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让更多名优教师脱颖而出

2023-05-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3-05-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市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双百”论坛召开。
卓越教师培训班开班。
徐州中学是市政府近年来全力打造的一所高品质高中,用务实的教育科研培养“四有”好老师。

本报记者 樊海涛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

为完善教育人才培养机制,走好人才自主培养之路,近年来,我市不断深化教育改革,以新发展理念抓紧抓好教育人才工作,以开放包容的态度、心怀“国之大者”的胸襟,建立多层次全覆盖的育才体系、多渠道立体式的引才体系以及多举措全方位的留才体系,大力培养引进各类优秀教师人才,全市教育人才队伍持续强化,为徐州建设教育强市、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人才保障。

育才有方:使人才有奔头、活力足

5月11日,市教师发展学院举办2022年入职教师“职初教育·初登杏坛”亮相展示课活动。西苑中学新教师周珊珊代表该校参加了亮相课。2022年5月,市教育局直属学校面向校园和社会公开招聘教师,周珊珊顺利通过笔试、面试被录取。此次亮相课,她重视情境创设,举一反三,灵活多变的教学设计让师生们耳目一新,获得好评。

“针对全市在编教师短缺问题,我市大力优化师资配置。”市教育局人事处负责人介绍,近年来,针对基础教育生源持续增加的趋势,我市在建学校的同时,招补在编教师。2017年以来招聘在编教师24779人,极大缓解了教育资源短缺。2022年,全市招补在编教师4963人,人数全省第一。“十四五”期间,我市将招补中小学教师达2.9万人。

年轻教师的增加,提高了教师的整体学历水平。至2022年底,我市小学教师本科率89.05%、初中教师本科率96.3%、普通高中教师研究生率16.81%,分别比2017年提高18.8、8.6、5.9个百分点。

教师是立教之本、兴教之源。我市大刀阔斧推进教育改革,努力培养打造一支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教师队伍。为做到教师资源取长补短、相互融通,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均衡配置,2022年,公办义务教育学校在编在岗教师共交流5140人。

八里小学语文老师陈薇薇2021年9月到大马路小学进行教师轮岗交流,大马路小学为她专门安排“帮带”教师,结成帮带关系。“在新学校从班级文化建设到教学专业等方面,都有全新的感受和收获。待轮岗交流结束后,我要把学习到的新理念、新方法带回去,让那里的孩子们也享受到优质的教育资源。”陈薇薇说。

早在2015年,我市便开展义务教育阶段中小学教师轮岗交流。轮岗交流不仅均衡教育资源、提升教学水平,还直接与教师奖励、晋升机制挂钩,直接激发了各校教师队伍活力。“让优秀教师、骨干教师在不同学校之间交流轮岗,有效带动了教师的专业成长,还能缓解‘择校热’的现象。”市区一学校负责人认为。

为帮助年轻教师发展,我市还成立徐州教师发展学院,线上线下开展各级各类职后培训,搭建了教师职后成长“立交桥”。推进“彭城好老师”培养工程,2022年实施国家级、省、市级培训项目178项,组织青年骨干教师、卓越教师、名师工作室主持人等专项研修,轮训6万人次;2人获“江苏教师年度人物”称号,4人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对象,19人入选省教学名师,30人晋升教授级高级教师;推荐27名优秀教师参加省第六期“333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评选,入选14人,数量均居全省前列。

当前,我市职业教育进入转型发展的快速期,为增强技能人才培养成效,牵头淮海经济区十市举办“淮海职教杯”创业大赛。实施中职“教师、教材、教法”“三教”改革计划,遴选12个教学创新团队,2022年在省教学大赛中获一等奖6项,居全省前列。

为了从源头上改变干部队伍老龄化、业务校长缺乏、年轻干部占比不足等问题,我市启动实施市教育系统优秀年轻干部“双百”计划,自2020年起,用3年时间选拔培养100名初中和100名高中优秀年轻干部,为徐州教育提供坚强有力的人才保证。

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今年2月18日,徐州市中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后备人选“一百工程”专题研训班开班。通过公开推荐、选拔考试和综合考察等程序,选拔出179名优秀的中学党组织书记、校长后备人选,进行为期两年的系统培养,为实现教育高质量发展和领导体制改革提供充足的人才保障。

引才有道:把人才找得准、引得进

2022年6月,我市组织17所直属学校制作宣传片,积极对接国内各大师范类院校,采取线上与线下相结合的方式,着力吸引优秀人才来徐任教,吸引来自河南、山东、陕西等多个省份的6000余名应届毕业生报考。

最终,经过笔试、面试、考察等多个环节,共签约122人,其中不乏伦敦大学、香港中文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等国内外知名高校优秀毕业生。

多年来,我市将“强化师资建设”作为重点工程常抓不懈,积极改革教师招聘办法、提高招聘质量。针对徐州教师力量薄弱、临时代课教师数量多的现状,我市创新教师招聘形式,成立教师招聘工作领导小组及专家团队,赴985、211重点师范院校开展宣讲招聘,新招聘大批素质优秀、视野开阔的教师,补充到我市教师队伍中。

结合《徐州市2023年市直事业单位高层次人才目录》与我市教育发展需要,4月7日,我市教育部门在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网站、市教育局网站同时发布《徐州市教育局直属学校2023年公开招聘高层次人才公告》,面向社会公开招聘71名高层次人才。

为充实我市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和短缺专业人才队伍,优化人才队伍结构,近年我市拓宽人才引进渠道,契合教育发展需求,面向全国公开招引教育系统高层次人才。2022年,共引进正高级教师、学科带头人等高层次人才5人。

“多亏了徐州有这么好的人才服务政策,让孩子能够就近就读优质学校,解决了我们从重庆来到徐州工作的后顾之忧,真是太贴心了。”日前,从高校引进的省级技术带头人王教授开心地将孩子入学的消息与同事分享。

为推动解决人才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进一步加强对人才的服务关怀,持续优化人才工作生活环境,市教育局主动与市人才办对接,细化工作举措,开通了高层次人才子女教育服务“绿色通道”。

据悉,市教育行政部门深化“555”人才工程,创新人才引进机制。加强高层次教育人才的培育及使用,修订《徐州市教育人才引进实施办法》,切实增强人才引进的针对性和有效性。鼓励在外优秀徐州籍人才返乡创业,在住房、医疗、子女入学等方面加强政策支持。

同时,我市对引进高层次人才、急需紧缺人才,科学设置资历、年限等条件,建立职称评审绿色通道。

留才有为:让人才留得住、有归属

环境如水,人才如鱼,海阔方可任鱼跃。我市教育行政部门坚持把最高礼遇给予人才,努力营造一流人才环境和生态,打造舒畅、舒适、舒心的“留心工程”。

“事业兴衰,唯在用人;用人之要,重在导向。”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我们鲜明树立重实干、重实绩的用人导向。

深化教师评价改革,充分发挥主导作用,努力培养、引进、用好人才,扭转“唯名校”“唯学历”等用人现象,把教书育人的投入与成效作为教师评价的重中之重。在职务晋升、工作考评中把师德师风、教育教学和人才培养情况作为评价的重要内容。

改革职称评聘办法,降低论文在量化评分中的占比,提升教学实绩占比,建立以品德和能力为导向、以岗位需求为目标的人才使用机制;完善人才吸收储备、成长支持机制,注重课堂教学效果和教育教学实绩,健全人才动态评价机制,推动各类人才为徐州教育发展人尽其才、各展其能,打造师德师能双过硬的人才队伍。

杜厚娴是新沂市草桥镇周嘴中心小学数学教师,扎根乡村教育25年。在她的数学课堂上,总能找寻到和乡村相关的数学元素,大大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热情。得益于教师评价及职称评聘的深化改革,2018年她被评为省特级教师,2021年入选“苏教名家”培养对象,并组建了杜厚娴乡村小学数学名师工作室,以教、研、学一体化带动更多乡村教师共同发展。

多年来,我市把教师队伍建设作为教育投入的重点,制定《“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褒奖实施办法》等政策,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教师平均工资收入不低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收入水平,维护教师权益,提升教师待遇,加大对名优骨干教师、班主任、乡村教师等倾斜性激励,为引导教师安心从教、潜心育人进行全方位保障护航。

同时,加大对教师的激励力度。出台徐州市师德师风建设工作方案,编印《师德师风手册》,持续开展“彭城恩师”评选,遴选“四有”好教师市级重点培育团队。落实“双百”三年培养方案,重点突出能力培养和实践锻炼。持续开展“三名三师”培养工程、学科首席教师培养工程、“徐州市优秀女教师”“最美乡村教师”评选等,参照公务员同步发放教师绩效考核奖。

2022年,全市共认定“初心·坚守”最美乡村教师305人、“彭城恩师”200人、优秀女教师300人。教师节期间,84家教育系统先进单位、602名优秀教育工作者、优秀班主任等受到表彰,进一步营造尊师重教氛围。

机制创新:让更多名优教师不断涌现

2023年,市教育局将培养高素质教师队伍列入全年工作要点,要求各地落实师德“第一标准”,加强教师褒奖激励,壮大名优骨干教师队伍。

据介绍,我市将稳步推进中小学校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改革,提高“一百工程”“双百计划”培养质量,打造校干“蓄水池”。

与此同时,推进实施“彭城好老师”培养工程,建设高质量教师人才队伍。

把全面提高教师思想政治素质和师德师风水平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推行师德师风专项档案,优化师德师风评价体系,规范教师言行举止。

继续开展“彭城恩师”评选,发挥“好老师”示范作用。加强教师法治教育,严把教师准入和资格核验关,坚决杜绝有“从业禁止”情形的人员进入教师队伍。

制定出台尊师重教政策,保障教师工资收入,落实教师待遇,加强教师表彰,维护教师依法执教、依法履职的职业权利。清理规范涉及学校和教师的检查、考核、评比,精简会议文件,为校长教师减压减负,保障他们将更多精力向教育教学集中。

进一步优化教师结构,重点保障高中特别是紧缺学科师资,高质量完成4800名教师补充任务。紧密结合生源变化趋势,在小学储备初中教师,在初中储备高中教师,为下一步优化师资配置打好“提前量”。提前谋划、尽早启动2024年教师招聘,大力开展校园招聘,持续加强基础教育高层次人才引进,吸引全国优秀人才来徐任教。

完善教师培训体系,持续开展教师全员培训,围绕新课标新课改、“三大工程”“七大行动”等实施精准培训,建好教师学习发展共同体,提高校长课程领导力和教师综合素养。

针对近年来大批招补新教师、特别是非师范类专业毕业的新教师增多的实际情况,落实好新教师岗前培训和跟岗学习制度。提高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后备、“三师工程”等培育质量,促进名优教师脱颖而出。进一步修订教师职称评价意见,形成“以教育教学实绩论英雄”的鲜明导向,促进高素质教师队伍的发展壮大,以此推进我市现代化教育强市建设,开启全力打造“学在徐州”教育品牌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