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层书记上台为自家“好物”代言
本报记者 胡明慧
近年来,铜山区深入推进抓党建促乡村振兴,依托地域资源禀赋优势,深挖当地特色农产品、手工艺品、景点线路等乡村好物。向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要效益,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要效益,着力把乡村资源优势、生态优势、文化优势转化为产品优势、产业优势,切实做好“土特产”这篇大文章,实现村集体经济和村民收入“双增收”。
春节期间,铜山举办乡村好物代言活动。各村党组织书记走上前台,为自家的“土特产”站台吆喝。春节过后,书记们再碰头,谈思路、讲做法,互学互鉴,联手做好特色产业联动发展的大文章。
掏家底,晒晒土特产
书记碰头会上,柳泉镇北村村党委书记刘广铎对于北村的“好物”如数家珍:“围绕渔味、渔趣、渔情给大家推荐独属我们北村村楼山湾景区的特色资源‘渔’文化。渔味,是指在村北微山湖湖面上建有楼山岛、秀水湾等6家特色船餐,渔民通过特殊的烹制手法制作四孔鲤鱼、杂草丸子、荷叶包肉、螃蟹等特色船餐,年营业额达750万元,带动村民20人就业。渔趣,主要是亲子研学、垂钓等体验项目,每年夏天会举办浑水摸鱼、钓虾等趣味比赛,以及采摘荷花、莲蓬、菱角、鸡头米等时令湖鲜体验活动。渔情,主要是营造渔家文化,这一理念贯穿我们设计景区的全过程,在景区的各个角落都有所展现,如渔网、鱼篓、船板以及渔夫形象,都有浓浓的渔家‘记忆’。”
张集镇区东部的梁堂村,依山傍水,风景如画,土特产资源特别丰富。在张集镇梁堂村党组织负责人徐洋看来,梁堂村发展特色产业有底气,“我们有草莓西红柿、网纹瓜、纯天然禽畜肉类等优质农产品。现在草莓西红柿迎来了采摘旺季。我们的草莓西红柿与普通西红柿相比,不仅外形可爱,而且口感更加沙糯酸甜。”
育特色,讲讲产业经
到什么山就要唱什么歌。地域不同,村情不同,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也不同。
过去,北村村因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多年来贫穷落后。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指引下,北村人团结一致,探索出“治理+生态+旅游”的发展模式。从2012年开设10户农家乐、收回300余亩鱼塘、建成200余亩观荷园,到2019年规划建设楼山湾湖光田园度假区,至今已形成“一寨七园”八大板块的旅游格局。目前,北村村以柳泉水寨为核心,已形成以乡村旅游业为主导、休闲观光农业为配套、水产养殖业为动力、电商业为平台的四大产业体系,近1000名村民从事旅游相关行业,民宿、农家乐、家庭农场等多种旅游业态年收入8000多万元,让北村村这个古老渔村焕发出新活力。
伊庄镇倪园村则是借势园博园,不断做强特色产业。通过对园博园周边景点资源如夫子观道、川上春秋、梯田花海、黄河玉带、倪园古韵等提档升级,并同步提升配套设施和服务质量,倪园村在园博园周边串联起一条美丽“项链”,真正把“流量”变成“留量”。去年夏天在吕梁水街举办了伏羊节、烧烤音乐节,今年春节期间举办年货大集,游客达30万人次,有效带动了集体经济发展。
谋发展,聊聊新愿景
怎样把乡村“土特产”更好地推向市场,互学互鉴,让村党组织书记们有了更多的思路。
“优美的生态环境不仅给倪园村带来了大量的游客,也带来了发展机遇。下一步,我们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以推动人文历史底蕴与乡村特色风情相融合为发展着力点,依托倪园村周边自然资源禀赋,撬动新经济增长点,如园博园滑雪场、山谷漂流生态集聚区等;承袭传统文化的优势,发展传统服装、古琴制作和‘吕梁石’‘吕梁砚’等特色文化旅游产品产业,打造一批精品民宿,着力提升服务品质,不断丰富农文旅产业供给,以党建引领跑出乡村振兴的‘倪园加速度’。”伊庄镇倪园村党组织负责人刘强表示。
对于梁堂村的发展,徐洋信心满满:“我们将继续加强土特产的推广,配合吾爱山谷农场二期建设,成立‘沐秋白梨设施种植示范园’,扩大经营规模,积极鼓励乡贤返乡创业,注重借助电商平台、社区团购和直播带货等方式助力当地农产品销售,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喜爱我们的产品。同时,我们也将进一步完善产业布局,推动农业与旅游的深度融合,实现村庄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