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十年风华 赓续运河文脉谱写时代新篇

2024-06-22  来源:中国徐州网  编辑:李璐
2024-06-22  中国徐州网

千里运河,迤逦穿行。2024年6月22日,是中国大运河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十周年。十年来,沿岸各地坚持保护、传承和发展的宗旨,造就生机勃勃的景观河、生态河、人文河,让古老的大运河真正成为“人民的运河”。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古为今用,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南起浙江,北抵北京,大运河流经8省(市),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河,穿越千年历史,蜿蜒近3200公里,大运河承载着厚重的文化底蕴。

悠悠大运河,南来北往客。无数丰富多彩的传统文化在运河两岸生根开花。“大运河是一条流动的遗产之河、文化之河。”“对大运河的保护、守望和传承,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守护和弘扬。”大运河不仅仅是一条水上通道,更是中国古代文明的璀璨标志。无数的商船客舟曾在此往来穿梭,各地的珍馐特产与多彩文化不断交汇,将不同地域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为南北之间架起了一座文化的桥梁,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内涵,促进了不同地域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沟通和融合。

十年耕耘,传承风韵。大运河的文化旅游价值得到充分开发,络绎不绝的游人,为当地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十年来,大运河的申遗极大地提升了公众对文化遗产保护的意识……如今,大运河,生机勃勃,惠泽八方。大运河不仅仅是文化载体,成功地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更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通过生态修复和环境治理,成为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典范。

十年风华,崭新起点。科技赋能为运河航运带来新活力。在大运河苏北段两岸,每隔2到3公里就有一根装有多套传感设备的“白杆杆”;运用智慧监测系统和智能调度系统,苏北运河各处船闸的平均利用率从70%提高到80%以上……因河而生,因河而兴,美好生态带来产业结构升级优化,一条条生态景观带、文旅资源带在运河沿线不断汇聚,迸发出更为强劲的经济动能。

岁月变迁,悠悠数载。大运河的波光粼粼之中,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更是源源不竭的民族文化自信。让我们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让古运河重生”的谆谆嘱托,坚决担负起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努力实现“千年运河”物理时空的重生脉动、人文时空的生生不息,书写更多“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时代崭新华章。(张一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