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彭城e评 > 正文

完善社会救助体系,兜好基本民生底线

2023-10-26  来源:  编辑:哈晓蕊
2023-10-26  

近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关于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做好分层分类社会救助工作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部署进一步加强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健全完善分层分类社会救助体系。

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社会救助事业是一个国家和社会对弱势群体的责任和担当,是保障基本民生的重要举措,也是我们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集中体现。

据民政部有关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底,我国全年支出农村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477.1亿元、城市特困人员救助供养资金55.9亿元;全年共实施临时救助1100.1万人次,全年支出临时救助资金120.0亿元,平均救助水平1090.5元/人次。通过不断完善社会救助体系,扎实推进社会救助工作,将人民群众的基本民生保障底线兜得更牢,让人民群众的美好生活成色更足、质量更高。

为切实保障社会救助工作的普惠性和有效性,分层分类是完善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意见》确定了需要救助帮扶的低收入人口范围并按困难程度进行分层、逐步完善低收入人口动态监测信息平台等。不同人群面临的困难和需求各不相同,因此,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和需求,将救助对象进行分类,并制定相应的救助标准和政策。例如,针对贫困家庭、残疾人、孤寡老人等特殊群体,可以制定特殊救助政策,提供更为全面和针对性的帮助。同时,还应加强对救助对象的动态管理和跟踪,利用“智慧大救助平台”等信息化手段,持续深化数字赋能,加强救助服务的线上线下联动,及时调整、完善、丰富救助措施,确保救助工作能够真正解决实际问题。

社会救助不能只停留在应急救助上,更应该注重长期性的帮扶和支持。建立健全的救助体系,包括经济援助、医疗救助、就业培训等方面的常态化帮扶项目,帮助受助人员重新融入社会,摆脱困境。诸如“莲心助”“温暖云”“济时救”“紫藤树下”等一批温情救助服务品牌,通过加强社会救助机构的建设和能力建设,提高救助工作的质量和效率,确保帮扶工作的可持续性和稳定性,真正实现社会救助的全面覆盖和有效落实。同时,在明确社会救助的底线标准的基础上,还应该加强社会救助与其他社会政策的衔接,整合资源,让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都能够感受到社会的温暖与关怀。

社会救助工作,不仅是地方政府的责任,也需要发挥社会各方面力量,多点发力、多措并举,形成合力,共同推动社会救助事业的发展,为构建和谐社会贡献力量,真正实现兜好基本民生底线的目标。(颜培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