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发展特色农业壮大集体经济

2023-07-21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7-21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林雪

“徐州人最喜欢吃羊肉,伏羊节到了,本地的小山羊基本上是供不应求。”7月20日,记者在邳州市邢楼镇东庄村养殖场里见到了村党支部书记李伟,看着羊圈里300多头不同品种的山羊,他如数家珍。

“这个羊两年大约能产仔5次,每次能产仔1—3只,养大后每只能赚八九百元。”李伟说,目前羊圈内有200只母羊,品种有波尔山羊、小尾寒羊、黑头山羊、本地山羊等,村组干部参与饲养管理工作,利用村里集体规模种植水稻产生的稻草、村里自营的稻米加工厂产生的米糠,混合大蒜皮等饲料进行养殖,大大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

如今欣欣向荣的东庄村,从前却是省级经济薄弱村。2002年退伍后一直在外做生意的李伟,了解家乡的情况后,毅然回到村里,2016年成为村党支部书记。

要想改变村庄面貌,土地增产增效是关键。2018年,李伟带领东庄村针对部分地势低洼、水体较多的实际情况,决定开展土地规模经营。为此,村党支部多次召开协商议事会议,面对面听取党员群众意见建议,详细了解村民对村集体发展看法、土地流转意愿等情况。村组干部挨家挨户做好宣传,详细讲解土地流转政策,为群众算清效益账,打消顾虑。按照市场化运营模式,由李伟牵头,东庄村成立了村级农业公司,流转了村里1850亩土地从事规模化经营。

有了土地,怎么种?村里又多方筹集资金近百万元,先后购置了拖拉机、收割机、旋耕机等。同时,建成了960平方米的存粮仓库、200平方米的农业公司办公用房,流转的土地通过机械化、规模化种植,降低了耕种成本、提高了劳动效率、增加了粮食产量,为农民外出打工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收入进一步增加。

“家中有5亩地,流转到村里后,连续3年拿到了分红,每年收入比原来多好几万块钱。”村民李修才告诉记者。

规模经营让村民的口袋越来越鼓,生活蒸蒸日上,村民们比以前更有干劲了。

经过一系列的举措,东庄村有了大变化,身为村支部书记的李伟并没有停下脚步。

东庄村在土地规模经营的基础上,大胆探索,创新村集体经济发展路径,以“调结构、转方式、促增收”为发展目标,积极推进“稻鸭共作”生态种养模式,建设950亩稻鸭共作基地,使得原本只用来种植水稻的土地,变成了高效利用的宝地。稻田里的鸭子肉质健康美味,受到消费者的欢迎,仅销售鸭蛋每天就能额外增收3000元。

除稻鸭共作外,东庄村还探索实施了稻虾、稻鱼等水稻共作种植模式,其中稻虾(鱼)共作面积450亩,绿色无公害稻米种植面积900亩,过去的稻田地,实现了“一地多用、一举多得、一季多收”,打响了东庄村优质生态稻米金字招牌。

火车跑得快,还要车头带。在村支部书记李伟的带领下,东庄村推进传统农业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土地增值效益明显,实现村民与村集体的双赢,集体增收切实带动了村民致富。

东庄村连续3年夺得全镇综合考核一等奖,李伟个人也连续3年被评为徐州市“五星村支部书记”。现在,李伟对未来东庄村的发展之路有了更多憧憬,“只有不断壮大村集体经济,村民的生活才能逐渐改善,人居环境也才能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