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新风激荡 奋楫扬帆远航
|
||
|
本报记者 吴悠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强。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我们要传承好人民军队的红色基因,好好回报人民,让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5年来,习近平总书记的话语犹在耳畔回响。
铭记关怀,不负重托。徐州始终坚持以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线,扎实开展各类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理想信念教育常态化制度化,注重提高群众文明素质,构筑向上向善的精神家园。
平凡善举迸发光芒、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志愿服务情暖人心、友善笑脸幸福绽放……如今,徐州文明和谐的景象遍布城乡,精神文明建设硕果累累,新风正气不断积聚,如春风化雨,滋润心田。
塑形
美丽乡村展新颜
位于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内的驾驶员红点驿站,是全村200多名货车司机的“红色之家”。近年来,在村党支部书记张衍刚的带领下,该村大力发展运输业、绿色农业等,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
“变化的不只是‘腰包’。”村民孟勇告诉记者,得益于精神文明建设,村里20多年来推行星级文明户评选,“十星级文明户”占全村总户数的70%。“村庄变美了,人心更美了,我们村还成为了‘全国文明村’!”孟勇自豪地说。
人居环境持续提升、村民面貌焕然一新、生活水平稳步提高……从铜山区三堡街道潘楼村到徐州经开区徐庄镇土楼村,从邳州市铁富镇姚庄村到贾汪区紫庄镇岐山村,一大批村镇在精神文明创建中改善人居环境、助推移风易俗、完善公共服务。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5年来,徐州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以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为抓手,持续加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培育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建设邻里守望、诚信重礼、勤俭节约的文明乡村。
在贾汪区潘安湖街道马庄村,出彩的文化文艺活动,让村民的生活更加充实,精神风貌不断提升,如今村里的节会能吸引周边上万人前来观看,小小的香包缝制已培育成产值超800万元的产业,马庄村正全力打造乡村旅游产业综合体。
自2017年起,新沂市草桥镇就广泛组织各村进行好媳妇、好婆婆、文明家庭、美丽庭院等荣誉评选,用身边的好人好事感染村民,塑造淳美乡风。“东西丢了能找回、出现困难有人帮,崇德向善已成为全体村民的行动自觉。”村民乔梅说。
按照《徐州市移风易俗推进办法(试行)》要求,新沂市邵店镇朱圩村推行移风易俗“8条约定”,村民之间的红白事,由“坐席”改为“出礼”。“事主在收到礼金后,回赠价值50元左右的米面油等生活用品,省了力又省了钱。”村民们纷纷点赞。
……
文明之风劲吹,乡村变得更美。
新时代文明实践工作的开展,是打通宣传群众、教育群众、关心群众、服务群众 “最后一公里”的重要举措。
当前,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以及不断建设的新时代文明实践基地和实践点,承载着传统文化和文明新风,践行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已经成为了老百姓家门口的“精神加油站”。
时下的彭城大地,乡村美如画,沃野处处花。比美景更让人振奋和欣喜的是,群众展现出越发丰盈的内心世界,展现出一幅景美、人美、民风美的活力画卷。
铸魂
红色基因代代传
徐州,是一块有着浓浓红色印记的土地。
这里诞生了江苏最早的宣传马克思主义组织之一“赤潮社”,建立了江苏最早的中共组织“陇海铁路徐州站支部”,红色基因伴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而不断壮大;以徐州为中心的“淮海战役”谱写了“人民的胜利”的壮阔历史画卷,诞生了伟大的淮海战役革命精神;“在荣誉上不伸手,在待遇上不伸手,在物质上不伸手;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精神穿越时空,历久弥新……
艰苦斗争的峥嵘岁月,为徐州积淀了底蕴深厚的红色文化和永不磨灭的红色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在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前驻足凝望的身影,使人们对红色基因传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2017年12月1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徐州凤凰山东麓,瞻仰了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参观了淮海战役纪念馆。他强调,我们缅怀革命先烈,为的是继承他们的遗志,发扬他们的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在他们用生命和鲜血开辟的道路上不懈奋斗、永远奋斗。
在第71集团军某旅,习近平总书记看望了王杰同志生前所在连官兵,详细了解王杰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事迹,动情地讲,一不怕苦、二不怕死是血性胆魄的生动写照,要成为革命军人的座右铭。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王杰精神过去是、现在是、将来永远是我们的宝贵精神财富,要学习践行王杰精神,让王杰精神绽放新的时代光芒。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5年来,徐州利用好红色资源、弘扬好红色文化、保护好红色文物、宣讲好红色故事、建设好红色基地,使红色血脉在徐州不断流淌,让红色精神绽放出新时代光芒。
厚植一方沃土,从红色资源中提炼精神力量——
为了保护好红色资源,挖掘和传承好红色精神,近年来,徐州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以淮海战役纪念馆改陈为龙头,示范带动全市各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党史教育基地提档升级,串点成线、连片成面,打造本土党性学习教育基地矩阵。同时深入研究阐释本土红色史料,做好宣传教育文章,让红色血脉代代相传、让红色精神历久弥新,为广大党员干部群众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滋养。
践行一个宗旨,从红色资源中体悟人民力量——
精心打造“信仰之旅”红色阵地信仰路线,策划举办“沿着初心的足迹”系列活动,组织党员干部就近参观各级各类爱国主义基地,在鲜活史料的见证和历史现实的对比中,坚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以为民服务实绩体现活动真成效、赢得百姓好口碑。
以小人物讲述抗战故事的现代柳琴戏《血色秋风》,以“一门三烈”为主要人物的原创舞剧《小萝卜头》,以淮海战役为创作主题的梆子戏《母亲》……红色题材地方戏的创新,让更多的党员干部群众自觉自愿接触红色文化,感悟思想伟力,赓续奋斗精神。
走好一条道路,从红色资源中汲取奋进力量——
自觉主动弘扬以伟大建党精神为源头的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从“王杰精神” “淮海战役革命精神”中汲取营养,不断增强斗争意识、丰富斗争经验、增强斗争本领,同时深挖用好本土红色资源富矿,用革命先烈的英雄壮举提振士气、用党的优良传统凝心铸魂、用新时代先进典型激励斗志,激励全市党员干部群众牢记“三个务必”,坚定历史自信,增强历史主动,奋力谱写“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循着革命先辈的光荣足迹,徐州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用故事回顾党的光辉历程、用脚步追寻英雄模范足迹、用行动厚植爱党爱国情怀,昂首阔步、奋勇前行。
育人
培育文明新风尚
她把做好养老事业当作自己的中国梦,立志要影响和带动更多的人关爱老人、孝老爱亲,为老人撑起幸福之家,她叫周长芝。
他一言为重百金轻,东挪西借、省吃俭用,用5年时间为遭遇意外不幸去世的儿子儿媳还清330万元债务,他叫杜长胜。
她抚养非己出的5个孩子长大,直至全部读完大学,培育了“重情义重孝道”最美家风,被人们称为“最美婶娘”,她叫张景宏。
……
一个又一个普通而闪耀的名字,背后是一个又一个鲜活动人的故事。
他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孝老爱亲的高贵品质,树起了一座又一座精神丰碑,让人们真实感受到了“身边的感动”。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提高人民道德水准和文明素养。”
一直以来,徐州始终不断加强公民思想道德建设,持续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以好人文化引领风尚、用道德力量立心铸魂,涌现出了一大批道德模范和身边好人。
与此同时,徐州紧紧围绕“五联育人”工作机制,与多家单位建立了工作联系和育人制度,“缤纷的冬日”“七彩的夏日”活动品牌常做常新,全市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持续加强。
徐州“好人园”至今已经有33座好人塑像矗立在云龙湖畔,全市各县(市、区)好人园、街道好人广场、村(社区、文明单位)好人榜,集中展示了徐州人民重情重义、崇德向善的优秀品格和道德操守。
截至目前,全市已有3人当选全国道德模范,5人获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128人(组)荣登“中国好人榜”,270人(组)荣登“江苏好人榜”,21人当选“新时代江苏好少年”。
一个人带动一群人,一群人带动一方人。
文明热情的服务窗口、层出不穷的好人好事、排队时的互相谦让……目前,越来越多的市民群众加入到志愿服务行列,传递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精神力量;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把良好的礼仪风貌带出校园、带进家庭、带向社会,用一言一行为文明城市增色添彩。
凡是过去,皆为序章。过去5年,徐州精神文明建设如春风化雨般滋润和细腻,如潺潺溪水般连绵和涌动,从个人到家庭,从家庭到社区,从社区到社会,文明习惯在养成,文明力量在积聚,精神文明的种子处处播撒、萌芽、生根、勃发。
站在新起点,徐州广大干部群众正凝聚起万众一心的磅礴力量,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不断深化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动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日益丰富、物质力量与精神力量逐渐增强,为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徐州新实践立起精神坐标,提供丰富的道德滋养和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