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一朵浪花”张兴华

2023-09-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9-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张兴华手写了8万字的教学回忆录,记录了自己工作以来的经验和方法。
课堂上,张兴华老师带领孩子们读书。 本报记者 车佳 摄

本报记者 吴悠 见习记者 赵洋

“观潮。”

“钱塘江大潮,自古以来被称为天下奇观。”

张兴华的声音高昂又充满感情,随着他的带读声,孩子们有样学样,一声跟着一声,一句跟着一句。仿佛真的来到钱塘江边,潮水翻涌,浪花一朵推着一朵,卷积起的潮水拍到每个人的身上。

德国哲学家雅斯贝尔斯说过:“教育的本质意味着,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教育也可以是一朵浪花推动另一朵浪花,而张兴华就是其中的一朵。

是农民也是老师

今年58岁的张兴华是铜山区黄集镇实验小学的一位老教师,他就要告别自己从教40年的讲台,正式退休。

“我1983年参加工作,非科班出身,是在当时农村教师青黄不接之时,急招的一批高中毕业生。”张兴华说,“年轻时崇拜英雄,本想从军入伍,没想到当了老师。”

此后40年,教室和讲台,就是张兴华建功立业的“战场”,他教书育人的理想渐渐形成,又慢慢丰满。

“我这个人做事较真,只要答应的事,一定要做好。”张兴华刚参加工作的时候,校长就让他带毕业班。“在那个升学率大于一切的时期,我真是压力山大。”

既接重任,自当用心,一放暑假,张兴华就开始准备新学期的课,还购买了大量复习资料,整合分类加以学习,甚至自编自刻自印试卷。

“当年一炮打响,在平均升学率只有百分之五十多的情况下,我带的班级升学率接近百分之百。”张兴华笑得很开心,“那时候在村小,乡亲们都关注着,要是带不好,可丢人了!”

“我曾是民办教师,既是农民也是教师。”张兴华常常提到自己农民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所以,他时常在自己的教育实践中把孩子们看作是一棵棵小苗,“孩子是树苗,便助他成为栋梁;是玉米,就促他长成玉米大棒,这就是成功的教育,也是我心目中孜孜以求的理想教育。”

是教书更是育人

在日复一日的教学工作中,张兴华不甘心只做一名教书匠。

张兴华执教的科目是语文,如何避免照本宣科,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是张兴华一直以来探索的内容。上台演讲、诵读比赛、辩论赛……在张兴华眼里,这些活动给孩子成长带来了莫大的帮助。

“我非常支持学生参加辩论活动,它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实践。”张兴华介绍,查资料、找论据、敢表达,这都有助于孩子综合能力的提升。

在村小,不少孩子都承载着一个农村家庭的希望。

“我以前有一个调皮的学生,我和他达成约定,你表现好了,我给你一个苹果,你表现不好,我拿你一个橙子。那时候橙子比苹果贵,我记得这个孩子最后只赔给我三个橙子,而我却赔给他几十个苹果!”张兴华说。

“苹果合同”慢慢改变了一个孩子,曾经的差生,逐渐走上正轨。“几个苹果花不了我多少钱,却能帮他们一把,值!”

幽默风趣的张兴华惯于以身作则。“我常对学生说,你们能坚持写日记、练好字、背古文,我就奖励你们。”有时候是更高的评价,有时候是崭新的文具,言出必行,知行合一,这是张兴华40年来身体力行教会学生的重要一课。

是浪花也是潮水

去年学校转为线上教学期间,张兴华在教室上网课,开始了“一个人的课堂”。

有同事将他上课的视频发到了网上。屏幕里,张兴华大声朗诵着诗词,镜头拉远,讲台下却空空荡荡,一时间,无数网友被张老师的这节课感动。

“我这人能力有限,不能担当大任,只能把本职工作干好,努力做一名好老师。”张兴华低调谦逊,但他桌上一摞高过一摞的资料、散落着的教案手稿却在无声地诉说着他每节课背后的付出。

新学期,张兴华用一个“聪”字,给同学们上了生动的一课。“古人说,读书有三到,谓心到、眼到、口到。心不在此,则眼不看仔细,心眼既不专一,却只漫浪诵读,决不能记,记亦不能久也。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我就想到用一个字阐释这个道理。”张兴华说。

张兴华的教育方式总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一个个孩子。

黄集实验小学校长张猛,既是张兴华的同事,也是他的学生,“如今,张老师仍然给予我很多的指导,对我们来说,张老师是前辈、导师,还是朋友。”

《观潮》这篇课文的结尾写道:“霎时,潮头奔腾西去,可是余波还在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过了好久,钱塘江才恢复了平静。看看堤下,江水已经涨了两丈来高了。”

即将退休,为了给自己40年的教学生涯画个句号,也给年轻教师留下教学案例参考,张兴华手写了8万字的教学回忆录,记录了自己工作以来的经验和方法。

张兴华是“一朵浪花”,他用自己的教育推动着“后浪”,在他的影响下,无数朵浪花仍然继续翻涌,变成浩浩荡荡的大潮,奔涌向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