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真心服务换群众安心顺心
本报记者 王海春
近年来,新沂市时集镇把信访工作融入和美乡村建设,紧紧围绕“控增量、减存量、提质量、防风险”总体思路。牢牢抓住“事要解决”这个根本,纵深推进“治理重复信访、化解信访积案”和“信访突出问题攻坚化解年”行动,有效化解重点矛盾和突出问题,信访秩序持续好转,近三年来越级上访实现“零登记”,2022年,全镇信访问题总量比前一年下降51%。
时集镇过去是个农业大镇,也是信访问题较为突出的镇,该镇信访秩序的持续好转,和一个老黄牛式的信访干部——时集镇信访办主任房树生的努力分不开。
房树生今年51岁,2007年从部队转业,2011年调到时集镇从事信访工作。刚到时集时,家人听说他干信访就劝他不要干,说这种工作吃力不讨好。
“只要心里装着群众,就不知难、不怕难、不畏难,真正帮助老百姓解决他们的操心事、烦心事、揪心事,就会在平凡的岗位上创造出不平凡的业绩。”房树生说。
时集镇信访办工作人员朱保安告诉记者,房树生始终把信访群众装在心中,设身处地为群众着想,经常到基层下访调研实际情况,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单位及相关人员,促成问题的化解。
西洪村村民王其儒,1996年因种种原因,自家的3.4亩土地被当时的村干部分给了别的农户种植,多年一直不断要求要回土地,可是由于年代太久,原来的村干部换了,接任村干部也不知道具体情况,问题得不到解决。
房树生带领信访办工作人员多次登门倾听信访人的信访事项及诉求,找到相关村干部及种植土地的农户了解当时的情况,认为王其儒的信访诉求基本合理,多次与西洪村党支部书记协商,最终事情圆满解决。房树生说:“如果群众反映的合理诉求能妥善解决,我就是受再多的委屈、吃再多的苦都值得。”
信访工作者办的是难办的事。房树生要求接访人员,要摆正位置、端正态度,对不同年龄信访人,要有相应的接访方法,特别是对待老年信访人,不仅要了解信访人的诉求,还要了解信访人家庭情况,要像对待长辈一样多微笑、多倾听、多关怀,对待行动不便的老年信访人,要做到进出门搀扶、保证安全、避免争论。
2017年,80岁的马厂村村民沈云香多次到该镇信访办反映和邻居几十年前的纠纷。经调查了解,当时两家矛盾系宅基地界线纠纷,后来村级规划两家建房已经不在一起,宅基地界线纠纷已经解决。房树生知道此事后,多次到户认真调查沈云香的信访事项及家庭状况,发现沈云香老伴已过世,虽然有几个儿女,但不能经常陪伴老人,邻居也很少有人愿意与他交往。沈云香经常来镇信访办就是为了找人说说话。
后来几年中,沈云香与工作人员就像朋友一样聊聊天之后就开心地回家了,再也没有提起过信访事项。
维护群众合法权益,解决信访突出问题,是信访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房树生说:“只有和群众‘零距离’,把心贴近人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群众来信当家书,把来访群众当家人,把群众事情当家事,及时解决群众通过信访渠道反映的合理合法诉求,既解决实际利益问题,又化解好群众思想上的疙瘩、情绪上的对立,自然能够被群众认可,所有的成绩都是真心对待群众的‘副产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