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链主”延“链条”
|
本报记者 李宁 刘作霖
7月18日,位于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汇能智能电气项目,一条生产线已经组装完成,工人们正在生产线上进行产品试生产。
“该项目投资额3亿元,重点布局华北、华东、华中地区智能电网、轨道交通和重大产业项目市场。首期具备年产2000台智能配电柜以及1万台智能配电箱产能,明年初全面竣工投产后,可实现年产智能配电柜1万台以及智能配电箱3万台产能,年产值约5亿元。”徐州汇能智能电气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石荣银介绍说。
汇能智能电气项目将进一步助力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智能制造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坚持以产业革新升级做好空港园区,加快构建独具特色的空港现代产业体系,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材三大主导产业,强“链主”延“链条”推动产业集群发展。
强链补链延链 产业集群不断壮大
划片、焊接、叠层、层压、EL测试、装框、装接线盒、清洗……7月20日,在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睢宁太一光能光伏组件项目生产线的精密仪器前,工人们正有条不紊进行光能光伏组件的生产组装。
从去年12月9日在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开工,太一光能光伏组件项目经过半年奋战,6月25日开始试生产。
“‘太一光能组件和电池项目’总投资55亿元,由太一光伏科技(常州)有限公司投资建设,分为2GW光伏组件、5GW TOPCon光伏电池、5GW异质结电池三个生产区域。”太一光能行政部经理汪思强介绍说,其中2GW光伏组件项目已经开始试生产,总面积约11万平方米的5GW TOPCon光伏电池生产车间厂房主体已经完工,计划9月份完成设备安装。太一光能组件和电池项目的落户,完善了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光伏电池组件企业配套,形成完整光伏全产业链的重大一步,通过延链、补链,助力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及徐州光伏产业发展驶入快车道。
为进一步完善空港经济开发区非公企业间的原材料、生产、销售等上下游生产重要环节的配套,促进产业链条形成,不断固链、稳链、强链。今年以来,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联合双沟镇统战科,围绕三大主导产业开展走访,充分利用各板块主导产业聚集、专业市场、商会资源等优势,深入园区企业,开展企业上下游产业链调研,详细了解企业产品特点、产销方式、行业前景等多方面情况,合理分析整合不同企业的产品资源优势,对主导产业存在的短板以主要产品为链条,为上下游企业牵线搭桥,紧紧围绕各板块强链补链延链、转型升级开展对接服务,积极促进非公经济产业链形成及完善。
科技赋能 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落户空港园区这两年多的时间,一直受到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的大力支持,在企业融资、人员招聘等方面都给我们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今年我们实施了技改项目,经过固晶、焊线、封胶、测试、包装等工艺对原生产线进行升级改造,改造完成后年封装芯片10亿只。”江苏丰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和江苏丰源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样,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今年上半年共实施智能化数字化技改项目13个,包括盛捷半导体、友立新材料、吉芯微、丰源电子、富港半导体、吉赛飞、隆钦光电、江苏巨电等,总投资30.75亿元,年度投资6.95亿元。13家企业按照序时计划,正在进行建设或者设备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通过搭建产学研对接平台、融资平台,帮助企业争取专项资金,不断通过工艺提升、科技赋能助力企业转型升级。
做优服务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企业招工方面还有哪些需要?”7月17日上午,在汇能智能电气项目现场,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招商服务中心副主任陈建君正向公司副总经理石荣银了解需求。作为专职服务该项目的“保姆”,陈建君每天都要到企业了解项目在推进中遇到的难题,及时协助帮助解决。
“在空港,我们感受到快上项目、大抓产业的强劲脉搏和干事创业的激情以及优质的服务,目前企业主要生产设备全部进场,正在调试准备进行试生产。企业以生产、研发及销售功能性陶瓷材料、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等半导体功能材料为主,产品主要应用于平板显示及触控行业、新型薄膜太阳能电池、信息存储等行业。达产后可年产650吨ITO陶瓷靶材、3000吨金属靶材,实现年销售收入25亿元。”江苏东玖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刘洪强说。
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他们围绕新能源新材料、智能制造、航空航材三大主导产业,制定招商引资“全景图”“线路图”,不断强链补链延链;坚定不移推进项目建设,支持企业高质量发展,做到项目落户“零障碍”,成立项目建设工作专班,配备了包挂领导和包挂专员,负责协调解决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困难;当好金牌“店小二”,主动对接服务,为项目开辟绿色通道,促进项目高效有序推进;针对企业反馈诉求,第一时间进行回应,做到政企沟通“零距离”、解决问题“零停滞”,切实当好企业发展的坚强后盾。截至目前,徐州空港经济开发区现有工业企业82家,其中航空航材产业企业10家、半导体企业21家、智能制造产业企业22家、新能源新材料产业企业13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