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 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

2024-01-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4-01-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陈巍 吴根平

2023年12月11日至12日,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会议强调,要巩固拓展主题教育成果,并转化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成效。推动主题教育落到实处、取得实效,要按照“学思想、强党性、重实践、建新功”总要求,持续在“以学铸魂、以学增智、以学正风、以学促干”方面下功夫,引领广大党员以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成效检验主题教育成果,围绕产业强市做文章,推进徐州科创圈建设,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塑造徐州产业发展新动能新优势。

坚持以学铸魂,深刻领会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重要论述。2023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黑龙江考察时指出,要整合科技创新资源,引领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在随后召开的新时代推动东北全面振兴座谈会上,总书记再次指出,积极培育新能源、新材料、先进制造、电子信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未来产业,加快形成新质生产力,增强发展新动能。新质生产力和传统生产力的区别在于,新质生产力是由科技创新发挥主导作用的生产力。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和省域副中心城市,承担着拓展江苏发展纵深的功能和打造全省高质量发展强劲支点的重任,有能力也有责任肩负起加快培育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任,努力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走在前、做示范。

坚持以学增智,把科技创新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聚焦科技创新突破,提升技术创新能力。新质生产力形成的关键在于推进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是现代化社会发展的必经之路,要从新型实体经济角度出发,推动建设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技创新与经济社会发展良性互动。徐州正以科技引领产业,带动一批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全国影响力和区域带动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集群。比如,苏能股份在煤矿冲击地压防治、软岩支护、瓦斯治理等领域取得了多项科技创新成果,登陆沪市主板挂牌上市,成为全国煤炭行业十年来首家主板上市企业;由中国矿业大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牵头,北京四象爱数科技有限公司设计投入,徐工集团支持推动的中国第一颗矿业专用卫星“矿大南湖号”成功发射升空。2023年度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绩效考评结果公布,徐州72家参评单位共有21家考评优秀,重大科技突破已成为徐州发展的“动力源”,见证着徐州产业发展从量的积累到质的变化。2023年8月,徐州举行“343”创新产业集群四链融合对接会,加快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赋能“343”创新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推动“四链”与“343”相融共生。

坚持以学正风,以党的政治建设为统领,聚焦城市环境建设,筑牢高质量发展强劲支撑。新质生产力形成需要良好城市环境和基础配套设施保障,需要我们持续优化创新环境,营造有利于科技创新的社会氛围。加强基础研究,在攻关中提高创新能力,在执行中落实创新精神,在结果应用中实现创新成果。近年来,徐州结合发展实际,深入调查研究,以“补齐最短一块板”为基础目标,着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建设工作迈上新台阶。探索构建“1+4+13+N”政策体系,即市级层面出台1套全市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改革事项,市优化营商环境相关工作组制定4个专项行动方案,各板块制定13个落实任务清单、市各有关部门单位制定N个优化营商环境具体工作举措,在更高层级、更广层面引导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各有关部门单位同频共振,合力推动全市营商环境全面优化提升;开展破除“中梗阻”专项行动、优化营商环境法治保障体系、设立营商环境监督联系点等优化营商环境“十项举措”;关注政策、市场、政务、法治、人文“五大环境”,锚定体制机制完善、惠企便民服务、数据资源共享、监管执法规范、亲清关系构建等关键环节;持续深化“放管服”改革,同时引入更多数字元素参与营商环境建设工作中,进一步打破数字壁垒、畅通服务渠道。“一网通办”平台应用、“一件事一次办”改革推进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应用。“进一张网、办所有事”“一看就能懂、一点就能办”“就近办、家门口办”在徐州已成为普遍现象。

坚持以学促干,不断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聚焦开辟新领域新赛道,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要坚定不移深入转变发展方式,不断提高生产效率,推动产业升级和创新,把主题教育成果转化为推动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大动力。徐州紧抓项目建设,逐步实现产业的攀高逐新。产业的转型升级落脚点在于项目建设,我们要持之以恒培育壮大工程机械与智能装备世界级产业集群,做大做强新能源产业、集成电路与 ICT 产业、生物医药与大健康产业、新材料产业、节能环保产业等新兴产业,全面构建未来产业体系。紧抓领军人物,实现科创突围突破。科技创新、技术研发的核心点在于领军人物。深化“产学研”合作,通过共建研发机构、合作研发攻坚等方式,以领军人物吸引优质人才团队入驻,提高科技创新水平。推动传统产业“智改数转”。五大传统行业全面完成转型升级,工程机械行业分别入选首批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新能源产业进入国家火炬计划,“世界第一吊”、全球最大塔式起重器、世界最高技术水平摊铺机等众多高端产品震撼亮相,产品远销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徐州品牌享誉世界。除了体量的壮大,徐州产业发展方式也由“制”进阶到“智”,“智改数转”提质扩面。目前,徐州全市5G基站超过1万个,数量位居全省前列。徐工汉云工业互联网跻身全国十大双跨平台前三。

(作者分别系中共徐州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讲师,中共徐州市委党校公共管理教研室主任、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