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大学:退伍不褪色 大爱写担当
本报记者 张亚轩
作为一名伤残退役军人,多年来,他参与车祸救助50余起,参加助学、助困、助残等公益活动300余次,提供爱心物资价值200余万元,先后被授予“全国模范退役军人”“江苏好人”“徐州好人”等荣誉称号。他就是沛县大屯矿区中大注浆工程有限公司董事长、沛县蓝天救援队党总支书记郝大学。
扎根乡土解民困
“我当过兵,什么苦没吃过,我就不信不能闯出一番天地。”回想起当年的情景,郝大学仍难以忘怀,1980年,在执行任务时,他的眼睛意外受伤,退役回乡。
面对磨难,郝大学从未退缩。他胸怀热血,扎根基层,先后在郝寨村担任团支部书记、治保主任、民兵营长等职务,1998年,郝大学担任大张庄村党支部书记。那时,大张庄村是沛县经济基础薄弱的乡村,在全镇处于落后的位置。“我每天想得最多的就是怎么带领村庄发展,最终决定从村里薄弱的基础设施着手建设。”郝大学介绍。
他毫不犹豫地拿出剩余的退伍费和残疾补助,同时向亲朋募集,总共筹集了7万元,并带动党员干部多方筹措资金,先后铺设水泥道路十几公里、翻新小学一所、修建水渠数十座、添置农业水利抗旱设施数套,村民们自发定制了一面题有“大学好支书,为民办实事”的镜子赠送给他。
2003年,郝大学辞去村党支部书记职务,注册成立大屯矿区中大注浆工程有限公司,安置下岗职工11人、退伍军人23人、残疾人2人,为家乡百姓提供就业岗位100多个。
舍身抢险显担当
“我听着《学习雷锋好榜样》这首歌长大,在部队里接受的都是雷锋精神的教育,我时刻以雷锋为榜样。”谈起自己救援的出发点,郝大学如是说。
“汽油流了一地,情况非常危急。”据郝大学回忆,去年10月17日,前往内蒙古出差的他,在返回途中的高速公路上,遇到了一起车祸,一辆运煤货车因雨天路滑侧翻在路中央。
郝大学立即靠边停车,拨打120救援电话的同时迅速爬到侧翻货车上。他看到货车司机卡在驾驶位上脸色苍白,正痛苦地呼救着,胳膊和腿均有损伤。郝大学利用自己掌握的救援知识和经验,将货车司机抱出驾驶室,与同行人员一起把司机抬到路边实施应急救援,待急救车辆把伤者接走后,几人默默驾车离开。
2017年,山东省某矿井出现井筒井壁透水溃沙事故,多位业内专家教授勘察后,指出透水溃沙已数千立方,下井抢险十分危险,建议回填报废井筒。
郝大学深知一个井筒的建设费用高达数亿元,他坚持道:“既然你们请我来抢险,就给我12小时时间试试,实在不行再考虑放弃。”郝大学率领6名精英骨干下井抢险,入井前,他回首深情望了一眼大家,端端正正敬了一个军礼。关阀门、排水、注浆,经过十多个小时的奋战,郝大学和队友将透水溃沙井壁封住,最终保住了矿井。
热心公益铸忠诚
“数九寒冬,春节将至,我们要细致做好河面结冰禁止嬉戏、森林防火、防范烟花炮竹伤人等宣传教育工作,确保消除各类安全隐患。”1月23日,郝大学召开例会,与沛县蓝天救援队主要成员谋划近期工作安排。
为了能更好地为公益事业服务,为社会贡献一份力量,2018年,郝大学牵头组建了沛县蓝天救援队,并担任党总支书记,现已扩充至400余名成员。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众人的力量才是强大的。我们不仅是救援者,更是守望相助的大家庭。”郝大学说,自队伍成立那天起,队员们有组织、有纪律、有计划地完成了每一次公益活动和救援任务。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郝大学第一时间集合车辆、组织队员、筹备物资,带队日夜兼程奔赴武汉,经过47天的艰苦奋战,行程达13500余公里,完成转运抗疫物资800多吨,先后将1000万余件紧急救援医疗物资运送到一线重点医院。河南境内暴雨引发洪涝灾害,郝大学组织蓝天救援队队员千里驰援,成功转移受困群众4000余名,运送各类救灾物资10万余件。土耳其南部地区连续发生两次7.8级强烈地震,郝大学带领蓝天救援队飞抵土耳其,经过五天五夜的不懈奋斗,顺利完成救援任务。
“下一步,我将继续强化党组织的建设,确保政治方向的正确性,提高队伍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围绕提升救援技能和团队协作效率,制定详细的培训计划和实战演练方案,强化队员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专业训练能力,全面提升救援效率,为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保护作出更大贡献。”郝大学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