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徐州新闻 > 社会 > 正文

乡村振兴,“睢”持彩练当空舞?

2022-12-12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崔东宁
2022-12-12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本报记者 李宁 李臻 通讯员 王铁军

初冬的早晨,阳光洒进了陈井面塑工作室,屋里暖意融融,刘振苏正在指点几位村民制作面塑。自打刘振苏回到家乡睢宁县姚集镇陈井村创业,村里150余人跟他学会了面塑制作并获得收益。

陈井村地处古黄河臂弯,原庄体布局零散,闲置大量土地,基础设施配套欠缺,居住环境差。自从2019年启动农房改善项目后,三村合一,短短两年多时间,一个以汉文化建筑风格为特色的现代村落成为古黄河畔靓丽的明珠。

陈井村依托特色生态环境优势,发展3000亩连片珍珠小花生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800亩优质秋月梨基地;依靠小区沼气站,打造有机循环农业基地;围绕食品加工产业进行招商引资,重点培育壮大粉丝、小花生、果品等现有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延伸产业链条、提升产品知名度。

在迈进新时代的征程中,睢宁县像陈井村这样农房改善、环境优美、产业兴旺、集体增收、群众致富的美丽乡村一个接着一个涌现。

回首五年,几代睢宁人接续奋斗的小康梦,吹响了决胜号角。全县12.78万建档立卡低收入人口稳定脱贫,53个省定经济薄弱村全部达标,睢宁历史性地摘掉了省定贫困县帽子,荣获“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称号。

已跻身“全国乡村振兴百强县”的睢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和省市委部署,正以高质量发展的步伐迈向全面乡村振兴。

夯实粮食安全根基

初冬时节,在睢宁县高作镇姚绳村2600亩高标准农田中,翠绿的麦苗仿佛给寒风中的大地泼上了一层油彩,让冬日增添了几分生机。

得益于高标准农田项目建设,曾经以旱田为主、产量很不稳定的姚绳村2600亩耕地全部改造成了水田。姚绳村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对流转的耕地实行集约化经营,每年直接带动村集体增收5万元,群众稳定增收每亩达500元以上。

如今在睢宁,“田成方、渠相通、路相连、旱能浇、涝能排”的风景遍布各镇。高标准农田建设极大地改善了农田基础设施,给农户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益,进一步筑牢了粮食安全底线,引领全县农业实现跨越发展。

从2019年起,睢宁县以“科学规划”为先导,以“绿色生态”为理念,以“粮食安全”为根本,下大力气培育和争取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等落地,财政资金扶持量逐年扩大。

通过规划引导、培育项目、择优立项和用一流的招商精神争取项目,截至目前,共有33个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落户睢宁。

为解决管护后顾之忧,县农业农村局与中国人民财产保险公司睢宁县分公司在全省率先开展“工程质量潜在缺陷责任保险”试点,有效落实了管护主体和责任,确保项目实施后有人用、有人管、有钱修、长效益。

从2019年至2022年底,睢宁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44.55万亩,接近全县耕地总面积的29%。到2022年底,全县共建设高标准农田面积135.55万亩,约占耕地总面积的87%。

据县农业农村局统计,2022年全县粮食种植面积221.355万亩,预计总产9.5225亿公斤,比去年增0.0235亿公斤,实现“19连丰”。经省专家组测产,综合示范基地小麦高产攻关田测产亩产达778.9公斤,刷新了全县小麦历史最高亩产纪录;凌城小麦示范片亩产755公斤,刷新淮北地区稻茬小麦高产纪录。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示范片实现了“当季玉米不减产,多收一季大豆”的目标。

“要切实扛起粮食安全政治责任,合理规划粮库布局,大力开展科学保粮工作,加大专业技能培训力度、提升储粮新技术的应用。”睢宁县委书记高建民说。

睢宁县以“增产增收”为目标,通过高标准农田建设,在耕地质量提升、粮食增产、农民增收等方面都取得了明显效果,显著改善了睢宁农业面貌。

以“生态友好”为理念,睢宁县持续推进农业绿色转型。坚持“丰田、秀水、联路、润林、兴村”思路,创新实施庆安灌区集中连片生态型10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着力打造全国功能最全、质量最高、形态最美、效益最好的高标准农田。

激发乡村产业动能

金秋时节,位于睢宁县梁集镇的睢宁现代农业展览馆又迎来了全市“行走的党课”参访团,睢宁乡村振兴之路的探索与实践赢得来自市区各单位党员干部的连声赞叹。

探索与实践,是睢宁现代农业发展的主题。

睢宁县立足农业产业发展实际,创建以县镇农业公司为龙头,村集体合作社为支撑,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示范带动分散经营小农户的“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探索构建“1个县级农业公司+18个镇农业公司+400个村集体合作社+1万名新型职业农民”的“11841”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

2021年岁末,农业农村部、财政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首批100个国家级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创建名单,睢宁县上榜,全市唯一。一年来,睢宁高标准定位示范区建设,将示范区打造成为粮食全产业链发展示范区、黄淮海地区现代生态循环农业样板区、全国乡村振兴先行区。

产业振兴,是解决农业一切问题的前提。

睢宁坚持以工业化思维发展农业、以服务业方式经营农业,推进一二三产深度融合发展。

——以大型上市企业为龙头,依托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县域生鲜直配平台“睢宁菜系”等,初步形成以“机械化生产+工厂化加工+品牌化打造+平台化销售”为主要特点的粮食全产业链发展格局。

——以稻麦产业为核心,辐射健康养殖、特色果蔬等产业,进一步关联发展冷链物流、电子商务和休闲旅游等产业,产加销一体、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格局初步形成。

——以“农业生产景观化、特色田园景区化、农产品旅游商品化”为目标,引导各类主体以功能拓展带动业态融合,推进农业与文化旅游、科学教育、医疗康养等产业融合,探索“农业+文化+旅游”“农业基地+科普”等融合发展模式,打造覆盖睢宁全域的“睢宁县黄河故道全流域休闲农旅示范带”“睢宁县南部区域生态种养休闲示范带”,推动乡村旅游加速向中高端迈进。

延链、补链、壮链、强链,是发展乡村产业的主攻方向。睢宁聚焦“4+4”农业产业体系,围绕全产业链集群建设,重点开展粮食、果蔬、肉禽等农产品加工、种苗及休闲农业领域的招商活动。如今,睢宁已经建立相对完善的绿色循环农业产业体系。以农作物秸秆、畜禽粪污综合利用、农废回收和农田退水示范区为重点,大力推进沼气工程实质运营、化肥农药双减、农业资源循环高效利用,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发展循环农业,推进循环农业做大做强。目前,全县秸秆综合利用率超98%,畜禽养殖场粪污综合处理利用率超97%,农膜回收利用率达93%。

立足特色,精准发力,睢宁把优势资源转化为更多优势产业。深入唱响“绿色兴农、品牌强农”主旋律,大力培育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企业自主品牌。 全县现有绿色食品获证产品62个,有机获转换证产品15个,有机产品1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个,即“睢宁白山羊”“睢宁籼米”“睢宁大米”“南许酥梨”。江苏佳盛源农业发展公司创建已成功打造区域公用品牌“彭城古黄河”系列农产品。

全县年销售额突破2000万元且产品通过“两品一标”认证的企业自主品牌12个,徐州东旺米业有限公司苏北贡大米被纳入2022年省级农业品牌目录。

平畴沃野,稻香鱼肥,瓜果飘香,一个个产业兴旺的场景,彰显着睢宁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劲动能。

推进人居环境整治

一条蜿蜒曲折的彩虹马路,把土山村、丁山村、鸡宝村与徐州九顶山动物园串联在一起,让八方游客检验睢宁县岚山镇人居环境整治的成效——

丁山村以中草药产业种植、农业科普、儿童乐园、田园旅游、民宿美食等为重点,呈现色彩斑斓、五彩丁山的美景;

土山村实施村庄统一规划建筑风格,改造7个百年汪塘,引入活水,营造唯美土山、苏北江南的风光;

鸡宝村以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名胜古迹为特色,打造浪漫鸡宝、活力山村,做活旅游“夜经济”。

打造特色产业、特色生态、特色文化,塑造田园风光、田园建筑、田园生活,建设美丽乡村、宜居乡村、活力乡村,岚山镇借力全域人居环境整治,重塑乡村魅力,带动并吸引资源、人口等要素回流乡村,推动农业供给侧改革、高效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走出一条独具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初步达成文化、生态、旅游相融合的目标。

通过扎实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睢宁县以“沟沟清、厕厕洁、户户通、村村亮、庄庄绿、家家净、人人乐”为目标,以农村厕所革命、污水处理、生活垃圾治理、村容村貌提升为重点,推广岚山全域治理试点经验,全面提升农村人居环境质量。

完成新建“户户通”道路467公里,新建公厕504座,新建改造户厕17334户,已实现行政村主要道路和公共场所亮化率达100%,完成782个自然村照明设施安装,实现自然村主要道路亮化全覆盖;全县已完成农村污水治理行政村148个,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双60标准)为37.95%;农村环卫保洁、生活垃圾收运处置体系已全面实现市场化并覆盖所有自然村(组),农村保洁覆盖率、垃圾集中收运率、无害化处理率稳定在100%;已完成生活垃圾分类行政村300个,占比达83.3%,已成功创建的2个省级试点镇,4个市级试点镇垃圾分类工作常态运行。

睢宁县贯彻落实市委、市政府《关于深化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实施意见》,加强农村公共资源和公共空间的有效利用,推动集体资产保值增值,促进全县乡村公共空间有序利用、公共基础工程有效保护、农村环境绿化净化美化,最大限度实现公共空间资源公益化。

睢宁县农业农村局以“加强公共空间治理、全面创新社会管理”为目标,各镇(街道)、各相关部门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结果导向,把公共空间治理作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牵引性抓手,围绕“收得彻底、治得有序、管得规范、用得高效”,进一步丰富拓展乡村公共空间治理的内涵外延,加快构建乡村生产、生活、生态协调发展新格局。

全县已建成省市级特色田园乡村13个,美丽宜居村庄518个(其中今年新完工的49个),建成省级绿美村庄200个,全县村庄绿化覆盖率达35%以上。已创建三星级美丽庭院8092户、四星级美丽庭院2158户。

一批形神兼备的美丽乡村成为全域美丽睢宁新的名片。

提升富民强村成效

“南有世外桃源,北有荷塘月色,东有稻花飘香、西有薯一薯二”,睢宁县金城街道邱圩社区党总支书记张成辉2017年上任时给社区居民勾勒的“乡村振兴梦”,已经成为现实。

壮大农村集体经济,是引领农民实现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

实施农民集中居住后的邱圩社区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农业公司和物业公司,带动居民共同致富。合作社流转土地1364亩,自主经营藕虾、稻虾共养等项目,注册缘荷牌莲藕、牤牛王牌香薯等特色品牌,实现“线下农超对接、线上平台销售”,产品畅销福建、上海、西安、北京等地。

通过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发展产业带动村民致富,2021年,邱圩社区特色农产品总销售额达8000多万元,集体经济收入从负140万元增加到200多万元,社区集体固定资产从一穷二白增加到1000多万元。

兜里有票子,摘掉“穷帽子”。

9月19日,在邱集镇召开的2022年产业园收益发放现场会,柏春艳、李恒齐、陈恒良等40位村民每人领取了2500元镇级产业园收益款。柏春艳接过收益款高兴地说:“俺把土地托管给镇产业园,不用操心,一年还有2500元钱的收益,这样的好事哪里找?”这是柏春燕第四年领取镇产业园的收益款。

2019年以来,邱集镇建成1个镇级产业园和20个村级产业园,进入产业园自主经营和务工的低收入户达到429户,每户每年增收3000元至10000元。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2019年以来,睢宁县紧紧围绕“人才下乡、能人返乡、资本兴乡”工作主线,努力走出一条城乡互补、工农互促、三产融合、共同富裕的乡村振兴之路。

睢宁县建立“农户+合作社”“农户+公司”等契约式、股权型利益联结机制,全面深化“三乡工程”行动,按照“项目带动、规范运行、全面覆盖”的思路,每村落地一个适宜村集体发展的好项目,重点在盘活集体资产、土地流转、农业社会化服务等方面创新发展路径,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活血造血”。

截至目前,全县“三乡工程”招引人才下乡516人、能人返乡457人,扶持农民自主创业1765人,新增就业3596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完成15期2911人。今年1-8月份,全县村级集体经营性收入为12889万元,村均超过32万元。

乡村振兴,防止返贫是基础。睢宁县乡村振兴局会同睢宁农村商业银行鼓励农户用好用活小额信贷,1-9月累计发放小额信贷8131笔、3.76亿元,同比增长15.57%,发放量居全市第一,75%用于农业,贷款农户均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

睢宁县积极拓宽农民增收渠道,制定《农民收入十年倍增计划》,加快构建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长效机制。持续开展镇村“家门口就业”工程、“农村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行动和“充分就业村(社区)”创建,加强乡村公益性岗位开发管理,帮助农民多渠道灵活就业;鼓励引导农民从事生鲜电商、直播带货、网络教育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壮大农产品加工、特色手工等劳动密集型产业。2022年上半年农村居民收入11903.4元,同比增长5.7%。

“要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省委十四届三次全会、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会精神,加快做大经济规模,力争乡村振兴工作走在全市前列,全力打造乡村振兴示范县。”睢宁县委书记高建民指出,乡村振兴工作对睢宁而言有着极端重要的意义,要按照乡村振兴“二十字”总方针,着眼当前存在的短板和弱项进行思考,着力补短补软,推进乡村振兴工作越做越强、越做越好,确保全县农业综合实力持续提升、农村整体面貌持续改观、农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让睢宁乡村振兴工作实现产业欣欣向荣、乡村美美与共、生活蒸蒸日上、治理井井有条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