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室瑰宝:中华文明视域下的两汉考古
|
||
|
||
|
||
|
||
|
本报记者 张瑾 实习生 王思恒 徐梓涵
两汉考古在研究中华文明的形成与发展中发挥着重大作用。分论坛“汉室瑰宝:中华文明视域下的两汉考古”,通过深化两汉考古与中华文明研究,以考古探索与文献研究相结合,强化徐州两汉出土文物和遗址的研究阐释和展示传播,把中华文明的形成和发展以及对人类的重大贡献更加清晰、更加全面地呈现出来。
论坛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瑞主持,12名学者作了主旨发言之后,刘照建等10位学者围坐前台,进行了综合研讨。
江苏师范大学博物馆馆长赵明奇:徐州,先秦文化的荟萃融合之地
秦末汉初的徐州文化不能全权代表当时的国家文化、民族文化,但是徐州人整合、引领了它们,确切地说,当时的徐州区域文化是久分必合的催化剂和粘合剂。经过汉王朝四百多年的打理,徐州汉文化作为一种以断代命名的区域社会现象,构成了该时期社会生活的基本内容之一。
徐州是先秦文化的荟萃融合之地,是汉朝开国帝王和功臣的养育之地;在西汉是儒学研究的学术高地、文学创作的繁荣之地;在东汉是佛学兴盛之地、道教祖天师张道陵的出生地,还是武圣关公、神医华佗的一个主要活动之地;而在政治、军事、经济社会发展诸多领域和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数量众多。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正是在这多边多元的厨案间,徐州人将多味杂陈的“小鲜”,组合、糅和、烹调出新时代的国宴“大汉全席”。因此,广义的中华汉文化概念,就是一个以徐州地区为温床而诞生的以汉朝文化为基体、汉族文化为主体、汉字文化为载体的大文化体系。
南开大学历史学院教授刘尊志:考古成果记录汉代风俗与中华文明
汉代,在大一统的背景下,社会风俗和观念获得较大发展,与社会发展相对应,具有形式多样、内涵丰富等特征,并逐渐融入社会思想文化体系之中。内容方面,崇拜神仙、祭祀物品、求吉纳祥、辟邪驱恶等作为汉代社会风俗的重要组成内容,与人们的生产、生活、思想、文化等关系较为密切,并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考古资料所体现“崇神祭物”与“求吉辟邪”的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等十分丰富,对研究汉代社会风俗乃至汉代社会内容均具有重要意义。具体来讲,主要有四点,一是神人崇拜慕升仙,二是崇祭日月河山神,三是祭灶敬仓祀家物,四是求吉辟邪驱打鬼。
通过考古资料考察汉代的相关社会风俗及其观念、内容,不仅可以对汉文化的内容、内涵有更深入的理解和认识,为研究汉代社会及其风俗观念等提供参考,也进一步印证了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的内涵所在,较好说明了两汉文化与中华文明的共同发展与繁荣。
北京大学城市与环境学院城市与经济地理系主任冯健:强化体验,打开徐州汉文化旅游新局面
着眼于文化发生学角度,汉高祖及其一大批徐州籍开国元勋开创的西汉王朝明显与其故乡徐州的本土文化有着不可割舍的关系。在汉文化系统发育和完善的过程中,徐州又作过积极贡献,而且许多都具有开创性,并成为汉文化系统的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两汉王朝一直以徐州为东方重镇,并长期把它作为诸侯王的封地,从而使现代徐州拥有丰富的汉文化遗存,构成了徐州的汉文化景观。
事实表明,体验型比简单的参观型(观光型)更加具有旅游吸引力,强化体验型旅游,游客才有可能留下来和住下来,甚至多次光顾。
对于徐州的汉文化景观资源旅游开发而言,要“重现场景”,把静态的变成动态的;要提倡“游客参与”,把参观变为体验;把历史重演,用历史创造经济。让文化和历史创造高附加值,或创造资源型旅游的高附加值,走出旅游开发的早期阶段,形成新时期汉文化景观旅游开发的新局面。
徐州市文物保护和考古研究所研究馆员吴公勤:徐州汉代玉璜,同时代的全国“顶流”
徐州地区作为西汉楚国及东汉彭城国的封地,政治区位突出,经济实力雄厚,在两汉时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在徐州地区已发掘的汉代墓葬中出土的玉璜数量多,形制规整,纹饰多样,雕琢精美细致,代表了汉代玉璜制作的最高水平。
徐州地区出土汉代玉璜根据造型特征可分为四种类型。根据诸类汉代玉璜的造型和规格的变化情况,可分为西汉早中期和西汉晚期至东汉两个阶段,西汉早中期为玉璜的鼎盛期,西汉晚期到东汉为玉璜的衰落期。有玉璜出土的汉代墓葬多为大中型墓葬,墓主身份为汉代楚王、列侯、刘氏宗室或高级贵族。
汉代玉璜主要作为礼仪用玉、生活佩饰和丧葬握具来使用,徐州地区汉代玉璜的大量出土,表明西汉楚王、列侯、刘氏宗室等将代表神圣和尊贵地位的玉璜供自己生前用于礼仪和佩戴,死后与之随葬。用玉璜随葬,彰显了墓主人尊贵显赫的身份,也反映了他们“事死如生”和“羽化升仙”的丧葬观念。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徐龙国:汉代铸钱的未解之谜有待“读取”
西汉历史共230年,西汉早期铸半两钱,共88年。从汉武帝元狩五年铸造五铁钱至西汉王朝灭亡,共142年,其间包括了王莽铸造冬类刀币圆钱的14年和刘玄重铸五铁钱的2年时间。
汉代铸钱研究是汉文化与汉代考古的重要内容,也是钱币分期研究的重要方面。以五铢钱铸造分界,西汉考古分为西汉早、中晚期,半两、五铢、莽钱也是汉代考古断代的重要依据。考察铸钱技术有助于弄清一些历史遗留问题,理解当时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
五铢钱的铸造开启了铸钱新模式,在此之前,无论公铸还是私铸均为分铸,上林三官为集中铸造,使钱币的质量与标准高度统一,中国古代钱币形式从此定型。虽然王莽币制改革以失败告终,但此时形成的中央统辖、地方分铸的政策一直被后世所沿用。西汉时期确立的货币形式、形成的铸币政策,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汉代铸钱还有很多未解之谜,推进铸钱研究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