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富“兴农”服务推进乡村振兴
|
本报记者 陈羿帆 通讯员 张爱华
十月的徐州,秋韵如画、处处“丰”景,生机盎然。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这一决策部署为继续做好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金融是实现乡村振兴的源头活水。作为一家国有大行,今年以来,工商银行徐州分行(以下简称“徐州工行”)认真贯彻落实关于推进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振兴各项决策部署,围绕工商银行总省行“打造金融服务乡村振兴标杆银行”的发展目标,强化政银企农多方合作,倾斜信贷资源,创新兴农金融服务,加大对农户、种植大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等的支持力度。截至2023年9月末,徐州分行涉农贷款余额298.09亿元,较年初增加76.75亿元,增速34.68%,其中,普惠型涉农贷款余额29.76亿元,较年初增加17.27亿元,增速138.31%。
立足产业需求 因地制宜做好产品创新
徐州是农业大市,在全省农业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立足产地农业需求,徐州工行深入挖掘地方优势涉农产业,与政府职能部门形成联动,在前期推出“苏农贷”“光伏贷”的基础上,今年又相继推出“种植e贷”“兴农致富贷”等适应乡村领域特色普惠贷款产品。
推进普惠金融,既要提升覆盖面,也要借助科技金融手段,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该行在助力乡村振兴中,积极响应数字乡村建设和智慧农业发展趋势,不断加大信贷产品创新力度,加快构建新型乡村金融服务触达体系。
“‘种植e贷’真方便,不到一周贷款就申请下来了。农忙时需要资金周转,这笔钱解了我的燃眉之急!”今年春耕期间,在工行睢宁支行成功申请到20万元“种植e贷”的家庭农场负责人李先生激动地说。
李先生提到的“种植e贷”,就是工商银行推出的一款数字普惠融资创新产品。为响应徐州市3月初提出的金融支持实体经济“千亿计划”专项行动,加大对小微企业、乡村振兴等重点领域支持力度,“种植e贷”这款产品基于土地权属、种植规模等经营情况,用于支持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申请办理,满足农作物生长周期内各环节的资金需求,具有场景适配度高、客户覆盖面广、审批快速、线上提款等特点。
产品一经推出,徐州工行相关业务部室积极联动县域支行,强化产品培训,深入乡间地头调研客户融资需求及客户主体情况。同时与当地农业农村局、乡镇政府等部门对接,展开长期合作,持续获取拓展当地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企业等客户,截至9月末,全行“种植e贷”共授信465户、8.86亿元,落地334户、7.67亿元。
借助金融科技 促进农业产业数智发展
为推动产业兴旺,徐州工行充分借助各类前沿科技,赋能农业产业数字化发展,促进金融科技与产业链各环节的深度融合。该行积极打造线上线下有机融合的服务模式,线上依托“兴农通”APP,借力工银春耕惠享三重礼等主题活动,搭建营销场景,加快“农户e贷”等产品推广。
工行铜山支行先后深入汉王镇各个村社,开展乡村外拓49次,办理“兴农通”1321户;工行沛县支行开展乡村外拓15次,办理“兴农通”186户……今年以来,徐州工行各网点深入乡村,开展外拓营销。各基层网点通过“兴农通”APP向农业企业、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推广,通过入驻该平台,发布需求或特色农产品,进行有效的兴农撮合活动,借助信贷直通车专属通道,办理“兴农贷”“兴农贴”等特色业务。线下发挥“兴农通”服务点作用,截至9月末,徐州工行已挂牌建成“兴农通”服务点35个,实现了徐州地区辖内20个千强镇全覆盖。服务点与就近管辖营业网点一一对接,不断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触角。
加强机制建设 提升乡村振兴服务效能
“探索乡村振兴服务新路径,既要提升覆盖面,也要提升效能,为客户提供优质金融服务。”徐州工行相关负责人表示。
当前,徐州工行积极响应上级行和监管部门稳固脱贫攻坚成果助力乡村振兴工作要求,不断探索普惠贷款发展路径。按照“网点+普惠”特色场景建设要求,坚持“规模适配、能力提升、结构优化、激励到位”的原则,全力打造网点普惠全员营销队伍和专业发起两支队伍。坚持以客户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建立常态化的联合外拓机制,要求网点人员均能做到“三句话”营销,做好产品推荐,不断加大对农村信贷市场的支持力度。
为有效调动全行普惠条线员工积极性,徐州工行不断推动涉农贷款业务发展,持续开展普惠业务直通式考核,将具体考核办法和方式传达至支行、网点,做好组织推动和资源保障,激励先进、树立典型,调动网点营销人员的积极性,以提升网点发起的普惠贷款余额和人数占比。在政策传导考核时,引导支行因地制宜,践行“一行一策”“一户一策”,各县(市、区)因地制宜,根据各地优势产业,创新特色融资方案,为产业园、商户、种养殖大户等带来实实在在的金融支持,从农业龙头企业、涉农贷款地区、涉农贷款投向等多个方面构建起多层次的涉农金融保障。
下一步,徐州工行将不断完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现代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推动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我市乡村振兴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提供更强有力的金融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