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答卷上写满徐州奋斗
本报记者 邬政 徐梦婷 刘玉慧
时光的年轮,总有一些值得深刻铭记。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五周年。
2017年12月12日至1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后首次地方考察来到徐州。从徐工集团到潘安湖畔,从贾汪区马庄村到凤凰山东麓,一幕幕动人场景,一句句殷切叮咛,牢牢镌刻在徐州人民心中,指引着徐州高质量发展的生动实践。
五年来,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徐州凝聚起团结奋斗的磅礴力量,激荡着勇毅前行的豪情壮志,以奋进之势交出了一份厚重精彩的徐州答卷。
(一)
11月4日,在三峡新能源山东昌邑柳疃50兆瓦风电项目现场,我国自主研制的全球最大吨位全地面起重机——徐工2600吨起重机缓缓吊起171吨的风机部件,实现作业效率和起重性能的新突破。
时间的指针拨回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从北京到达徐州后,首先考察了徐工集团重型机械有限公司。他指出,必须始终高度重视发展壮大实体经济,抓实体经济一定要抓好制造业。
殷殷期望,催人奋进。五年前,徐工集团在全球行业排名第七。五年来,徐工一步一个台阶,如今已连续两年位居全球行业前三,进一步奠定了中国工程机械行业领军企业地位,为徐州建设产业强市提供了重要支撑。
精彩,不只在徐工。五年来,徐州持续壮大工程机械产业规模,全面提升产业竞争力、影响力,“工程机械之都”的金字招牌越擦越亮。2021年,全市工程机械产业规上产值1618亿元,占全国市场的1/5,成功入选全国首批先进制造业集群。
发展,不只在工程机械产业。从老工业基地到国家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从打造“6+4+N”先进制造业体系到培育“343”创新产业集群,徐州牢固树立“工业立市、产业强市”鲜明导向,深入做好产业转型大文章,全市产业体系呈现结构优化、质量提升、层次攀高的良好态势。
2021年,徐州地区生产总值迈上8000亿元新量级,经济总量跃居全国地级以上城市第28位;地区生产总值总量稳居淮海经济区首位,占淮海经济区十市总量的比重达到21.1%;先进制造业成为经济发展重要引擎,跃升全国先进制造业百强市第24位……
亮眼的成绩单,标注着经济实力的不断攀升,成为徐州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成绩的背后,是徐州在优化营商环境、激发发展活力上的久久为功。
徐州坚持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提升发展软实力的重要抓手,滚动实施营商环境主题年活动,大力深化“放管服”改革,全力以赴抓好服务企业、服务项目各项工作,营商环境得到了全面提升、发生了深刻变化,为“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构筑了坚实基础。
进取者的脚步,永远不会停滞于既得的成就、陶醉于已有的荣光。
“力争2025年跨入万亿元城市行列,推进综合实力、核心竞争力、发展影响力再上新台阶。”踏上新征程,市委书记宋乐伟提出了新的发展目标。
锚定目标,徐州步履铿锵、一往无前。
(二)
2022年初冬时节,大龙湖畔,徐州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大会召开。徐州向世人宣告,将以创新引领资源型地区中心城市高质量发展为主题,打造全国同类地区转型示范。
作为全国仅有的11座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之一,对徐州而言,加快推进示范区建设,既是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重大机遇,也是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的关键举措。
五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强调,必须有信心、有耐心、有定力地抓好自主创新。
五年来,创新发展的因子正全面融入城市血脉,成为鲜明气质。
顺利通过国家创新型城市验收,成功入选“科创中国”试点城市……一张张创新名片闪耀活力。
拥有省级以上科技创新平台214个,深地科学与工程云龙湖实验室正式挂牌成立,“高端工程机械及核心零部件”“细胞治疗药物”等技术创新中心加快建设……一个个创新平台加速聚集。
泉山区蚂蚁胶囊内窥镜机器人项目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艾易西高分子新材料实现了高端过滤国产替代,景澜金刚石项目自主研发工艺实现工业化量产……一批批创新成果竞相涌现。
今日之徐州,如此之新。
透视创新发展的密码,这是徐州对加快转型升级的坚定不移。作为国家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徐州刀刃向内推动五大传统产业减量提质、涅槃重生,坚持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新兴产业培育壮大“双向发力”。2021年,全市高新技术企业数达1172家,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47.1%。
透视创新发展的密码,这是徐州对强化人才支撑的一以贯之。从办好淮海人才峰会,到一企一策给予重点支持领军型人才企业,再到着力解决人才的子女教育、配偶安置、医疗保障等“关键小事”,一系列“将心比心”的政策措施、保障服务,释放出了天下英才聚徐州的强烈信号,凝聚起近悦远来的人才氛围。
花香蝶自来。2021年,我市新入选国家重大人才工程等领军人才11人、新引进专门人才5260人,入选省“双创计划”人才45人、科技类双创团队5个,引进国际高端人才(团队)29个,为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不竭的动力。
创新驱动,徐州风头正劲。
(三)
2017年12月1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贾汪区马庄村考察时指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经济是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的重要举措,要因地制宜抓好谋划和落实。
牢记总书记的殷切嘱托,徐州突出抓好农业生产“基本盘”、创新农业经营“新模式”、重构农业产业“价值链”,乡村产业步入高质量发展快车道。
小龙虾铺就致富路、万亩藕塘成就乡村旅游……2021年,全市农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达到1297.3亿元和783.7亿元,总量均居全省第一。
蓬勃发展的特色产业,不断提升着乡村产业的质量和效益,演绎出农业现代化的风采和腔调。
特色民居错落有致、乡间道路宽阔平坦、浓厚乡韵令人流连……
乡村振兴,生态是“底色”。漫步徐州乡村,随处可见的美丽景致,无不得益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的扎实推进。近年来,全市农房改善让7.23万户农民住上新居,农村生活污水治理率达37.7%、位居苏北第一,累计建成省级特色田园乡村54个、省级传统村落31个。
环境变美了,各种金字招牌接踵而至。
铜山区倪园村被评为全国美丽宜居示范村,贾汪区马庄村被评为中国美丽休闲乡村,农房改善的“睢宁模式”初步形成,乡村空间治理的“邳州探索”全省推广,乡村环境整治的“铜山实践”声名远扬……
一个个精心打造的美丽乡村生动诠释着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丰富内涵。
乡村振兴,“三乡工程”是关键一招。
推动4148名人才下乡,引导2947名能人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自主创业13649人,带动农民就业超过3.47万人,培育高素质农民1.68万人次……
徐州的乡村,被“三乡工程”点燃了发展引擎,大批青壮年返乡化身“新农人”,成为乡村振兴的主力军。
“农村是个大舞台,我要在自己的故土上放飞梦想。”沛县龙固镇90后“新农人”高震话语坚定。
无数个高震心怀乡情,挥洒热情,带来了新知识、新技术、新思路,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新活力。
放眼徐州,广袤良田和富农产业美美与共,美丽乡村与新农人耕耘交相辉映,一幅农村美、农业强、农民富的乡村振兴画卷在波澜壮阔中展开。
(四)
城乡满目青环翠绕,大街小巷干净整洁,交通路口井然有序,街坊邻里谦恭礼让……
穿行在徐州的街头巷陌,处处彰显着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带来的新变化、新气象。
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是滋润人心、德化人心、凝聚人心的工作,对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习近平总书记在徐州潘安湖马庄村考察时曾指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很重要,物质变精神、精神变物质是辩证法的观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起抓,特别要注重提升农民精神风貌。
一路凯歌高唱,一路勇猛精进。
五年来,徐州坚持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用文化润泽文明、用道德涵养文明、用治理保障文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人文徐州的时代底蕴愈加醇厚。
今天的马庄村,坚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文明好风尚,“马庄经验”在全市乃至全国推广学习。
今天的徐州,文明新风劲吹城乡,人民精神面貌焕然一新,公民文明素养、社会文明程度同步提升。
文明实践,凝心铸魂。
理论宣讲送到田间地头,文明新风吹遍村居社区,志愿服务活跃大街小巷;12个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163个新时代文明实践所、2729个新时代文明实践站……文明乡风劲吹希望田野,一颗颗新时代文明实践的“种子”植根在徐州各地。
一颗“种子”历经时间方能枝干遒劲、苍翠挺拔。恰如精神文明建设,总在潜移默化地滋润城市,润泽千家万户。
沛县五段镇的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书籍成为了村民丰富的精神食粮;
贾汪区老矿街道四清社区“家家有风采、院院有特色”,村民们竞相争做“干净人家 美丽庭院”的建设者、宣传者和守护者;
云龙区潘塘街道孙店社区光影交错,社区文化广场变成了教育凝聚群众的“红色电影院”
……
文明花开香满园,同心掬得满庭芳。丰富的形式、精彩的内容,映照出徐州的多彩精神文化生活。在积极向上的文化生活中,文明乡风、良好家风、淳朴民风也得到涵养和发扬。
口袋鼓起来,精神也要富起来,如此方能激发出创造更好未来的不竭干劲,才能为徐州奋进新征程提供坚强思想保证、强大精神动力和丰富道德滋养。
(五)
遥望彭城,盈盈山水间藏着几多浪漫、几多惊喜。
泛舟潘安湖,阳光映照,泛起一片金色,与潘安湖湿地公园,组成了流动的风景线;
漫步九里湖,飞鸟翔集,翩跹碧波之上,这个曾经的采煤塌陷地,如今水波荡漾、绿意盈盈;
畅游园博园,满目葱茏,一派生机盎然,断壁残石变成山水画卷的故事,吸引着世界的目光;
行走在街头,500米即可步入休闲绿地,精致小巧的“口袋公园”串起惬意的绿色生活……
在徐州,山与水相拥的生态画卷正徐徐展开,人与城相融的幸福画卷也在笔笔描摹。
有目共睹的生态美背后,正是徐州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坚定不移地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不断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决心。
2017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时强调,资源枯竭地区经济转型发展是一篇大文章,实践证明这篇文章完全可以做好,关键是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生态兴则文明兴。新的赶考之路上,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道必答题。
五年来,徐州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绿色发展按下快进键,生态文明建设驶入快车道。
五年后的今天,全市森林覆盖率达到27.8%,林木覆盖率达到31.23%,绿在城中,城在绿中。绿色,成为美丽徐州更加坚实、更加厚重、更加亮丽的发展底色。
降碳、减污、扩绿、增长……五年来,徐州执“绿”为笔,向美而行,先后获评国家生态园林城市、全国文明城市等称号,摘得联合国人居奖,成为全国首批“无废城市”试点市,跻身国家老工业城市和资源型城市产业转型升级示范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
一座生态宜居城市,需要创建的不仅仅是秀美怡人的绿,更有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从“一城煤灰半城土”到“一城青山半城湖”,曾经的百年煤城,直面生态之痛,抚平环境之伤,勇于探索、创新实践,践行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用绿色发展迎回了绿水青山,承载着徐州市民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如今的徐州,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山环水绕、满目皆绿、处处是景。
如今的徐州,走出了一条资源枯竭城市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的新路子,交出了一份资源枯竭城市高质量转型发展的“时代答卷”。
如今的徐州,好山好水好风光融入生活、触手可及,城市在大自然中有序生长,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道路上稳步前行。
(六)
美丽乡村绽放魅力、城市面貌日新月异、疫情防控有力有效、干事创业劲头十足……每一个城乡巨变的镜头都在昭示真理——办好发展之事,关键在党。
基层社会治理是国家治理的基石。治国安邦,重在基础;管党治党,重在基层。
习近平总书记在马庄考察时指出,要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职能,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宣传党的主张、贯彻党的决定、领导基层治理、团结动员群众、推动改革发展的坚强战斗堡垒。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粒种子,深深扎根于群众的沃土中;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根脊梁,肩负起改革发展的时代重任;
每一名党员都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广大群众奋发前进……
在贾汪区紫庄镇,以“统战+”助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走深走实,在服务群众中凝聚和引导群众,让正确的价值导向成风化俗;
在丰县华山镇,村级党群服务中心规范化管理提升行动启动,统筹推进村级党群服务中心提质增效;
在徐州经开区东环街道中王庄社区,品牌党建活动深入开展,切实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多元;
在新沂市窑湾镇桑庄村,坚持党建引领经济发展,鼓励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助力村级集体经济和农民增收实现双增收;
在睢宁县睢城街道,“小驿站”融入了“大党建”,“红色堡垒”的打造,打通服务居民的“最后一公里”……
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鲜红的旗帜;一个基层党组织就是一个坚强的战斗堡垒。
五年来,这一个个“堡垒”成为全市广大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前沿阵地,成为党在基层敏锐的“神经末梢”。
五年来,徐州紧紧围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基层治理、改革发展等重大任务,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让党旗始终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
在高质量发展最前沿——
推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四新经济”,把“党建+”工作转化为推进产业发展的具体举措;
在中心城市建设主战场——
组建“党员突击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充分调动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干部投身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建设的激情和干劲,自觉扛起“代表周边、带动周边”使命担当;
在乡村振兴主阵地——
深化基层党建示范点建设,对软弱涣散党组织实施“动态清零”;
回顾徐州这五年党的建设,正是一个个堡垒、一面面旗帜,织密建强了党的组织体系,夯实筑牢了党在基层的执政根基。
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20458个基层党组织、51.19万名党员,徐州各级党组织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徐州重要指示精神和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牢记嘱托,感恩奋进,为全市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政治保证和组织保障,在淮海大地上书写了一份份精彩的“党建答卷”。
征程万里风正劲,重任千钧再出发。五年弹指一挥间,这是徐州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笃定前行的五年,是用速度跑出风采、用实干书写高质量发展答卷的五年。走过五年,务实奋进的精神生生不息,与时俱进的事业欣欣向荣。踏上新征程,徐州将坚决扛起“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光荣使命,加快“建设产业强市、打造区域中心”,全力绘就“强富美高”新徐州现代化建设的壮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