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县域新闻 > 贾汪 > 正文

美丽山村打开新发展空间

2022-11-08  来源: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编辑:杨庆宇
2022-11-08  中国徐州网-徐州日报
张开业在教授制陶技艺。
葫芦山庄内景色优美。(资料图片)

本报记者 杨波

“村民的视野越来越开阔,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积极性越来越高。”近日,在谈及土盆村的变化时,贾汪区茱萸山街道小山子村党总支书记王德见开心地表示。近年来,该村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产业,紧抓外部发展机遇,不断激发乡村振兴内在动力。

土盆村是贾汪区茱萸山街道小山子村的自然村。村庄三面环山,一面临水,农文旅资源丰富,村庄方圆500米范围内包含茱萸湖、杏花坡、张家制陶作坊、葫芦山庄、风之谷户外运动公园、众禾研学拓展基地等。今年夏天,随着村旁徐州五环路外延的通车,一直深藏山中的土盆村走到了“台前”,村里的陶艺、葫芦等特色产业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土盆村因土陶得名,据《铜山县大泉乡志》记载,已有300多年历史。在这里居住的人大多有制作土盆的好手艺。张家制陶作坊经五代传承,如今正在42岁的张开业手中变为一项特色产业。“土盆张”是村民对制陶艺人张开业形象的称呼。痴迷于陶艺的他一直没有放弃手工制陶技艺,村东头张家的两座老窑还在使用,已有百余年历史。

“低头看炉火,抬头望孤星”,是老一辈人对制陶工作的描述。张开业认为,干这行很辛苦,还得耐得住寂寞。随着土盆等陶器退出人们日常生活应用,土盆村很多制陶艺人纷纷改行。为了发扬传统并创新,张开业走出徐州,拜专家学者为师,汲取宜兴紫砂陶制作精华,研制生活用品;跟专业设计师合作,采用新技艺制作工艺品;同时,将制陶的烧制环节提档升级为以电窑和气窑烧制技术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从我们小山子村到茱萸山街道、贾汪区,各级相关部门都在积极帮扶引导。比如,将制陶和周边景区相结合,推出体验项目,不断扩大影响力。”王德见说。2018年,张开业成立的贾汪区陶土罐烧制技艺研发中心被认定为徐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今年7月,张开业被评为第一届徐州市工艺美术名人。目前,张开业一边夯实传统销售渠道,一边直播带货发展线上购物,下一步还将邀请专业团队直播销售。

随着土盆村知名度的提升,前来参观、学习、体验的游客越来越多。特别是徐州五环路外延通车后,市民来此更为便捷。“我们在这里学习了一周,当天来当天回,真是太方便了。”江苏省徐州技师学院建筑工程学院爱陶社曾在此学习实践,带队老师魏和森这样表示。

在土盆村村口,集种植、采摘、加工、购物、餐饮等于一体的特色葫芦山庄,正在成为研学游、亲子游的好去处。10月28日,走进葫芦山庄,一个个造型可爱的葫芦挂满枝头。“现在除了葫芦,还有山楂可以采摘。”山庄负责人高平业表示,“今年夏天,我们增加了大锅炖餐饮区,进一步丰富了山庄的业态。”据了解,葫芦山庄占地120余亩,种有八宝葫芦、油锤葫芦、雁脖葫芦等十余个品种。在旅游旺季,几乎每个周末都会迎来好几批团建、研学团队。在高平业看来,仅靠种植、采摘等并不能充分展现葫芦的价值,要打响葫芦品牌,还需要对葫芦进行深加工,进一步延伸葫芦产业链。在葫芦山庄的展示厅内,一件件经过雕刻、彩绘等工艺加工而成的文玩葫芦,价格是普通葫芦的2至5倍。除此之外,高平业还利用葫芦开发出了特色美食“葫芦宴”,给游客带来了不一样的舌尖美味。

葫芦山庄不但让高平业尝到了甜头,还为土盆村提供了十几个就业岗位,对当地的老百姓免费提供种苗、栽培技术。“下一步,我们将依托葫芦山庄,引导本地村民发展庭院经济,实现富民增收。”王德见表示。

将葫芦山庄、制陶体验与土盆特色田园乡村建设相结合,与周边风之谷、众禾研学等项目相融合,土盆村的做法只是贾汪区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的一个精彩案例。近年来,贾汪区坚持把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融入乡村振兴战略,扎实推动“旅游旺区”,以全域旅游带动引领共同富裕。“我们小山子村有不少企业和农文旅项目,土盆村村民依靠在本村打工+土地流转,一个月有4000元至6000元的收入。”王德见说,土盆村的变化打开了新发展空间,在乡村振兴的大潮中,村民干事热情高涨。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这为我们土盆村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更加激励我们干事的决心。”王德见满怀信心地表示,下一步,他们将继续坚持农文旅融合发展,带领更多的村民发展产业、增收致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