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优化营商『软环境』 拼出发展『硬实力』

2023-05-20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张一一
2023-05-20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徐州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深入徐工集团生产一线了解企业技术创新点,解答如何进入专利申请快速通道等问题。 通讯员 高刚 摄
徐州质子重离子医院项目质子重离子区封顶。本报记者 孙博宇 摄

本报记者 王春莹 李悦悦

今日之彭城,可谓千帆竞发,百舸争流。经济发展提速、动能提升的背后,徐州究竟有何“秘诀”?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深化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完善产权保护、市场准入、公平竞争、社会信用等市场经济基础制度,优化营商环境”。

全市高质量发展大会指出,要驰而不息转变作风优化环境,深入推进“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持之以恒优化营商环境,增创徐州高质量发展新优势。

水深则鱼悦,城强则贾兴。“营商”二字反复出现,印证了一流的营商环境是支撑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生命线”。

徐州把“营商”落实到“服务”二字上,在改革创新的基础之上,构筑更高层次的新优势。从“速度”“温度”“力度”“深度”四个方面入手,让发展更具韧性灵性、更有活力张力。

拼速度 夯实制度“底座” 释放发展潜能

“在智慧登记系统提交两份材料后,当场能拿到营业执照,真是太方便了!”去年8月15日,淮海经济区首家智慧登记系统在徐州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务服务中心正式上线运行。通过新系统,徐州企业设立登记实现“全天候、零见面、一站式、一键办”,让“秒批秒领”成为现实。

“从2月1日在泉山‘春季招商’活动上签约到正式开业,仅仅用了45天时间,超出我们的预期。”今年3月17日,全球三大便利店之一的罗森连锁便利店于泉山区万科淮海天地六街区首店开业。泉山区行政审批局在第一时间为其完成证照办理,确保企业有求、政府必应。

一直以来,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微观主体减负赋能都是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市场活力的基础。

全国首个市级开办企业“全链通”地方标准、全国首家新建商品房项目不动产登记、全国首次成功开通“全线上政采贷”等20余项首创性举措成功推出;睢宁“最多找一人”集成改革、邳州“拿地即开工”审批新模式、泉山“泉易通”政务服务品牌、云龙“100.5”审批服务模式、徐州经开区“全兜办”服务等县区品牌不断涌现……

凤翱翔于千仞兮,非梧不栖。对于企业和人才来说,哪里营商环境好,资金、项目就流向哪里、落在哪里。

2012年年末,我市工商部门登记私营企业8.57万户,个体户29.48万户。近年来,经营主体数量呈现阶梯式上涨趋势。2022年年末,全市共登记经营主体130.05万户,其中企业28.52万户、个体经营户101.53万户。

在经营主体不断增长的同时,一个个重大产业项目也在徐州落地生“金”。新沂新凤鸣聚酯新材料一体化项目、徐州高新区中润高效光伏电池项目、长城汽车(邳州)核心零部件项目……一个个大项目、好项目的落地,掀起投资热潮。

既能“引凤来栖”,必先“筑巢以待”。全市各级各部门闻令而动、多措并举推进营商环境建设走深走实。

市交通运输局结合工作出台了推行道路运输许可全程电子化、服务重点工程优化涉路许可、推进城乡物流一体化发展等十项2023年优化营商环境举措; 市人社局开发“一网通办”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实现人才服务事项“一网受理、只跑一次、一次办成”,通过减少环节、减少流程,所有补贴资金最快10个工作日就可领取;徐州海关推动全省首票“铁路快速通关”货物搭乘“徐州号”顺利出境,有效简化出境口岸通关手续、提高通关速度……

随着制度“底座”越发夯实,亲商爱商、兴商强商的氛围向着11258平方公里土地的各个角落不断延伸。

梳理时间线可以发现,徐州对于营商环境建设的顶层设计映射出一座城市笃行不怠谋发展的奋进身影。

早在2018年,我市全面启动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定下建成一流营商环境的宏伟目标。2021年,我市又提出了打造全国营商环境样板城市三年行动计划,确定了之后三年营商环境改革时间表和施工图。

如今,营商环境建设工作“同向发力、同频共振”态势已基本形成,优环境、抓项目的发展热潮在这座城市愈发澎湃激荡。徐州“店小二”在培育营商环境软实力的道路上不断探索实践,努力摆脱“地级市思维”,破除外界传统的“苏北印象”。

显温度 厚植亲商基因 做好暖心“店小二”

“产业链规划是否可以落实?”

“园区的基础设施有没有配备齐全?”

“项目建设的人力诉求能满足吗?”

……

“困难的时候,你到不到场、能不能出手帮一把,企业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市工信局相关负责人说,“一个地方的发展——短期靠项目、中期靠政策、长期靠环境,‘店小二’贯穿了始终,时刻不能松懈。”

从项目招引签约到落地转化再到投产达效,“店小二”从始至终都是关键环节,他们关心企业的方式很具体,也很朴素:走到一线去看、去问、去发现问题、去解决困难,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

——统筹落地转化之“要”。

“过高的门槛和程序、过多的管制和收费等制度性交易成本,会影响经营主体的创新创业活力。”邳州蜂巢易创项目相关负责人说,“我们之所以选择落户邳州,一方面是基于当地优越的区位优势,更重要的是营商环境给了我们很大的信心。”

寥寥数语概括了一个百亿级重大项目落户徐州的原因,窥探落户过程中的细节,彰显出“软环境”的魅力之处。

2020年5月,邳州高新区招商人员得到信息,长城汽车因产能扩张,亟需在国内布局核心零部件基地,通过多次尝试,邳州高新区与长城汽车战略发展部门取得联系。

确定初步意向后,由各级领导带队,邳州高新区先后赴保定、泰州、扬州等地20余次,开展招商工作,历经了多轮谈判,最终长城汽车股份综合考虑产业基础、交通区位、用工用地等因素,选定邳州作为长城汽车股份核心零部件产业基地。

去年2月19日,长城汽车(邳州)核心零部件项目与邳州正式签约。为保障项目顺利落地,邳州高新区成立了服务专班,专班人员24小时吃住现场、一线办公,无论是项目建设问题,还是企业生产问题都能第一时间响应。从手续办理,到项目规划、建设,再到企业人员招聘、安置真正做到一条龙服务。

——加快投产达效之“速” 。

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唯改革创新者胜。对于营商环境来说,“先人一步、快人一拍”同样是成功的秘诀。

已经投产的新凤鸣新沂基地产业项目正是我市项目建设紧而又紧、实而又实的例证之一。

按照项目进度,2021年5月22日,项目开工建设。2022年7月25日要为新凤鸣基地成功送电。

对于了解新凤鸣项目的人来说,这一时间节点的实现,简直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因为线路建设要过境3个辖区、6个自然村,并同时跨越陇海铁路、胶新铁路,涉及增改6个企业专线和国网线路。

“说出的承诺就要兑现!”服务专班全体人员立下军令状。说易做难!服务专班一遍遍跑上海、跑济南、跑青岛,签订各种安全协议。经过不懈努力,上海铁路局、济南铁路局先后批准跨越工程施工。

近年来,针对企业发展的“痛点”“难点”“堵点”,我市坚持“刀刃向内”自我革命,持续推进“放管服”改革走深走实,简程序、减时间、减环节、减材料、减跑动、增加即办件比重……政府权力的“减法”为市场活力“加码”。

强力度 强短板补弱项 构筑全新服务模式

营商环境存在“木桶效应”,能装多少水,完全取决于最短的那一块板。经济学家考什克·巴苏曾说过:“一个经济体的成败取决于多种变数,其中被忽视的往往是那些方便企业和营商的细节。”

说到底,在经济社会发展这场看不见硝烟的战争中,不能只做表面文章,有态度更要有思考。

举个最简单的例子,工业企业和商业企业对营商环境的诉求不一样,工业企业可能对获得电力有特别的要求,而商业企业就不见得如此。同是商业企业,从事国际贸易与从事国内贸易的诉求也会有较大差异。

市营商办相关负责人认为,“店小二”要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满足不同企业、不同投资者的诉求,才能符合优化营商环境的内在要求。从招引到落地的过程中,企业反馈的问题能及时得到受理,遇到的困难能高效解决,并且强短板补弱项,实现“内行”服务“内行”。

稳住企业“资金链”,我市制定出台了《2021年徐州市减轻企业负担工作重点任务清单》等政策,落实减税降费政策红利;推出“富民创业贷”“小微贷”“苏科贷”等普惠金融政银合作产品,为中小微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提供低门槛、低成本信贷支持;建立融资担保机构动态管理机制,推动融资担保体系健康发展。

筑牢企业“人才链”,我市深入贯彻落实《徐州市 “555”引才工程实施方案》,研究建立与国际接轨的人才评价体系,探索建立与国际接轨的高技术人才管理制度;创新开展“助力复产、徐邀你来”首届高层次人才云聘会,通过线上双选会和直播带岗相结合的形式,搭建人才企业“屏对屏”交流平台, 保障用工需求、促进人才就业、助力复工复产。

打造企业“创新链”,我市大力推进技术攻关,围绕推动创新链产业链深度融合,统筹使用科技资金,编制市级项目指南,构建形式统一、覆盖面广、重点突出、相互协调的科技项目支持体系;采取“主会场+分会场”“现场培训+在线培训”等多种方式开展科技业务培训工作,提升科技服务能力,推动企业高质量发展。

延伸企业“信用链”,我市持续健全信用制度,相继出台《徐州市“十四五”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徐州市政务失信问责暂行办法》等文件,建立覆盖多领域、多主体的信用制度体系;开展“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对全市失信被执行企业全面摸排,区分情况建立退出、指导、约束三类清单并动态管理。

加强企业“服务链”,我市统筹全市43家涉企部门组建企业服务专员“千人队伍”,持续落实“一政策一解读人”服务机制;针对各类经营主体疫情期间多样诉求,搭建服务专班,保证“7×24小时”全天候服务畅通;依托企服平台,拟定行业协会商会专栏建设方案,探索借助信息技术手段赋能行业协会商会信息互通;推动服务理念由“坐等”向“主动”转变,组织开展行业协会商会走访工作。

一系列急企业所急、想企业所想、扶企业所困的政策将惠企的“触角”延伸覆盖到服务的“最后一公里”,给企业吃下了发展的“定心丸”。涉企诉求办结满意度及回访满意度的“双100”为徐州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坚定了信心,也奠定了更为坚实的基础。

求深度 优化提升出硬招 共建一流营商环境

风物长宜放眼量。打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徐州亮出营商环境优化提升的“硬招”,为各类所有制企业的成长,持续提供阳光雨露。

政策环境更加贴心优质——

路是闯出来的。一批具有徐州特色的改革创新举措,为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坚实支撑。

深入落实国家和省稳经济一揽子政策措施,我市制定出台“徐政46条”“徐政办69条”“稳工业33条”“促消费7条”“推动经济136条”等一系列惠企政策,积极帮助经营主体纾困解难,推动经济运行加快整体好转。

徐州对标全国一流、锚定全省前列,抓住新一轮改革的契机,在全国率先建立“有求必应、无事不扰”服务企业工作机制;在全省率先组建市县两级企业服务中心和服务平台,建立扶持个体工商户发展联席会议制度,成立企业服务组扎口受理企业诉求,全市涉企诉求办结满意度达100%。

市场环境更加公平有序——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是一条需要不断前行的攻坚之路。围绕经营主体需求,制约经营主体活力、社会创造力的深层次问题更加值得关注。

我市高质量编制《企业登记全生命周期服务规范》标准,全链条服务企业设立变更注销登记;出台《优化投资项目立项审批服务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审批平均时长1.2个工作日。

市场监管局与市中院建立“破产联动”工作机制,全面推进简易注销登记、实施“证照一体化”注销,有效提升企业退出便利度,2022年共注销各类经营主体6.3万家,其中简易注销5.1万家,占比81%。

法治环境更加公正透明——

营商环境优化提升不是简单改良,而是一场硬核改革。

法治具有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保障作用。

我市制定《徐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方案》和淮海经济区首部《徐州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建设指标体系》,委托第三方对全市法治化营商环境开展评估,建立常态化、系统化评估机制,推动全市营商环境整体水平系统性提升;开展“优化法治营商环境执行年”1+4专项行动,修复失信企业4848家,新增“纳失”企业同比下降75%,加大行政复议监督纠错力度,探索府院、府检联动模式,依法纠正涉企违法行政行为; 成立淮海经济区首家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绩效保护工作位列全国副省级和地级城市第十三名、全省第二名,成功获批国家知识产权强市建设示范城市……

一串串数字印证了徐州营商环境的变革,也映射出多年来徐州的努力。路虽远,行则将至。行动,是将一系列改革举措转化为现实图景的最好办法。

■记者手记

用“营商”换“赢商”

王春莹

对于城市发展来说,营商环境就好比阳光和水。唯有充足的阳光、丰沛的雨水,才足以让万木葱茏、百花盛放;唯有好的营商环境,才能引来好的投资、好的企业、好的人才,才能激发起创新、创业、创造的活力。

对于徐州来说,营商环境是“软实力”,但需要“硬措施”来托底。回顾这些年来,徐州为打造最优营商环境推出的一系列政策举措,确实可圈可点——“不见面审批”“一件事一次办”“跨省通办”等优秀品牌案例持续涌现,睢宁“速来办”、邳州“拿地即开工”、泉山“泉易通”一系列政务服务品牌为优化营商环境提供了“徐州路径”。

优化营商环境没有完成时只有进行时,需要优中促优、快上加快。徐州要主动找差距、找不足,破障碍、筑坦途,以制度创新带动经济创新,贯彻省《打造规范便利的一流政务环境实施方案(2022-2024)》,激发市场活力、稳定社会预期。沉下身子去问需问效于企业,以经营主体的实际感受和满意度为出发点,在打造高效透明的政务环境、包容开放的市场环境和公平公正的法治环境等方面精准发力,着力推进全市营商环境再优化、再蓄力。

优化营商环境,要以审慎包容的理念为引领。工作作风是营商环境的“风向标”,是决定项目能否顺利落地、企业能否留得住、长得大的关键因素。徐州构建“亲而有度、清而有为”的新型政商关系,一体推进作风建设和优化营商环境工作,开展“敢为善为、务实落实”作风大提升行动,旗帜鲜明向作风顽疾亮剑。把握好“亲”“清”关系,既靠前服务、主动作为,又要守住底线,把好分寸,抓好落实,解决企业实际困难,确保各项任务目标落地落实,以优化营商环境的实效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