠一号梨、鲜食玉米等,给村集体经济增收约30万元。经过村‘两委’成员协商,还是要做好土地增收文章,我们准备拿出100亩土地试种玉米套种鲜食毛豆,扩大土地的产出效益……”7月21日,在官路村产业发展研讨会上,仝恩泽说。
敢想敢干,有闯劲,是这个年轻书记身上显著的特征。
“官路村的今天,是上级关怀和历任书记、村‘两委’成员和村民一起努力的结果,我个人的努力微不足道。”在仝恩泽看来,通过基层一线的思想淬炼、实践锻炼,坚定了理想信念、砥砺了意志品质、增长了本领才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