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位优势 | 综合枢纽 势如虹达天下
本报记者 王春莹
一座座高架拔地而起,一条条地铁穿梭城下,“米”字形高铁枢纽8个方向已开通6个……纵横交错、四通八达的路网像一根根琴弦,承载起来来往往的车辆与人流,在彭城大地奏响一曲高质量发展“主旋律”。
徐州地处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素有“五省通衢”的美誉。千古百业兴,先行在交通。从蓝图到通途,从“流量”到“留量”,走出国门、迈向世界,大道如虹,这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的机遇?又将如何影响徐州经济社会发展?
跨越:“纸上蓝图”变“陆地通途”
今年中秋、十一假期,外地游客和广大市民出行需求旺盛,游客们从四面八方汇聚到“一城青山半城湖”的徐州打卡美景、品尝美食。
数据显示,这个假期高速公路出口客货车131.8万辆次,进口客货车139.4万辆次;徐州东站共计发送旅客59.87万人次(日均7.48万人次),到达旅客60.80万人(日均7.6万人次);地铁运送256.07万人次,日均32.01万人次。
交通是一个城市的命脉,一个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徐州的交通如何完成从“纸上蓝图”到“陆地通途”的跨越式发展?
高铁强化了徐州交通枢纽地位。干线铁路运营里程786公里,其中高速铁路里程390公里,均居全省第一,高铁实现了6个方向通达。
如今,徐州与南京、郑州、济南、合肥4个省会城市已构成“1小时城市圈”,3小时可达北京、西安、武汉、上海、杭州5个大都市,通达城市180多个,在全国高铁通达城市中名列前茅。
随着地铁不同线路的开通,地铁已成为徐州市民出行的首选交通工具。
2019年,轨道交通1号线正式开通,徐州正式迈入地铁时代;2020年轨道交通2号线投入使用,2021年轨道交通3号线建成通车,顺利实现了三线组网运行。
2022年,按照《全市交通运输系统“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实施方案》要求,徐州加快东部绕越高速公路、徐丰路、大学路快速化改造、邳州作业区搬迁、金山桥作业区公用码头一期、徐州观音国际机场T1航站楼改扩建等项目建设。
全力推动徐菏高铁、徐枣城际等一批重大项目落地实施,加快建设“米”字形高铁枢纽。开展台睢高速公路、外环公路北环段、344省道(外环公路以东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外环公路西南环、顺堤河作业区二期工程等项目开工建设,加快形成内畅外联的现代交通体系。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随着一个个交通项目的竣工、一条条铁路公路的通车,我市外联内畅的路网骨架逐渐成为徐州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力支撑。
赋能:“运输流量”引“经济留量”
铺开徐州交通运输图,一张纵横交错、气势恢弘的立体交通网,标注着我市交通发展的一次次强劲脉动——
徐州是首批42个全国综合交通枢纽城市之一,是淮海经济区等级最高的铁路枢纽,拥有淮海经济区唯一的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是全国首批28个主要内河港口之一,全国第一批公路主枢纽城市。
枢纽经济模式下,资金、人才、技术和信息等五大要素流将在本地区集散,促进经济产业快速发展壮大。
在徐州高新区,招商局招商人员武征正在接洽来自全国各地、甚至国外的半导体产业客户。“许多投资者正是因为便利的交通才选择了徐州。”武征介绍,今年以来,先导薄膜基地、凡迪生命科技产业基地等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设。
目前,多要素“流量”正向效益“留量”转变。徐州持续推动交通体系物流枢纽与区域城市产业的互动契合融通,拓展着枢纽经济的发展空间,做强现代物流体系,壮大枢纽偏好型产业。
扬新帆,引客聚产天地宽。
交通物流,一头关系着经济发展,一头关系着民生保供。
凌晨4点,徐州农副产品中心批发市场里灯火通明,做水果生意的余老板对于近年来徐州的交通发展赞不绝口,“当天订货,当天装车,20个小时左右就能全程冷链配送到店门口!”物流的畅通,带动了许多个“余老板”生意红火。
集聚枢纽优势,中远海运、中外运、象屿供应链等枢纽经济企业先后入驻徐州,打造一批物流区域总部。
全市现有4A级及以上物流企业15家、品牌快递企业80家;累计培育省级示范物流园区9家、省级重点物流基地7家、重点物流企业25家。中林木业、万科冷链、陆港供应链等龙头项目基本建成运营。
随着枢纽经济加速发展,徐州已成为淮海经济区医药、冷链、快递分拨集散中心,水路、铁路货运量占比大幅提升。
2022年全年铁路货运量5583.67万吨,比上年增长2.2%;水运货运量4777万吨,增长10.7%;港口货物吞吐量5015.08万吨、增长7.3%,徐州港集装箱吞吐量20.23万TEU、增长13.7%……
枢纽经济的快速发展,提升了枢纽城市的极化效应、辐射效应。当下的徐州更要把枢纽经济作为支撑城市未来发展的最大变量,塑造区域高能级产业生态。
开放:综合交通枢纽升级国际开放枢纽
立足枢纽优势,徐州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在综合交通枢纽的基础上,积极打造国际物流及淮海经济区商贸枢纽功能。
近日,在贾汪区的双楼作业区宏康码头,装载着宿州地区出口工业原料的14个标准集装箱被吊装到“海通集598号”货轮上,发往荷兰鹿特丹港。
江苏金彭集团有限公司出口的电动三轮车被分装至两个40英尺集装箱大柜中,也从双楼作业区下水,搭乘集装箱班轮前往中转港,发往德国汉堡。
继我市中欧班列开通以来,这两项业务又成功开辟了中欧河海联运新通道。
徐州重点构建“公铁联运、公铁水联运、海江河联运、空路联运、海陆联运”五大多式联运体系。除了传统的煤炭、粮食等大宗散货铁水联运,大力推进以班列化、班轮化为标志,以集装箱运输为重点的多式联运发展。
今年上半年,徐州市国际铁路货运水平不断提升,徐州中欧班列开行210列,常态化运行班列线路18条,可通达欧亚21个国家的50多个城市。依托发达的干线物流通道为机械设备、橡胶制品、纺织品等主导产业提供了完善的物流服务。
多式联运加速推进、中欧班列实现常态化运行……从综合交通枢纽到国际开放枢纽,徐州正阔步走向枢纽经济新时代。
徐州海关数据显示,今年1—8月,徐州市对“一带一路”共建国家进出口373.4亿元,增长7.0%,占全市进出口的45.8%;同期对俄罗斯进出口50.8亿元,增长1.3倍,对沙特阿拉伯、土耳其进出口分别增长40.1%、1.1倍。
“枢纽功能的发挥,是把区位优势、交通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的关键所在,这也正是枢纽经济的核心要义。依托交通枢纽优势发展枢纽经济,应该成为徐州打造区域中心城市的必选和首选之路。”市交通运输局相关负责人说,发挥交通枢纽支撑引领功能,徐州将大力发展枢纽经济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重要支撑,全力建设长三角北翼枢纽经济创新示范区,积极打造新亚欧陆海联运通道的标杆示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