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漫评|一河千年贯南北 水润文脉流古今

2024-06-22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李璐
2024-06-22  中国徐州网

2024年6月22日,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十周年。千古流韵,万里通途。3200公里纵穿南北,2500年横贯古今的大运河包括京杭大运河段、隋唐大运河段和浙东运河段,是世界上最长、最古老的人工水道。碧水汤汤,泽润千里。从历史纵深处走来,顺着时代奋力向前奔涌的大运河在华夏大地上书写出一部生生不息的宏伟诗篇。

与河共兴,文脉不绝。运河泱泱,联结起华夏南北的黄金运输航线和漕运大动脉,承载着中华民族绵延千年的历史文脉和独特精神标识。一条大运河,半部中华史。从吴王夫差开邗沟挖下的第一锹土,到隋炀帝贯通南北,大运河穿越唐、宋、明、清,横卧平原、浸润沃野,成为南方漕粮北上的输送线,也成为南北之间商品往来、人文交流的最大通道。流淌的河水、忙碌的舟楫,集市人声鼎沸、美食街头飘香,货物琳琅满目、漕船南北交织,大漠孤烟的豪爽、小桥流水的柔和,还有那700多年前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沿河一路南下的中西交流……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区优秀传统文化在这里交融、互相成全,中外文化在这里碰撞、互相滋养。大运河浩荡奔腾,以水波为曲、桨帆为歌,在中华民族历史发展长河中传唱着激发民族向心力、增强民族凝聚力、开放包容的嘹亮壮歌。

北发燕赵、南抵吴越,六千里运河流经之处是两岸旖旎风光、一座座商业及人文繁盛的城镇,更是丰富的文化遗产、独具特色的民风民俗。桨声帆影,河长水悠。看,那瓜洲隔江相对的西津渡明月夜、那文人墨客的曲水流觞、那盐商竞富的精食美馔、进京的四大徽班、沧县的镂空木雕……诗歌、文学、美食、戏曲、技艺等运河文化乘着舟楫,摇曳着以南北走向逐个“贯穿”大江大河,滋养着运河两岸的千家万户。时光流转,流水汤汤。近代以后,舳舻千里走向舟稀鞍冷,伴随着大运河一直流淌的是那独特的历史文化宝藏。繁华不只为追忆,2014年6月22日,卡塔尔多哈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的“一锤定音”宣告大运河成功申遗,中国大运河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中国南北三十五城联合申遗的故事,谱写了大运河南北交流的历史新篇章。

十年精彩蝶变,运河流向未来。申遗成功十年来,大运河沿线8省(市)共开展超过200项运河考古工作,60余项考古工作取得重要成果,其中7处入选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2处入选“百年百大考古发现”。流动的史诗,复苏的运河。从历史记忆里的车毂鳞集、舟樯栉比、渔火延绵,到现实图景里的物阜民丰、水清岸绿、文脉流淌,千年运河,依旧生机勃勃。杭州、扬州、台儿庄等沿线城市纷纷建起非遗展示馆,打造“百里长廊”、保护伴水而成的粮仓、古镇、桥、闸……以河为线,以城为珠,串起南北沿线城市的大运河,织就一条连接历史与未来、传承与发展的文化纽带。南北交流与合作中,各个城市全力释放地域文化特色,共同守护着、陪伴着大运河奔流向前,使全世界都听得到中国大运河川流不息的声音。

水脉通南北,史脉连古今,文脉传中国。积淀着我国劳动人民伟大智慧和勇气的大运河是南北的共济共享、文脉的世代传承。十年虽长,对古老运河来说却只是转瞬之间,三十五城携手并肩,共同续写着新时代运河的诗意与传奇,让大运河在每一位中华儿女的内心深处流淌,流向更加明亮斑斓的美好未来。(苏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