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要闻 > 正文

春天里,彭城万象『耕』新

2023-03-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3-03-0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张怀友
王峰
董飞
朱广科
杜桂林
李露
韩旭

新的春天,纵览徐州大地,现代农业蓬勃发展,乡村振兴全面推进,演绎着全市“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的 “诗和远方”。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在北京开幕。政府工作报告中今年的工作重点指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再成关键词。

力量在积蓄,信心正澎湃。连日来,关于如何发展乡村特色产业、如何让农民分享更多增值收益等话题,在我市干部群众中引起广泛而热烈的讨论。记者就此采访了“三农”领域相关人士,请他们谈谈乡村振兴的发展之路。

蹄疾步稳推进农业产业化

——访沛县魏庙镇人大主席朱广科

本报记者 朱睿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完善新型城镇化战略。这就要求我们全面提升农业产业质效,不断加快强村富民步伐。”沛县魏庙镇人大主席朱广科说。在魏庙镇,“一粒米”带富“一村人”的故事,生动体现了以“村企联建”为抓手,发展新型农村集体经济的丰收成果。

“加快发展乡村产业,要因地制宜,找对路子。”朱广科介绍,目前,魏庙镇正依托微山湖现代农业产业带建设,在东部提档升级硕丰、湖生源水产养殖示范场建设;在中部推广生态种养模式,扩建稻鱼、稻虾共作田,提高土地产出效益;在西部依托种植基地,完善冷库、仓储等功能配套,连线成片,形成规模效应。

“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巩固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稳步推进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发展专业化社会化服务。这为我们农业产业化的纵深发展,提供了更多可能。”朱广科说。

朱广科介绍,去年,魏庙镇人大通过民主协商,推进广勤米业粮食储兑商行成立,农户可凭“储粮存折”兑换粮、油、化肥等生活用品和农资,也可以到商行提取原粮,还可以将粮食卖给商行,价格上享受“保底跟涨”,较好解决了农民粮食种植收储问题。

乡村振兴,关键在人、关键在干。朱广科说,下一步魏庙镇将盘活、利用农村公共空间治理和闲置资源盘活,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吸引更多资本、资金、资源投向农村,努力走出一条强村富民之路。

努力实现富民兴业“双丰收”

——访新沂市时集镇党委书记张怀友

本报记者 王海春

“政府工作报告为乡村振兴勾画了蓝图,指明了方向,让我心潮澎湃。”新沂市时集镇党委书记张怀友表示。

近年来,该镇充分利用“两水”产业优势,大力发展稻虾、稻蟹、五彩水稻等“水稻+”种养模式,在现有的11万亩绿色稻麦和近4万亩优质水蜜桃基础上,建设2万亩水蜜桃、1.2万亩水稻的有机肥替代化肥试点。培育壮大悦小馋食品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形成年产值5亿元、带动近1000人就业的产业链条。金厨烘焙、绿坊食品、悦小馋食品、海贝生物工程4个总投资2.42亿元的项目全部建成投产。发挥“赵亚夫新沂时集工作站”“水蜜桃产业研究院”资源优势,推动科技与农业深度融合,提升“三农”工作质效。

该镇以“党支部+合作社+劳务输出+村民”发展模式为龙头,成立村级党支部领办合作社7家,加强村级“三资管理”,充分利用“一图一码”管控平台资源,完善资产资源发包。发展果蔬、稻麦、苗木等农民合作社70家、家庭农场160家,其中市级以上示范62家,时集稻麦合作社被评为全市唯一一家国家级示范合作社,美超水产在“江苏红”名优水产品年度评选中获第一名。

经济收入也及时反哺到基础设施建设和人居环境整治等方面的工作上。该镇相继完成60多个自然庄村居环境的提档升级。“下一步,我们将乘着两会东风,抢抓乡村振兴发展机遇,靶向发力,趁势而上,实现乡村产业振兴、农民致富‘双丰收’。”张怀友说。

让“金种子”鼓了农民钱袋子

——访江苏师范大学三农研究中心主任王峰

本报记者 蔡思祥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江苏师范大学三农研究中心主任王峰说,“民非谷不食,谷非地不生。粮袋子要鼓,就必须保面积、保产量。农民钱袋子要鼓,就必须解决好种子问题,实现良种优价。”

王峰表示,近年来,徐州市深入实施藏粮于技战略,大力实施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目前,亩均粮食增产100公斤以上,亩均作业成本降低约150元。为保障粮食稳定高产,必须严守耕地面积和耕地质量底线,加强高标准农田建设,提质保量双管齐下,牢牢把握粮食安全主动权。

只有播下希望的种子,农民才有好收成,饭碗才能端得更稳。王峰认为,实施种业振兴是提高粮食质量与产量的重要保障。近年来,徐州市实施良种工程成绩斐然,全市认定国家、省级农作物种质资源库3个,保存粮油、蔬菜作物种质资源1.1万余份,建成国内最大、遗传多样性最丰富、保存种质数量超2000份的甘薯种质试管苗库等,这些工作对于全市稳产保供都会起到积极作用。

“要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乡村产业,同时也要面向国内和国际市场,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王峰说,坚持“农”字当头,徐州不仅要用“特色农业”带动“大农业”,而且还要打出“科技+人才”组合拳,推动特色产业向更高标准、更高品质发展,有效延伸产业链经济。

小秸秆“铺”出强村富民路

——访睢宁县庆安镇杜朱村党总支书记杜桂林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王琪 魏青

走进睢宁县庆安镇杜朱村秸秆收储中心,只见工人操作大型机械忙个不停,一捆捆打包好的秸秆正在腾仓。

“我反复学习研究了政府工作报告中关于农村工作的相关论述,更加深刻地体会到,要把产业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杜朱村党总支书记杜桂林在谈到未来打算时高兴地说。如今在杜朱村,一个集秸秆收集、运输、储存、加工、销售为一体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链正焕发勃勃生机,让强村富民之路越走越踏实。

杜朱村有耕地7000余亩,其中有6000余亩种植水稻和小麦。每年夏秋两季,稻麦秸秆处理一直是一个“大烦恼”。2021年,村集体合作社贷款20万元购买一组秸秆收储机械,当年夏季完成秸秆收储2400吨,合作社销售收入64万元。2022年,杜朱村建起了8000平方米的钢结构厂房用于秸秆收储,村集体配套资金150万元购置加工机械和厂房附属配套工程。

“去年夏秋两季,我们村共完成秸秆收储加工6000吨,加工后的秸秆供不应求。”杜桂林说,“秸秆综合利用也让村里的低收入户和留守妇女实现了‘家门口就业’,开电动三轮车运输秸秆,一天能收入一二百元。”

秸秆综合利用产生的经济效益持续攀升,2022年杜朱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72万元,村“两委”实施基础设施建设也有了底气,如今,一个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已近在眼前。“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以产业促振兴,杜朱村真正实现了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双丰收’。”杜桂林说。

把富民增收建在产业链上

——访邳州市新河镇党委书记董飞

本报记者 林雪

“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乡村振兴,尤其是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的论述,催人奋进。”邳州市新河镇党委书记董飞表示,乡村要振兴,产业必振兴,要坚持精准发力,立足特色资源,关注市场需求,发展优势产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更多更好惠及农村农民。

为了发展肉鸡产业,新河镇启动了润客食品产业园建设,项目总投资10亿元,目前肉鸡屠宰能力日均27万只,年产值15亿元。在一产智慧种养、二产精深加工、三产商贸物流全面达产后,将构建一条实实在在的绿色食品全产业链体系,在邳州打造出一个全国有影响力的肉鸡产业聚集高地,助推“产业兴旺”。

“我们将加大产业链招商的力度,不断延长产业链,重点跟进投资5000万元的益客集团预制菜、宠物食品项目,建设绿色食品工业园区,打造一二三产融合示范区,把富民增收建在产业链上。”

产业链延长了,价值链提升了,附加值增加了,农民增收才有了抓手。“发展乡村产业,最基本的目标就是要让农民有活干、有钱赚。”董飞表示,一个润客公司直接带动就业达1800人,其中95%为新河镇及周边乡镇村民,一线工人人均工资达5500余元。如果再延伸到整个肉鸡全产业链条,就业人数可达3000余人,真正推动传统农民向产业工人转换,实现富民增收。

打造农文旅融合的生动实践

——访贾汪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露

本报记者 蒋新会 通讯员 王春生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扎实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这让贾汪区农业农村局局长李露倍感振奋。“近年来,贾汪区充分依托资源禀赋,以农为源、以旅为向、以文化为魂,通过文旅融合发展,激发美丽乡村新活力,成果初显。”李露介绍,为了让贾汪农文旅融合落到实处,当前趁春暖花开之际,贾汪区在墨上集民俗文化园举办了首次“特产进景区”周末赶大集活动,为来贾游客奉献了一场“土”“特”“产”大秀。活动成为一次促进农、文、旅融合发展的成功实践。

活动期间,该区大吴街道还请来了抖音粉丝超百万的网红“晨晨的农村事”,为汴塘煎饼、紫庄镇小磨记忆香油、大吴街道奥卡姆山楂食品、茱萸山街道“龙门春”蜜薯和纯甘薯粉丝代言。茱萸山街道许阳村村委会专门腾出一块办公区域,建成观赏鱼直播间,将精品观赏鱼以亲民的价格推给广大鱼友,并提供优质服务,助力乡村产业发展和共同富裕行动。

“随着气温的回升,乡村旅游逐渐恢复人气,游客对于乡村游多元化、沉浸式体验的需求也在快速增长,采购农特产品就是其中之一。区农业农村局将会同相关部门从旅游景区景点到农副特产、手工艺品乃至文物活化利用,进一步开发、挖掘和打造农文旅融合产品,依托线下展销、在线平台和直播带货,持续地进行销售和推介,为乡村旅游增加新看点、新卖点,促进旅游业与农业更好地融合,推动乡村振兴不断走深走实。”李露表示。

切实提高农作物种植质效

——访江苏保丰集团公司总经理丁养锐

本报记者 颜子舒

“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要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实施新一轮千亿斤粮食产能提升行动,作为一家大型民营种子企业负责人,我倍感振奋。我们将加强科学种植技术指导和种植推广,推广标准化、精准化种植技术,切实提高农作物种植的质量和效益。”丁养锐激动地说。

十几年前,从南京航空航天大学计算机专业毕业的丁养锐辞掉了稳定的工作,回到家乡柳新镇当起农民,干起了育种工作。他从一个几十亩地的家庭作坊干起,一步一个脚印,创建了江苏知名的集农作物种植、科研、繁育、生产为一体的大型民营种子企业——江苏保丰集团。

“政府工作报告还提出要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种子是农业的‘芯片’,关系到国家粮食安全。”丁养锐说,“眼下,全国春耕备耕从南到北陆续展开,要充分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建立以种业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商业化育种体系;顺应现代农业用种需求,加快农田水利和高标准农田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提高种业基地建设水平,提升良种供应水平。”

近年来,保丰集团依托科技创新、技术攻关、科技成果转化,为企业发展赋能,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培养本土人才,积极与农科院所合作,加快培育农作物新品种。丁养锐说:“作为一名农业工作者,我将立足种业创新,实现种业科技自立自强,深入实施种业振兴行动,强化农业科技和装备支撑。”

科学种植,把葡萄越种越甜

——访铜山鼎丰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韩旭

本报记者 胡明慧

“政府工作报告把稳定粮食生产和推进乡村振兴继续列为今年工作的重点。作为一名青年农场主,身在农村农业一线的我,深受鼓舞。”铜山鼎丰果蔬家庭农场负责人韩旭表示。

作为山西农业大学园艺专业的研究生,4年前韩旭把创业的“主战场”选在了家乡。返乡创业种葡萄,韩旭相信科技的力量。靠改良土壤,选种优良品种,走绿色发展之路,如今韩旭成立的鼎丰果蔬家庭农场,一年净利润过百万元。创业几年来,他培训葡萄管理专业技能人员达300余人,提供就业岗位150余个,累计服务周边葡萄种植农户40余户,平均每年每户增收6万余元。

“这几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有力推进,相关惠农政策有效、高效落实,为我们家庭农场的快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也让我们有了更充足的信心进一步投资扩大生产,带动更多农户共同发展。”韩旭表示,政府工作报告让他对未来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规划。

“今年我们农场会继续扩大规模,投资200余万元建设高标准种植大棚20亩,并努力提升农场形象,为三产融合发展奠定基础。下一步,我们将在乡村振兴政策指引下,继续精进种植技术,以科技赋能葡萄种植,不断提升果品品质,积极做好引种试验,探索新品种种植技术,同时成立葡萄生产管理社会化服务团队,更好地为农户做好技术服务。”韩旭说。

■稿件统筹 颜子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