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王杰”
本报记者 曲美慧 孙冯燕 李悦悦
■题记
我们是黄继光、雷锋的战友
我们是千百万个——王杰。
谁说王杰已牺牲?
谁说战友已和我们告别?
看,千百万颗王杰的心正一齐跳动。
看,千百万本王杰的日记仍继续在写……
——贺敬之
一
19岁,他说:“人一生,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
22岁,他说:“在荣誉上不伸手、待遇上不伸手、物质上不伸手。”
23岁,他说:“我们要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做一个大无畏的人。”
是年,他奋不顾身扑向炸药包,用生命践行了曾经的誓言。
他的名字,叫王杰。
二
在徐州市王杰小学,问起王杰,少年们争先恐后地举手——“是救了人的英雄!”“是我们天天学习的那个解放军叔叔!”“是那个说‘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人!”
这里的每个人,似乎都是王杰的“老熟人”。
“不过,今天我们为什么还要学王杰?”
突然,一个不大的声音传来,语气中满是困惑。
稚嫩的言语发出时代之问。
是啊,今天,在这个和平的年代,在这个繁盛的中国,我们为什么还要学王杰?
三
乘车从邳州前往山东省金乡县王杰村。
从他牺牲的地方追溯至他的故乡,随处可见高大的杨树耸立路旁,如同一个个意气风发的少年。
“有一年,咱们金乡遭遇了洪水,芳(王杰小名)冒着生命危险,从洪水中救出了生产队的马。”
“还有一年,万福河河水猛涨,随时有决口的危险,芳卸下自家的门板,扎成一个竹筏,把乡亲们送上了河堤。”
王杰村王杰精神大讲堂里,王杰的“发小”——王伟川老人正在给金乡县的团员们讲述英雄的故事。
在老人郑重而又有些急切的讲述中,少年王杰的形象逐渐清晰——和那时的很多少年一样,他喜欢听黄继光、董存瑞等战斗英雄的故事,从小就崇拜英雄,有胆识、热心肠……
“1961年,芳在志愿书上写下,‘人一生以服从祖国的需要为最快乐,服兵役为第一志愿,升学和参加农业生产为第二志愿’。8月,他如愿穿上一身军装,成为了一名光荣的解放军,我真是打心眼里为他高兴。”
老人的声音开始哽咽。
“但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有见过他……怎么也没想到,再听到他的消息时,他已经不在了……”
老人望向礼堂外,许久又说道:“不过我知道,他一定不会后悔自己的选择。”
顺着他的目光望去,院中站着一株杨树,冠盖高昂,一如61年前的那个夏天,一位身着戎装的少年正微笑着走向军营,走向他向往的地方……
四
80岁的韩义祥老人,是王杰的战友和同学。在他家中,一张泛黄的照片被放大冲洗后,摆在最显眼的位置。
“后排最左边的这个就是王杰。”
照片上的王杰,眉宇间透着一股年轻的英气。
老人抬起微微颤抖的手,轻轻摩挲着照片中战友的面容,目光仿佛穿透六十年时光,回到他们并肩作战的岁月——
隆冬时节,王杰与战友一起开山劈石,他总是干得最多的那一个;
寒夜架桥,他带头跳进刺骨的冰水,直到双腿冻得失去了知觉;
探亲休假,他一次又一次把机会让给更需要的战士;
施工爆破,他总是冒着风险抢先装药、放炮……直到1965年7月14日那一天——
在一场民兵训练中,炸药包意外爆炸。生死关头,王杰毅然扑向炸药包,用血肉之躯挽救了在场的12位民兵和人武干部,而自己却献出了年仅23岁的生命。
“不怕苦、不怕死,这话说起来容易,可真要做到这些,得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毅力啊!王杰是用他的生命践行对党和人民的承诺啊!”这位80岁的老人声音颤抖,泪水溢满了眼眶。
目睹战友在生死时刻的抉择,韩义祥的内心受到了莫大的震撼。也是从那一天起,“王杰”成为他生命中永远的灯塔。他夜以继日地投入工作中,一次次主动承担脏活、累活、苦活,毫无怨言;而在提拔时,却一次次把晋升的机会让给了他人……
“跟王杰相比,我好好地活在这世上,还有什么资格去提晋升、要待遇?能最大限度地为这个社会做一些贡献,就是我对老战友最好的告慰啊!”
在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背后,一排排挺立的杨树,如同一个个整装待发的战士,时刻等待着祖国和人民的召唤……
五
一位老人站在纪念碑旁,反复摸索着王杰的名字。
碑文字字重若千斤——“千钧一发,杰奋不顾身,扑而掩之,壮烈牺牲。”
墨镜之下,已是泪水纵横。
老人叫李彦清,是王杰当年救下的12人之一。
“王教员本来可以躲开的,但他却毫不犹豫地扑了上去……是他用生命救了我们12个人,我们忘不掉,也不能忘啊……”
巨大的爆炸声至今仍常常回响在李彦清的梦中。他记得,那天有一位金乡县的战士抱着王杰,一遍遍哭喊着:“我带你回家,我带你回家去……”
王杰走了,可英雄的故事并没有结束。
8年后的一天,当面临和王杰当年一样的选择时,李彦清毫不犹豫地扑向炸点,挽救了一位女民兵的生命。
爆炸声后,他的世界从此一片漆黑。
“失明后,曾经一度很痛苦,但我常想起王教员的话,想起他的日记,我庆幸自己做了正确的选择,没有辜负他所作出的牺牲。”
100万字日记、2000场王杰事迹报告会……李彦清马不停蹄地奔波着,在全国各地讲述着王杰的故事。他已经80多岁了,仍希望自己讲得再多一些,把王杰精神传递给更多的人,传到更远的地方。
老人走出王杰纪念馆,沿着一排排扎根这片土地的杨树缓缓走着,绿荫之下,脚步坚定。
六
57年,一株小小的杨树苗成长为参天大树;
57年,一种红色的精神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王杰精神大讲堂,当疫情来袭时,一群年轻人把桌椅当作检测台,日夜奋战在抗疫一线;
在火箭军某部,来自王杰家乡的新战士刘文东,第一个向组织递交了申请书:我志愿到最艰苦的地方去磨炼自己,争做英雄传人;
在王杰牺牲地——邳州,毕生践行“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王杰式”民警吴龙,连续办案18小时后因过度劳累倒在了他所热爱的岗位上;
在两座纪念馆中,迎来了一批又一批怀揣理想与抱负的年轻人……
“人们不会忘记王杰!”
王杰村王杰烈士纪念馆馆长张君伟说。
“人们一直在学习王杰!”
邳州市王杰纪念馆馆长李文静说。
七
王杰牺牲之后,黄继光的母亲给青年写信:看到他的照片,我的心里热乎乎的,这是个多么好的青年啊!王杰同志和董存瑞、黄继光、雷锋一样,是革命英雄,是青年的好榜样。
张思德的母亲给王杰部队写信:当我听到王杰同志英勇牺牲的消息以后,就像听到我儿子张思德牺牲时一样难过。手板手背都是肉,十指连心肉,怎么不痛咧!
英雄的背后,是一个个英雄的母亲。
英雄故事传颂的背后,体现着一个民族的精神高度。
2009年,王杰入选“100位新中国成立以来感动中国人物”;
2019年,王杰被评为新中国“最美奋斗者”;
2021年,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周年之际,“王杰精神”纳入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
我们选择怎样的人去纪念和致敬,我们的国家和民族就将走向怎样的未来。
今天,我们为什么仍要学王杰?
时间无言,却已经给出了答案……