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提高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法治化水平
本报记者 颜子舒
近日,省委全面依法治省委员会办公室发布关于“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江苏的生动实践”主题调研报告评选情况的通报,由泉山区委依法治区办完成的调研报告《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 努力提高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法治化水平》荣获一等奖。
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省委依法治省办组织开展了“习近平法治思想在江苏的生动实践”主题调研报告评选活动,各地各部门踊跃参与、积极申报。内容涵盖立法制规、法治监督、法治化营商环境、基层综合执法等热点法治改革项目。经集中筛选、专家评审、研究审核等环节,确定48篇作品为获奖调研报告,其中一等奖5篇。
习近平法治思想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近年来,泉山区全面依法治区委员会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法治思想,立足实际,规范运行,创新机制,探索形成了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特色经验,荣获“江苏省争创全国法治政府建设示范市(县区)活动先进地区”。通过创新实践“前移审判关口,引入多元力量,追溯诉讼源头,及早化解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诉源善治模式,使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取得显著成效。针对此次主题调研报告评选活动,泉山区委依法治区办围绕矛盾纠纷化解主题进行了深入调研,结合实践性工作和系统化思维,进一步探讨如何提高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法制化水平的有效路径和可行措施。
全面搭建息诉平台,畅通矛盾纠纷化解渠道
建好“点”上平台,突出零距离调解作用。建立“大数据+网格化+铁脚板”工作机制,实行社会治理办公室、综合指挥中心一体化运行。全面整合网格员、调解员、社区民警、志愿者等前沿力量,常态化、全方位、多角度搜集排查矛盾纠纷和苗头性隐患,确保社会和谐稳定。2021年上半年,全区1000多个网格共上报处置各类事件32000余条,其中矛盾纠纷类近8000条,99%处置在街道和社区层面,真正做到问题在一线解决。
建优“片”上平台,放大援法议事示范带动效应。区属街道均成立“援法议事”工作室,社区都有创新搭建的“议事载体”。全区培育721名“法律明白人”,选聘361名优秀骨干作为基层“法治带头人”,全面推进社区各项事务依法管理。在商务楼宇和产业园区创新议事载体平台,形成以点促片、以片带面的“援法议事”工作格局。全省城乡“援法议事”活动现场推进会在泉山召开。
建强“面”上平台,发挥调解网络体系总揽协调职能。全区共建调解组织139个,其中区级调委会1个、街道调委会14个、社区调委会118个。横向上,建立专业性行业性调委会6个,扶持培育个人调解室15个,打造基层调解特色品牌5个。2022年3月,某物流公司起诉某科技网络公司拖欠办公用房及营业房租赁租金及服务费,行业性调委会徐州市工程机械信息产业协会人民调解委员会及时介入庭前调解,经多次沟通交流协商,双方最终握手言和,案件撤诉。
创新诉源善治理念,夯实矛盾纠纷化解基础
主动解决诉求,防止矛盾积聚。创新实施“一居一品”基层社会治理模式,办结各类民生诉求102768件,大量矛盾纠纷在源头化解。推行“一社区一法律顾问”工作模式,建立社区法润民生微信群,定期为群众提供法律咨询和法律援助。今年1-7月份全区各级调解组织共调解纠纷5457起,调解成功率为100%,开展矛盾纠纷排查2584次,排查出矛盾纠纷635起,均已化解。
发挥网格作用,精准排查分流。聚焦基层治理的法治难点,明确“三官一律”17项115条工作职责,推动走访活动常态化落实。71名法官、44名检察官、105名民警、492名律师及法律工作者下沉到750个基础网格中,今年以来调解涉诉矛盾纠纷1600余起,解决了一批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强化法治保障,确保依法有序。在各街道建立“依法治理委员会”,设立便民法律服务点,“一居一法律顾问”配备到位,打通法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在公共法律服务大厅设立法律咨询、法律援助、法律公证窗口,引导当事人依法解决矛盾纠纷。2021年办理法律援助1033件,其中刑事147件、民事866件;办理法律帮助案件540件,避免上访4起102人次。
深入实施联调对接,主攻矛盾纠纷重点领域
推动访调对接,实现初信初访就地化解。探索设立区、街两级“访调对接”中心、调解工作室,整合矛盾纠纷多元化解队伍参与信访矛盾化解。今年8月3日凌晨,管道社区134号楼西侧集中式电动车充电棚因一辆电动车自燃,造成充电桩起火致使21辆电动车、两辆机动车不同程度受损。泉山区及时启动联调工作机制,制定了社区消防整治方案,并于10月13日由社区召集召开了援法议事会,多方参与,对方案进行了论证,确立了建设智慧社区的思路,受到居民普遍好评。
推动公调对接,防止矛盾激化升级。依托综治平台加强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三调联动”,推广“庭所对接”“民调入所”“律师进所”,创新实行人员联动资源共享、信息联采数据共用、矛盾联排纠纷共解、风险联判隐患共治、全员联合平安共建“五联五共”工作机制,成功解决了98%的非警务矛盾纠纷。人民群众安全感达98.54%,连续多年位居徐州主城区第一。
推动诉调对接,有效控制诉讼增量。泉山区人民法院以“两个一站式”建设为契机,完善“一个中心,四次分流”多元解纷机制,全面提升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水平。2021年,共成功调解各类案件3374件,同比上升17.48%,年度结收案比101.77%、结案率95.08%、民事案件调撤率52.64%、一审简易程序适用率75.81%、人均结案数等多项指标全市排名前列,其中速裁中心审理案件法定正常审限内结案率97.04%、调解39.86%,效率指标位居全省前列。去年3月,在一起房屋买卖纠纷案件诉前调解过程中,由泉山区司法局公开选聘的人民调解员通过“江苏微解纷”平台,多次与双方电话沟通,不厌其烦向双方解释相关法律规定,梳理争议焦点,耐心细致地做调解工作。经过多次调解,双方最终达成调解协议。
健全完善工作机制,确保矛盾纠纷化解成效
率先构建预警联调工作机制。实行矛盾纠纷“红黄蓝三色预警”。对容易激化升级的矛盾纠纷,作出“红色”预警通报,由区级领导包案化解;对可能引发治安案件的矛盾纠纷,作出“黄色”预警,由属地街道、部门主要领导包案化解;对经调处可以及时化解的矛盾纠纷,作出“蓝色”预警,由属地包案化解。
着力完善部门联动工作机制。区检察院与区司法局共同签署《关于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的实施办法》,在12309检察服务中心设立人民调解工作室开展刑事和解工作。区委政法委、区法院研究出台《关于深化“无讼村居”创建 助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的实施意见》《构建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方案》,将“无讼村居”创建、万人民事案件起诉率等指标纳入全区平安法治考核,并纳入五年规划予以保障。如区检察院在办理一起故意伤害案件中,在引导公安机关侦查的基础上,为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提供法律援助并引入人民调解员,同时为被害人申请司法救助,主持开展刑事和解工作,通过多次电话沟通、现场调解,当事人最终达成赔偿协议,妥善修复了社会关系。
面对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泉山区创新实践社会矛盾纠纷多元化解,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未来,泉山区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持续践行习近平法治思想,就省市法制建设重大问题、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法治热点问题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努力为推动实现高水平法治江苏建设目标贡献智慧和力量。
■记者手记
以法治为社会治理“解扣”
子舒
泉山区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基层社会治理的重要论述,从社会治理生动鲜活的基层实践中汲取智慧、提炼经验,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法治化,为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共同体“解扣”。
社会治理法治化是社会治理现代化的重要方面,也是法治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泉山区通过创新实践“前移审判关口,引入多元力量,追溯诉讼源头,及早化解矛盾”为主要内容的诉源善治模式,使矛盾纠纷发现在早、处置在小、消除在好,取得显著成效。这启示我们,基层社会治理要自觉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手段化解社会矛盾、改善治理方式、提高治理能力,要坚持依靠法治解决各种社会矛盾和问题,切实提高社会治理法治化水平,确保社会治理现代化行稳致远。
我们看到,泉山区在努力提高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工作法治化水平的全过程中,始终充分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切实增强了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这启示我们,社会治理共同体的核心理念应是共建、共治、共享,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同时要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制度,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使社会细胞健康活跃,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矛盾纠纷犹如绳子上的“扣结”,只要我们依法依规依纪办事,用心用情用力用心“解扣”,就能打开矛盾纠纷中的“扣结”,让人民群众的权益受到公平对待,人民群众的利益得到有效维护,从源头上解决社会和谐稳定的深层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