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不破不立”姚小立

2023-09-1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9-1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姚小立指着墙上的锦旗骄傲地说:“刘圩学校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现在家长们都给我们送锦旗了。”
“改变一点点,就会一点点改变。”姚小立把这句话写在教学楼上,让每一位老师进门就能看到。本报记者 李宁 摄

本报记者 李宁

9月,硕果挂满枝头的时节,睢宁县刘圩学校校长姚小立摘下一颗沉甸甸的“果实”。

由省教育厅、省总工会联合主办的“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遴选推荐活动结果揭晓,姚小立成功当选!

9月5日,站上领奖台,从省教育厅厅长、党组书记、省委教育工委书记江涌手中接过“2023江苏教师年度人物”奖状,姚小立心潮澎湃——

他在24年教育生涯中始终践行踏上三尺讲台时许下的诺言——“用教育给偏远乡村孩子一个更好的未来”。

他在睢宁县刘圩学校接过一个“烂摊子”,吃住在学校,带着教师们一点点改变,换来学校点点滴滴的变化。

“扎根乡村,努力改变乡村薄弱学校的面貌,用教育为农村孩子的未来点一盏灯”,这是姚小立的信念,也是他执教的初心。

让我们把时光回溯,看看曾经的刘圩学校和姚小立夙兴夜寐的故事。

“午后阳光正烈,学校菜市场一般的大门与临街的喧嚷,令人窒息;走进校园,屋舍老旧,蔓草荒烟;了解校情,陡然心凉。”姚小立在自己的一篇笔记里,记录着2021年8月19日到刘圩学校报到时的一幕:教师平均年龄接近53岁,年轻骨干教师严重匮乏,结构性缺编严重;教学质量全县倒数第一,周围群众极不满意,纷纷将孩子转到城里就读;一些年轻教师纷纷调到县城任教。

这天晚上,姚小立彻夜未眠。

不破不立,不止不行。第二天,他就将铺盖卷搬到了学校。“20日开始一直到23日,每天上午8:30开始晚上8:00结束,整整4天的教干会,我一直在听,教干们在谈。”通过倾听,姚小立充分了解学校存在的问题,也在寻找解决问题的路径,更重要的是,每一位教干在讲述和思考中明确了自己责任和目标。

从唤醒老师们的教育初心开始,姚小立在来到学校的第一个教师节,组织学生们给老师送花,邀请优秀学子返校给老师送祝福,让全体教师过了一个“只有鲜花,没有奖励;只有感恩,没有表彰”的教师节。

“改变一点点,就会一点点改变。”这既是期待,也是必然,姚小立把这句话写在教学楼上,让每一位老师进门就能看到。

“原本老大难的绩效工资问题顺利解决,让大部分老师感受到公平公正;为全体教师过集体生日,组织丰富多彩的团建活动,暖人心、聚人气,增强团队凝聚力;组织观看红色影片,振人心、鼓壮志,激发教职工奋斗拼搏精神;关心教工生活,慰问病困职工,增强教师的归属感。”姚小立说,一系列举措的实施,老师们感受到了尊重与信任、公平与公正,刘圩学校人心暖了,心气顺了,老师们由开始的“要我干”转变为“我要干”。

行走在校园红楼绿树之间,姚小立讲述了一个个让自己感动的小故事——

赵士坤,接近退休年龄的老教师,以校为家,把大量的时间都用在了学生身上,每次看到他,无论是在教室、办公室,还是在校园的其他地方,身边都围满了学生,毫不夸张地说,他不是在辅导学生就是在辅导学生的路上。

数学老师李萍,每天坚持和班主任一起早入班,对学生进行一对一辅导。她和临近退休的杨再民老师一起,硬是凭着苦干实干加巧干,把那些六年级考试成绩还是个位数的学生,提高到了及格,提高到了优秀甚至满分。

原副校长丁泽,患有脑梗和严重的糖尿病,2021年新学期主动坚持带主课,2022年寒假前一周血糖突然升高,医生建议住院治疗,但临近考试,他却说“要不我坚持到考完试吧”……

“他们需要的更多的是一种肯定,一种认可,一种对教师这一崇高职业的尊重!”姚小立坚定地认为,“老师的内驱力和价值感一旦被激活,所有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唤醒了教育初心,落实了“师生为大 课堂第一”的理念,点燃了老师们的激情,刘圩学校这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正在一点点改变,从2022年开始,教育教学质量实现了历史性的突破。

2022年,七年级期末考试成绩从入学时全县倒数第一,跃入了同类学校前五;2022年中考成绩跻身全县公办和民办初中前十,成为全县唯一一个进入前十的农村学校……

“2023年,我们继续在进步,中考成绩已经超过一些城区中学,今年考上睢宁高级中学的有7人,考上睢宁县第一中学的有9人,其中黄新皓同学入学考试排名全县第一。”在校园西侧的昭义书院“圩”书房,姚小立指着墙上的锦旗骄傲地说:“刘圩学校再也不是以前的样子了,现在家长们都给我们送锦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