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让基层法治更多地“走近群众身边”

2023-12-0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12-0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特约评论员 秦继成

近年来,泉山区以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区为目标,深入推进法治建设,加大全民普法力度,深化基层依法治理,用“法治厚度”涵养“民生温度”,让基层法治建设实实在在地“走近群众身边”。

——据《徐州日报》

基层法治建设,重在“基层”,要在“服务”。既为基层,就需要有“普惠性”的体现;体现“服务”,就应该有“近距离”的彰显。泉山区注重把法治建设阵地建设到基层一线,把法律服务的平台打造在百姓身边,不仅让群众得到了便捷的法律服务,也筑实了干群之间的“连心桥”。用好用活用足这些场所和平台,百姓就越来越能够感受到党委政府把他们“装在了心里”,党员干部把他们视为了“家人”。

服务基层、造福百姓,固然需要解决好百姓“吃喝”方面的需求之事,而利于满足他们法治需求的环境打造、平台搭建、场所建设等,同样不可或缺。近年来,我市多地积极将法治建设向基层延伸、向群众靠拢,在街道建立公共法律服务站,在社区建立“援法议事室”,在小区建设法治广场,在街头边角地建设法治主题“口袋公园”,让市民既能“便捷式”地学法知法,也能“面对面”地咨询法律常识、解决涉法问题。有些地区还积极倡导和支持社会群体参与公益普法,将为民服务的队伍下沉到基层一线,把解决问题的现场搬到群众身边,在“面对面”“肩并肩”“心连心”中倾力解决百姓的“急难愁盼”等,取得了一举多得的良好成效。

做好基层法治建设工作,作为政府职能部门和政法系统的广大干部,要“心领神会”想民需,始终做到不忘民。万事须从“心”开始。平时研究、筹划、部署和落实法治建设工作,都应该多想一想,有没有顾及到基层的实际,是不是利于群众的利益,防止出现脱离实际的筹划、有悖民意的工作,哪怕是能让群众办事“少跑一米路”、购物“少掏一元钱”之类的事,都要一心一意去做、全心全意做好,多让群众得实惠,多解百姓心头忧,真正当好人民的公仆;要“翻箱倒柜”找民忧,始终做到不怕“烦”。只要基层有需求、群众有呼声,政法部门和政法干部就要不厌其烦地下基层、近群众,听民声、摸民情、知民事,不怕苦、不畏难、不嫌烦,多用干部的“辛苦指数”换取百姓的“幸福指数”;要“积沙成塔”办民事,始终做到不嫌“小”。现实生活中,一些服务群众的“小作为”,往往能够彰显出干部心系群众的“大关爱”,不管事情再碎、项目再小,只要是群众身边的、百姓所求的,都要义无反顾地去抓,痴心不改地去做,说了就得办,办了力求成,不能因事小而“小视”和“小办”,要以滴水穿石的精神和快如疾风的作风,把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办实、好事办好,让群众的的获得感幸福感来得更快、来得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