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韧性越来越强
|
||
|
本报记者 王正喜
产业规模不断壮大,产业层次不断升级,产业链越拉越长……
近年来,徐州市围绕“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现代农业为支撑,建设淮海经济区经济中心,不断提升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水平。
4月15日,世界最大跨度公铁两用斜拉桥常泰长江大桥迎来关键施工节点,6号主塔正式开展上塔柱施工。现场,施工方中铁大桥局采用全球起吊重量最大塔机XGT15000-600S,吊装起280吨的首节钢塔。
这台由徐工塔机制造的“国之重器”,是与中铁大桥局强强联合共同研发,专门为常泰长江大桥量身定制,为水平臂上回转自升式塔式起重机,额定起重量600吨,相当于同时吊起400辆小汽车,起升高度达400米,起吊幅度61米,将服务于大桥南主塔塔柱施工。这台塔机将在300米以上的高空完成一系列最大吊重超过300吨的钢塔吊装作业。
布局“国之重器”,破局“卡脖子”难题,为塑造经济发展新格局不断谋势、蓄势、聚势,正是徐州近年来建设产业强市、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真实写照。
“徐工徐工,助您成功!”“维维豆奶,欢乐开怀。”今年以来,全市细化落实经济率先整体好转各项措施,全力推进工业生产加快恢复,全市工业经济总体展现较强韧性,呈现稳步回升、实现平稳开局。“343”创新产业集群中,绿色低碳能源、高端纺织、安全应急、集成电路与ICT、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和医药健康6个产业增速均超过两位数。
今年以来,全市消费整体呈现恢复向好态势,居民消费意愿进一步提升。一季度全市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4%,较2022年提升3.9个百分点。数据显示,批零住餐全面回暖,其中,批发和零售业,住宿餐饮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分别增长9.9%、11.9%和12.7%。
徐州正打造汇聚高端资源要素的“强磁场”,形成人才纷至沓来、资本竞相涌入、项目加速集聚的发展景象,更好地发挥区域中心城市龙头作用,引领淮海经济区加速崛起。
“343”创新产业集群引领“产业强市”
2022年9月14日,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并原则同意《徐州市创新产业集群培育提升工作方案》。徐州市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打造区域性科技创新中心,着力培育全市“343”创新产业集群,促进更多科研成果在徐转移转化,强化项目、政策、人才等要素支撑,为创新产业集群培育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徐州市聚焦产业发展有规模、有影响,选取工程机械、绿色低碳能源、新材料三个产业作为优势创新产业集群聚力打造;突出产业发展有潜力、有后劲,选取数字经济、集成电路与ICT、医药健康、安全应急四个产业作为新兴创新产业集群加快培育;围绕产业发展有基础、有特色,选取高端纺织、精品钢材、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三个产业作为特色创新产业集群提档升级。加快培育形成若干国际一流、国内领先、具有徐州特色的创新产业集群,形成产业梯度清晰、竞争优势突出的产业发展体系,为建设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提供强力支撑。
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把关键技术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的强烈诉求,驱动徐州工程机械产业技术革新的速度陡然加快。
超级移动式起重机被认为是工程机械中科技含量最高、研发难度最大的产品之一,徐工机械总工程师、副总裁单增海带领团队200多位专家、100多位高级技师,十年磨一剑,攻克了七大关键核心技术,完全形成了千吨级起重机自主研制的能力。
大国重器产品上,徐工“神州第一挖”700吨矿用挖掘机打破了外资品牌的长期垄断,填补了国内空白,为露天矿山开采提供了高效解决方案;“全球最大矿车”徐工440吨双桥刚性矿车成为全球载重量最大的电传动自卸车;中国最大徐工35吨电传动装载机刷新了国内装载机的工作载荷纪录。以徐工集团为龙头,徐州正在加快打造世界级产业集群,提升“中国工程机械之都”地位。
绿色低碳能源是“蓝海”产业,是我市产业转型发展“弯道超车”的重要抓手。一季度徐工新能源重卡以1001台的累计销量高居行业第一,新能源牵引车、自卸车、搅拌车多点开花。中润新能源(徐州)有限公司、江苏中清先进电池制造有限公司去年进入新增入库列统企业,企业在手订单充足,增势较好。江苏国晟世安新能源有限公司5吉瓦异质结电池一期项目首线500兆瓦设备搬入,专注于生产高品质182毫米异质结电池,我市光伏产业再添新军。
高端纺织行业产值大幅提升,主要得益于新凤鸣江苏新拓新材有限公司一期年产30万吨短纤项目投产,按客户需求定制提供高档高强棉型、水刺、涡流纺、三维中空、彩纤等系列产品,出口印度、印尼和埃及,企业产销率逐渐提高。
徐州安全应急产业处于全国领先地位,形成了集聚效应,发展速度较快。龙头企业徐工消防安全装备有限公司扩大并发展电动化高空作业平台、成套化消防及应急救援装备产业,在手订单充足,企业满产运行。国内产能最大的防水材料和保温材料生产企业东方雨虹徐州卧牛山新型防水材料有限公司防水材料迎来上半年消费旺季,同比增长达两位数。
近年来,徐州市集成电路与ICT产业集聚效应日益凸显,发展质量明显提高。集群骨干企业江苏天宝汽车电子有限公司为比亚迪、上汽大众、宝马、特斯拉等汽车厂商提供驾驶信息、音响娱乐、智能网联等系统产品,今年以来,企业在手订单高于去年同期10%以上。中环领先(徐州)半导体材料有限公司受益于生产产能的释放,生产的半导体级12英寸硅片产量陆续提高,一季度进出口较去年增长400%。
食品及农副产品加工产业集群骨干企业徐州润客食品有限公司迎来春季市场消费旺季,企业产销两旺。徐州凯佳食品有限公司主要肉制品扩大本地品牌效应,企业进一步拓展周边市场,一季度同比增长翻番。
医药健康产业板块持续跟踪11项医药健康年度重大产业项目推进情况。龙头企业江苏恩华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专注于中枢神经药物细分市场,持续发力打响品牌效应。江苏万邦生化医药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重组人胰岛素及类似物、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等重组蛋白药物的研发生产国内领先,一季度医药板块持续稳定增长。
现代服务业重拾“烟火气” 激发“强动力”
商厦林立,门庭若市,华灯璀璨,夜明如昼。最近,徐州各大商圈热闹非凡,人流量大幅增长的背后是徐州消费辐射力的不断提升。
如今,徐州商贸辐射半径由2015年的100公里扩展至目前的150公里,中心商圈外地居民消费占比超过3成。2023年春节期间,徐州中心商圈大型商业综合体的外来消费占比达50%以上,同比提高5个百分点。
徐州,作为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也是区域消费链条上的关键枢纽。近年来,徐州强载体、促转型、优品质,把区位优势、资源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和经济发展优势,全力建设国际消费中心城市,让现代服务业跃升为全市经济发展的“实力派”。
徐州中心商圈已成为省内仅次于南京新街口的第二大城市核心商圈,成为淮海经济区规模最大、档次最高、业态最全、环境最优、活力最强的中央商务区。
与此同时,中心商圈持续优化消费品牌矩阵,大力发展首店首发经济,加快推进全球优质商品和服务集聚,各类旗舰店、体验店、概念店纷纷落地。在满足本地居民美好生活的同时,对周边城市的消费吸引力也持续提升。
泉山杉杉奥特莱斯购物广场、睢宁九顶山动物园汇聚人流,成为消费“新宠”;淮海经济区金融服务中心、徐工金融智能云仓、云龙德基广场建设如火如荼、稳步推进……项目建设的突破,给了徐州打造区域性现代服务业高地“不待扬鞭自奋蹄”的磅礴力量。
作为全国东西、南北经济联系的重要“十字路口”,“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徐州背靠全国最大的制造业集聚区和最大的消费市场长三角,已初步形成面向东部沿海地区的中转中心。
徐州中欧班列是连接徐州与世界的桥梁,是驰骋在“一带一路”上的“钢铁驼队”。搭乘它,徐州企业在国际舞台凸显重要作用。
目前,徐州中欧班列已开通经二连浩特、满洲里、霍尔果斯、阿拉山口、绥芬河5个口岸出入境的中俄、中亚、西亚、中欧等4个主要方向的国际班列通道,可通达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荷兰、比利时、丹麦、捷克、奥地利、哈萨克斯坦、乌兹别克斯坦等欧亚21个国家50多个城市,打造了开行频次高、开行线路优、稳定高效的国际物流通道。
徐州中欧班列的开行,有力服务了徐州外贸经济发展,是徐州辐射淮海经济区,打造区域中心城市、江苏北翼双向开放高地的重要抓手。一季度徐州中欧班列累计开行111列,同比增长10.4%,开行规模、去回比例、贸易质量等各项指标,相较去年均呈上升态势,有力保障了国际供应链安全畅通。
近日,随着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点到点直达班列开行,实现了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运行再提速。4月份以来,随着出口市场持续向好,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班列已连续多周整列开行,今年以来,徐州至连云港海铁联运累计发送货物比去年同期增长近3倍。
“接二连三”叫响徐粮徐肉徐果徐菜品牌
近日,记者来到位于丰县范楼镇金陵村的徐州康汇百年食品有限公司,偌大的厂区,处处弥漫着牛蒡香味,数辆韵达快递货车正在等待装货外运。原料车间内,牛蒡洗净后正被送进密封的锅炉,或是烘烤切片,或是研磨成粉,或是直接压榨提取汁液。牛蒡代餐粉生产线上,不同配方的粉料对应不同包装,正一批批下线。
走进邳州大蒜生产线,蒜味飘香,这是大蒜丰收的味道。江苏黎明食品集团生产线上,工人们穿着食品防护服,正对蒜米进行质量分拣。这个大蒜加工企业,正在由单一的保鲜大蒜等农产品初级加工企业,发展成集农副产品收购加工、冷储保鲜、科技创新、产品研发、复合调味料生产、出口贸易、电子商务、信息物流、境外投资等于一体的农业产业化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
市农业农村局发展规划处处长张伟介绍,徐州是江苏省农业大市,2022年,徐州粮食总产量超百亿斤,连续四年粮食生产超百亿斤。绿色蔬菜产业已在全省率先建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农业全产业链。按照“一群多链、分链发展、聚链成群”推进思路,徐州市以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农产品加工由初级加工向精深加工转变、由粗放加工向绿色加工转变,已初步形成以粮油、肉制品、果蔬、乳制品、酿酒饮料为主,集原料生产、加工制造、物流服务等为一体的全产业链发展体系。“徐粮”“徐肉”“徐果”“徐菜”等产品市场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高,产品溢价能力进一步增强。
辣椒育种是沛县敬安镇特色传统产业,有近50年的发展历史。近年来,敬安镇大力招引辣椒育种产业人才,用科技赋能企业发展,再以龙头企业带动全镇育种产业发展。全镇辣椒育种面积已达1.6万亩,平均亩纯效益1.5万元,每年实现育种生产产值3.2亿元,直接带动镇内近5万农民致富,种植地辐射带动周边3省5市,产销占据全国辣椒育种市场的“半壁江山”。
作为老粮食加工企业,维维股份以国资公司新盛集团控股为契机,集中资源,发挥优势,大力发展粮食初加工主业,推动粮食精深加工,做强绿色食品企业。公司作为大豆精深加工企业,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发挥带头作用,精耕深耕食品饮料主业,利用品牌、技术、渠道、产业链等优势,正在从“豆奶大王”变身“粮食大王”。争取粮食和食品饮料产业产值双双过百亿元,在徐州打造出一个千亿级粮油食品产业集群。
围绕有基础、有特色、有潜力的产业,徐州市正在建设更多载体和平台,以品牌提升市场、以市场稳定规模、以规模促进效益,推动徐州特色农产品风行天下。
聚焦“延链补链”“接二连三”,徐州市实行主导产业“链长”挂帅招商、“链主”以商招商机制,重点招引方便食品、保健食品、天然植物萃取、全程托管生产性服务等项目,集中攻坚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投资体量大、带动能力强的头部企业,培优育强“徐州籼米”“邳州白蒜”“新沂水蜜桃”等区域品牌,制定市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策划运营方案,建立以区域公用品牌为龙头、企业品牌为主体的徐州特色品牌标识体系和运营推广机制。
在沛县经济开发区汉润路西侧、东风路北侧的“汉兴1978”电商产业园,新农菁英助农直播间里,杨绍金等主播正在卖力地推销着沛县的农特优产品。牛蒡酱、沛县冷面、细粉、黄桃罐头……观众们在主播的介绍中纷纷下单。
杨绍金联合创新创业团队打造的“苏创优青”农产品品牌,在果品种植业打造了“桃小桃”“桃相会”“沙河桥农场”等十多个联营品牌,在养殖业孵化培育了“阳小蟹”“洋小蚝”“洪福鱼”等合作品牌。加上 “老沛城” “沛宫” “汉刘邦”等地域品牌,沛县农产品的名头日渐响亮。
在邳州铁富镇姚庄村,两侧排列的银杏树一眼望不到尽头,这里就是远近闻名的“银杏时光隧道”。生态优势带来了产业兴旺,姚庄村一些赋闲在家的劳动力做起了小生意,销售银杏果、豆类、花生等土特产,在家门口实现增收。目前,全村种植银杏树2700多亩,打造“苗、树、叶、果”四位一体的银杏综合生产基地,推动邳州银杏全产业链开发,构建起银杏食品、保健品、生物制药等中高端产业体系。
聚力打造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我市正计划制定出台加快推进农业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市级层面重点建设1个千亿级和4个百亿级五大主导全产业链,县级层面各自培育1至2条特色全产业链,重点发展精深加工业和农业生产性服务业,构建创新能力强、生态底色足、安全可追溯、联农带农紧的“5+N”农业全产业链体系,到“十四五”末五大主导产业全产业链产值超过2000亿元,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产值每年增幅超过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