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历史建筑讲着睢宁故事
|
||
|
||
|
||
|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张义
睢宁乡间的百年老宅是啥样?
7月19日上午,在蒙蒙细雨中,当岚山镇丁山村村民谢礼财、谢礼安兄弟俩推开那扇吱吱呀呀的木板门时,一座约有150年历史的老宅呈现在眼前:这是一座单层硬山顶石头房建筑,锅屋已经被扒掉,尚存北面和东面两间屋,地面凹凸不平,整个宅院均由石墙围合而成。
对50多岁的谢礼安来说,这座已经十多年无人居住的宅院留存着他少年时祖孙三代相依为命的回忆。而对2000多名在外务工的丁山村村民而言,老宅、老井、水塔,则是“老家”的代名词。
留存着记忆,记录着乡愁,呈现着特色风貌,丰富着历史底蕴,睢宁的历史建筑会“说话”,讲述着独具特色的睢宁故事。
经过睢宁县住建局聘请专家普查后,在睢宁县,像丁山村百年老宅这样的历史建筑已有14处经县政府公布并挂牌。每一处历史建筑都记录着城乡的历史变迁,寄托着浓浓的乡愁。
立足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加强城乡建设中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这一要求,睢宁县对历史建筑坚持保护和发展并重,通过历史环境要素保护、基础设施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改善等,在乡村建设过程中进一步推动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石头民居延续乡土记忆
盛夏时节,走进中国传统村落姚集镇黄山前村,山南侧一座座石头房子格外引人注目。
采用黄山原生石头建造而成的石头房,整体呈青灰色,质朴简约,青瓦盖顶,呈现出特有的传统民居建筑风貌,历经百年屹立不倒。
在睢宁县14处历史建筑中,依山而建的传统民居占有5席,呈现山、水、村相融合的空间格局,独具魅力。
黄山前村石头房、丁山村丁前传统民居建筑组群、风虎山石头房建筑群、峰山村李宅、龙山村民居建筑群这5处传统民居都与睢宁的山地相关,均是利用当地山体开采下来的石材通过特殊建筑工艺砌筑而成。
黄山前村石头房背倚千亩林场,村前的故黄河蜿蜒曲折向东流淌,黄山前村党总支书记陈辉强谈到几处石头房的时候有掩盖不住的自豪:“这是我们最大的财富!”
老一辈的黄山前村人在山下盖了新房后,逐渐从依山而建的石头房中搬出,这给陈辉强带来了新的思考:“黄山前村的这些石头房,每座都有100多年的历史,见证了几代黄山前村村民的成长。如何让空置的石头房与绿水青山相映成趣吸引游客光临呢?”
2018年,在上级政府的支持下,黄山前村启动保留村改造和公共空间治理,山上闲置的石头房被改造成了民宿。室外,修缮房屋、庭院、围墙、道路,添加花草树木;室内,重新装修,并根据房屋特点,设置划分客厅、卧室、卫生间。
“民宿由村里和农户联营,老房子焕发新魅力,村集体和村民也能增加收入。”陈辉强清楚地记得修缮过程中,村里老人们对石头房的眷恋不舍和殷殷叮嘱。
青山依旧,松涛阵阵。历经百年风雨,在睢宁,一处处传统村落,一座座石头建筑,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正悄然蜕变焕发新姿。
水系建筑讲述奋斗历程
睢宁取义“睢水安宁”,依水而生、因水而兴、缘水而美。
睢宁县两批历史建筑中与水有关联的达到8处:丁山水塔、丁山老井、邢圩村石拱桥、凌北电灌站、凌南电灌站、沙庄村电灌站、官山闸和蛟龙村花山石桥。
一座座与水有关联的历史建筑不仅镌刻在乡亲们的心中,饱含着浓浓的乡愁,也记录着睢宁城乡面貌的巨大变化。
站在丁山老井旁边,谢礼安笑着说:“30多年前我结婚时,就是到这口井挑水办酒席的。”这口涓涓流淌的丁山老井供养了周围六七十户人家吃水,一直到2005年才弃用,加盖了井圈和井盖。
丁山村地处山地,村里的三四口老井难以为继,为解决村民吃水难题,1979年由村集体建设丁山水塔。水塔高13.6米,直径约6米,保障了丁前片460户村民饮水。“从水塔铺设出的水管通到家里时,村民笑得合不拢嘴,能吃上‘自来水’当时在全县也绝无仅有。”说起水塔的故事,谢礼安颇为自豪。
水边的历史建筑,每一个都有故事——
官山闸位于县城南端的官山镇辖区内,修建于1966年,是当时官山镇重要的水利灌溉设施。站在闸边仔细观察,其建筑主体上雕刻的“鼓足干劲 力争上游”8个大字赫然可见,下方的石板雕刻画也详实记录着当时睢宁劳动人民努力生活、提高产量的生活场景。
蛟龙村花山石桥位于睢宁县姚集镇蛟龙村,于1965年修建,桥长15米、宽4米、高6米,由花岗岩砌筑而成。桥身为双拱券形式,桥面平坦,至今仍承担出入蛟龙村的重要交通职能。
同样是桥,总跨度约12米、桥面总长约15米的岚山镇邢圩村石桥从抗日战争时期一直使用到现在,刚刚完成历史使命。“我十几岁每天到高集上下学都要经过这座石桥,几十年没变过样子。”站在石桥上,60多岁的邢圩村退休干部回忆着青葱岁月。随着村民搬迁、主干道重修,完成了历史使命的这座三拱券形式石桥仍守候在邢圩农民新村东侧,与静静流淌的田河一起讲述着奋斗的故事。
在睢宁,各乡镇建设的电灌站也是城乡变迁的见证者。凌城人魏青至今对凌南电灌站记忆犹新,“小时候跟大人进城,长大了出去上学,都要在旁边坐车,现在每次看到那座六角楼,就感觉回到家了。”612省道旁边六角楼建筑风格的凌南电灌站,寄托着魏青对少年时代的回忆和对父母的思念。
富有生命力的水系不断滋养着睢宁,睢宁人民也凭借自己的智慧来反馈自然,历史建筑的存在见证着人民生活的巨大变化,记录万千群众的奋斗经历。
缫丝厂房见证工业发展
与故黄河房湾湿地公园仅一河之隔,掩映在一棵棵高大杨树之中的黄河缫丝厂废弃已久,走进车间,一排排落满灰尘的缫丝机仿佛在述说着“乡镇企业”曾经的辉煌。
在睢宁县两批共14处得到认定的历史建筑中,黄河缫丝厂是唯一的工业建筑。其厂房建筑采用砖砌墙体与木构屋架结合的做法,形成六跨连续屋面组合的大体量厂房,目前两栋大跨厂房建筑仍保持完整。
黄河缫丝厂于1992年4月由姚集乡筹建,整个厂区占地27亩,高峰时用工曾超300人。1994年生产的白厂丝达到省优、市优标准,1995年生产的4A级白厂丝达到国际标准,创汇260万元。遗憾的是,随着姚集桑蚕资源的枯竭和市场环境的变化,黄河缫丝厂很快就走向消亡。
作为当时姚集乡最大的企业,黄河缫丝厂的建立、发展和落幕,不仅在睢宁乡镇企业发展史和地方工业发展史上留下了重要一笔,在睢宁缫丝业发展史上也占有一席之地,其遗留的建筑群也具有突出的历史价值。
目前,姚集镇正在根据省、市下发的《关于高质量建设黄河故道生态富民廊道的意见》,结合姚集特色农文旅产业发展格局,研究对黄河缫丝厂旧址的开发利用。假以时日,这处尘封的历史建筑必将焕发出新的活力。
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睢宁县住建局在历史建筑的保护与传承中秉持“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让历史文脉永续传承”的理念,正在将历史建筑的发展融于城乡建设的全过程中,通过对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让睢宁大地处处见历史、处处彰显文化,在城乡建设中彰显城市精神和乡村文明,让历史文化遗产成为百姓生活喜闻乐见的生活元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