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徐州:创新产业集群“百花齐放”,筑牢工业经济“四梁八柱”
本报记者 王正喜
工程机械集群入选国家先进制造业集群,安全应急集群入选国家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等集群快速增长。近年来,江苏徐州“343”创新产业集群对工业经济的支撑作用不断增强。
2023年,“343”创新产业集群各牵头部门落实一个工作专班、一个产业联盟、一个创新体系、一套要素支撑的工作机制,构建产业组织、科技创新、企业培育、融合赋能、开放协同、任务推进“六大培育体系”,推动“343”创新产业集群扩规模、强基础、提质态。最新公布的先进制造业百强市,徐州排名第22位,比上一年上升1位,“343”创新产业集群产业链和供应链的韧性越来越强。
加快培育产业集群
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
集群化是产业发展的基本规律,是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的必由之路,也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内在要求。
借助赛迪研究院科尔尼咨询、冶金规划研究院、中国棉纺行业协会等“外脑”,徐州系统梳理集群边界、细分链条、发展基础、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形成了《工程机械产业发展研究报告》《数字经济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发展研究报告》等10篇、20万字的徐州产业集群研究报告,为集群培育提供支撑和参考。
2022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对全市产业发展进行全面梳理,提出了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如今,“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成为全市打造“工业立市、产业强市”的重要抓手,长成大树、连成森林、形成生态。
以徐工集团、卡特彼勒等为龙头,加快推动工程机械产业真正成为徐州的“一号产业”。绿色低碳能源产业在协鑫、徐矿等龙头企业带动下,显示出强大的发展韧劲。新材料产业聚焦高端金属材料、先进化工材料、新型能源材料等细分领域,培育了利民化学、江苏极易、威拉里、华昌、华信、宏阳等关键战略材料企业。
数字经济已形成徐工汉云、汉风数字、新碟数科等软硬件开发、信息系统集成和服务外包的新一代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成电路与ICT产业加速崛起,鑫华半导体上榜江苏独角兽企业。医药健康产业在恩华药业、万邦生化带动下,正着力打造医药制造创新中心、区域医疗服务中心和医药物流集聚中心。安全应急产业打造了国内起步最早、发展最快、综合实力最强的特色产业集群,成为全国安全应急产业发展先导区。
精品钢材产业正在推动徐钢集团、中新钢铁超低排放改造力度,在调整中发展,在转型中提升,绿色之路越走越宽。高端纺织产业已经形成新沂高端纺织新材料、睢宁梭织及涡流纺、沛县粘胶纱等一批国家级纺织产业基地,新凤鸣、天虹纺织、斯尔克、恒辉编织等龙头企业。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做强忠意食品、黎明食品、维维、绿健、君乐宝等龙头企业,以“集聚效应”打造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集群的千亿级航母产业。
创新驱动数字赋能
全面提升集群创新能级
为了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徐州围绕制造业重点产业链深耕细分领域,集中优质资源合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着力提升产品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水平,加快前沿技术研发和应用推广。
聚焦“平台载体、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徐州聚力打造高层次创新平台。江苏省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制造业创新中心累计研发60余款高端核心零部件,正全力冲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江苏省安全技术装备技术创新中心投入使用。细胞治疗技术创新中心完成实体化注册。云龙湖实验室深地装备、数字深地、深地开发和深地环生4个综合科研平台进入建设阶段。2023年,全市新获评省级院士工作站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6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新型研发机构54家。
围绕集群“卡脖子”“补短板”领域,徐州面向2000余家企业征集关键技术需求126项,组织开展研发攻关。去年组织实施重点技术创新导向计划项目106项,入选省级重点导向计划55项。遴选47项全市重点新技术新产品予以宣传推广,入选省重点推广应用新技术新产品目录24项。
一个个奖项是检验科技赋能产业发展的“试金石”。2022年度江苏省科学技术奖获奖名单中,徐州共有18个项目获省科学技术奖,其中,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高空消防与应急救援车辆关键技术自主研发及应用”项目获一等奖;徐州徐工矿业机械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高可靠低功耗重载矿用挖掘机关键技术与产业化”项目、徐州重型机械有限公司牵头完成的“高性能超长起重臂架接力伸缩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等8项科技成果获二等奖,还有9项科技成果获三等奖,全部集中在“343”创新产业集群。
牵住创新这个“牛鼻子”,“343”创新产业集群已经走出一条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政策链、资金链深度融合的新路。围绕“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正在加快组建以链主企业为龙头的自主创新研发体系,持续抓好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逐步构建完善极具竞争力的现代化产业体系。
编辑:孟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