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符化象:两汉符号的『双创』表达
|
||
|
||
|
||
|
||
|
见习记者 崔文文 马思为 实习生 张焕钰
中华民族不仅有一部文字记载的历史,还有一个图像和符号呈现的世界。第二届汉文化论坛分论坛之“汉符化象:两汉符号的‘双创’表达”,与会专家深入探讨汉代图像符号如何在现代社会当中发挥作用,融入生活,融入经济发展。该环节由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汉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朱存明主持,14位专家学者从不同视角作了阐述。
北京大学教授、德国考古学院通讯院士、国际艺术史学会主席朱青生:现代图像科学中的汉画研究奥妙无穷
有了新媒体之后,现在的图像和过去的图像意义大不一样,在新媒体条件之下的图像起到的作用越来越大,在交流媒介中占主导作用。
当我们在追问图像是什么的时候,实际上会发现图像有可能是一种人际关系的变化,有可能是一种人和物之间的关系、人和神之间的关系。这个神有时候并不是宗教意义上的,而是人的一种想象,一种对未来的憧憬或对过去的恐惧,它都有可能变现为图像。
我们从汉画像石中发现,原来汉代早就有这样的图像。那些汉墓石壁上的雕刻,实际上是汉代人用图像在墓葬里建造的一个世界。这个世界里,既有人对自身的了解、理解和设计,也有人际关系的表达。研究汉代建筑的人,可以在这里看到汉代的庭院、楼阁,人们在想象和幻觉甚至理想中的一种形象变现。
北京师范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华美学会副会长刘成纪:从汉画像中发现被忽视的中国政治美学
汉代的政治制度是连续性的,中国后封建时期制度形式是对汉代的模仿,因此汉代给我们贡献了非常重要的美学形态,这个美学形态称之为中国政治美学,这是汉代对中国历史作出的非常重要且独特的贡献。
从政治角度看,汉代开启的中国美学史是以帝王为主体的制度美学史。世俗生活、先代圣贤、圣王谱系图、名臣列士,中国的人物肖像画都是在汉代奠定,这个模式一直从汉代延续到清朝。因此,两汉的美学和艺术是以社会政治制度为基础的政治美学。首先汉代为中国绘画提供了制度性起点,绘画创作和陈列第一次进入国家政治体系,其次汉代以人物图像作为表彰手段,开启了中国画史的国家荣耀模式。
从艺术角度来看,汉代又是我国以“图”为“画”的发端时期,也就是从那时开始,绘画超越了审美,成为图像,上升到了哲学层面。
不仅如此,汉代的图像常以祥瑞灾异显现天命,使后来中国绘画显现出神圣性。只不过受现代文化的影响,我们忘记了传统山水成为神山圣水,花鸟成为祥花瑞鸟的概念。
江苏师范大学教授、汉文化研究院院长、中国汉画学会副会长朱存明:多领域探索做强做实汉文化研究
最近几年,徐州在汉文化的传承方面做了很多工作。市委市政府、高校都有领导和学者专门从事汉文化研究,为此还举办了诸多以汉文化为主题的活动,致力于建设徐州现代文明下的汉文化发展路径。
两汉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一个历史的朝代文化,我们还有好多文章要做。一个是学术研究,要把汉文化做强做实,在理论上、历史上、溯源上、体系上解析真正是汉文化的精神;二是保护好一些文化遗址,包括近年发掘的一些新的文化遗存、文物要加强保护力度,加大维护投入;三是研究汉文化如何为现代社会服务,即在现代语境下发扬汉文化。比如注入城市建设、注入旅游资源的开发、注入两创文化产品的现代复活,形成品牌,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当中发挥作用。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我们还需要从教育方面努力。比如把汉画像通俗化、故事化、动漫化,编程教材走进中学、小学甚至大学,让他们在耳濡目染中接触汉文化,增加民族的凝聚力,认同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历史,增加我们的民族文化自信,为传承文化、开创未来奠定基础。
江苏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教授兰芳:以汉文化为主线寻找城市IP线索
徐州是九州之一,汉风是指徐州为中心的苏北的汉代历史文化风貌,文化特色是一个整体,汉文化是一个主线,我们应该在理论基础上做一个实践的推论,以汉文化为主线进行符号提取。像徐州的汉墓、汉画像石、汉兵马俑被称为“汉代三绝”,是历史文脉中的重要元素,将其融入汉文化整体脉络中,才能突出徐州汉文化的品牌特色。
在徐州老城区,有一条贯穿市中心南北的历史文化轴,从黄楼起向南经黉(洪)学巷到彭城路,再到云东一道街——泰山路,纵贯城区核心地带,绵延5公里。紧邻历史文化轴两侧的人文景观中的运河文化、红色文化、汉文化、彭祖文化,构成了徐州千年文脉的基底。清代同治《徐州府志》舆地图中,徐州府城呈半圆形,从“府署”至“南门”的这段路,即是现在徐州的彭城路,恰处于半圆形府城图的历史文化轴上。这个文化线索说明了徐州的文化主线,文化符号也是包容在这个线索里的。
所以城市IP要从这些线索里寻找,用IP讲故事、编舞蹈、做产品,建构多角度品牌升值的内在机制。徐州汉文化体现的不仅是汉墓、汉画像石,更体现了徐州作为西汉楚王国都城“龙吟虎啸帝王州”的气质,贵族式的审美,世俗化的享乐之风。
江苏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温德朝:在数字语境下看两汉故事的转换与传统
谁掌握互联网谁就掌握主动权。如何把文化变成最大的顶流,如何推动传统文化破壁出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思考的课题。目前的汉文化宣传多停留在对汉文化表层创意设计上,比如说色改、挪用、元素的提取,不能说穿了汉服、站在文创产品上、贴了两汉图片,就算是汉文化的创新。真正的汉文化传播,要在追求科技绚丽的同时重视内容和科技之间的关系。
要实现当下数字语境下汉代故事、汉代文化跨媒介的转化和传播,就要打造一种超级文化IP,可从几个方面发力。首先,宏观上做好机制的创新。只有树立要打造IP的理念,有了好的机制,才能实现这个目标;其次就是内容为王,讲好最汉代的故事,破壁出圈的本质是激活传统,把遥远的汉代文化通过讲故事的方式表达出来,唤醒国人内心深处的民族文化认同;再者要探讨如何以时尚的形式追求精致唯美。到目前为止,全民皆知的文化大IP都是精致典雅的文化,总体趋势来说也是以由俗到雅这么一个过程;最后就是聚焦青年群体。数字文化和数字被接受更多的是青年群体,所以国潮汉风要更加满足青年人彰显标识身份、张扬个性的需求,进一步扩展消费的链条。
本报记者 白雪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